甜(填)白小考
2015-01-27景德镇陶瓷学院333403
徐 标 (景德镇陶瓷学院 333403)
白瓷,又称白釉瓷。它的烧制成功是我国瓷器史上一项重要的成就,标志着制瓷工艺的飞跃,为后世制瓷工艺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北方是白瓷的代表,南方白瓷的发展要晚于北方。直到五代时期,景德镇才生产出真正意义上的白瓷。继之是宋代的青白瓷。元代建立后,在元俗尚白的影响下,烧造了大量精美的白瓷,称枢府瓷或卵白釉瓷。在卵白瓷的基础上,明代洪武时期延烧卵白瓷以供宫廷之需,明初曹昭《格古要论》之“古烧器”条记载:“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者高。新烧者,足大素者欠。”可见,明初白瓷继承了元枢府白瓷的生产。景德镇地区多有出土洪武时期的白瓷,从釉面来看,已有摆脱卵白之趋势,向洁素莹然的永乐甜白发展。
白瓷是帝王之家的生活用器,也是皇室祭祀祖先举行盛大法事的祭器。在历代君王中喜爱白瓷者不乏其人,然而对白瓷情有独钟的,首推明代永乐皇帝。据景德镇明代永乐时期御窑厂遗址发掘报告显示,98%以上的出土物是白瓷碎片,如此清一色的残片,在中国历史上也实属罕见。《明太宗实录》永乐四年十月丁未条记:“回回结牙思进玉碗,上不受,命礼部赐砂遣还。谓尚书郑赐曰:‘朕朝夕所用中国瓷器,洁素莹然,甚适于心,不必此也。况此物今府库亦有之,但朕自不用。’”由此可见,朱棣对白瓷情有独钟,一代帝王的品味对于瓷器的影响极大,上有好之,下必甚焉。由于永乐皇帝对白瓷的特殊的喜爱,所以闻名于世的“甜白瓷”也起源于永乐时期。
一、甜白瓷的起源及发展
目前最早有关“甜白”的文字记载见于明代万历十七年(1589年)的王世懋《窥天外来》中有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万历十九年(1591年)黄一正《事物绀珠》一书,在卷二十二永乐、宣德窑条中再次引用此术语。清中叶佚名著作《南窑笔记》说:“‘宣窑’又有霁红,霁青、甜白三种,尤为上品”。这些书都只提甜白一词,且只提及永乐、宣德二窑,至于因何得名,未加任何解释。显然,明清时期也没有科学的鉴定,不能使用现代的科技检测方法来区别甜白瓷与白瓷。古人所谓的甜白到底是永乐、宣德时期一种特殊的釉色,抑或就是一种给人以“甜”的感受的白瓷?
《中国古陶瓷图典》中的“甜白釉”条目中写道:“明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镇御器厂烧制的一种半脱胎白瓷的釉色,呈半木光状,具有甜润的白糖色泽,故称之为甜白。”由此看来,冯先铭先生认为甜白或许是永乐、宣德两朝所特有的,指的是永乐、宣德时期的部分白釉,并且是那些看起来具有白糖色泽的白釉。季羡林曾在《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中写道:“中国古代典籍中讲到的‘白糖’或‘白砂糖’,在明代后期以前,都只不过是表面颜色比黑糖或赤糖要淡,要鲜亮而已,但绝不可能是纯白的。”由此可以得知,到了明代晚期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白砂糖,甜白的名称或许与明代后期白色的砂糖的出现多少有些联系,所以万历时期的王世懋或许是见过白砂糖才会将其形容成甜白。因此笔者认为,甜白并不是专指永乐,宣德时期生产的一种特殊的瓷器,以明代永乐、宣德为代表的御窑厂及景德镇民窑厂生产的带有温润白糖色泽的白瓷,都可以称之为甜白。
甜白,按其谐音又可写成“填白”,填白是否就是甜白瓷?最早有关“填白”的记载见于明代万历晚期方以智的《通雅》,卷三十三中记载:“嘉靖时有填白坛琖”。由此可以得知,万历时期已称其为填白。
清代雍正时景德镇御窑厂多了一种白瓷制作,即宫内造办处珐琅作烧制珐琅彩瓷所用的白瓷,这种白瓷又称之为“填白瓷”。这类制品在以往的档案中经常提到,如:雍正十年(1732年)七月初十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日司库常保持出五彩花瓷果托一件,说殿监副侍李英传旨,着传与年希尧,照样将填白釉果托烧造送些来,令造办处将黄色画珐琅烧些。钦此。”八月初六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日司库常保,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沧州传旨,着将二十四日交出白地画红龙大玉壶春瓶照样镟木样,交与年希尧烧填白釉几件。钦此。”(《记事杂录》)严格来说,宫内造办处珐琅作所用白瓷只是半成品,最终要烧制成为珐琅彩瓷。由此可以得知,填白釉到了清代雍正时期是用来上彩的白瓷。或许填白可以说只是一种工艺,在白瓷上可填彩绘并由此得名“填白”。
二、甜白瓷兴盛的原因
(一)工艺的改进
甜白瓷器为何在永乐时期突然出现?根据现代科技检测,永乐甜白釉瓷坯胎中三氧化二铝的含量达22%,说明羼入高岭土的比例较多。这对于提高釉的白度起了很大的作用。在釉料加入5.28%钾长石做助熔剂,也增强了釉的白度,并将瓷釉泛青的现象降低到最低限度。
甜白是否为薄胎,还是厚、薄胎都有,历来鉴赏甜白者都将其称为所谓的“半脱胎”。《景德镇陶录》记载:“脱胎器薄,起于‘永窑’,‘永窑’尚厚,今俗呼‘半脱胎’,另有如竹纸薄者一式,俗以‘真脱胎’别之.....真脱胎起自‘成窑’”。可知蓝浦也不能确定永乐时期有无脱胎甜白瓷。
(二)祭器的需要
《大明会典》器用卷记载:“洪武二年定,祭器皆用瓷。洪武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行江西饶州府,如式烧造解……十七年,饶州府解到饶完,长陵等陵,白瓷盘爵共一千五百一十件,附于一百五十件,行太常寺收贮”。由于明初时确定了祭器用瓷的制度,因而需要大量的瓷器,其中月坛祭礼用瓷明确地使用白瓷,从而促使御器厂须生产出优质的白瓷以满足宫廷祭礼的需要。所以在永乐时期创烧出了甜白瓷。
(三)皇帝的爱好
永乐一朝,下如此大工夫追逐白釉,相必会有皇帝的旨意。《明太宗实录》永乐四年十月丁未条记:“回回结牙思进玉碗,上不受,命礼部赐砂遣还。谓尚书郑赐曰:‘朕朝夕所用中国瓷器,洁素莹然,甚适于心,不必此也。况此物今府库亦有之,但朕自不用。’”永乐在这里所言“洁素莹然”之器,就是无彩的素白瓷器,所言“甚适于心”,表示他对日常所使用的白瓷甚是心满意足,超过了对玉器的喜爱。
三、小结
甜白瓷从宋代青白瓷与元代卵白瓷演变而来,在永乐时期达到其巅峰,这是由于工艺的改进,明初时期对祭器的需求以及永乐皇帝对白瓷的情有独钟。“甜白”一词最早出现于万历时期,用于形容永、宣时期的部分白瓷。而“填白”一次出现于万历晚期,最初是用于嘉靖的坛琖。明末清初时期,民间窑场也制作“填白”瓷器。到了雍正时期,填白瓷变成了烧制珐琅瓷的一道工序,并需在填白瓷上填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