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骨转移的综合治疗分析
2015-01-26张红云
张红云
[摘要] 目的 分析53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乳腺癌骨转移的综合治疗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53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化疗组和综合治疗组。化疗组:化疗加双膦酸盐类;综合治疗组:化疗加双膦酸盐基础上,同步行局部放射治疗:采用6 MV-X线,照射剂量为30~45 Gy。 结果 化疗组的总有效率为65.4%,综合治疗组为92.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组2、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27%、7%,综合治疗组的2、5 年生存率分别为3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缓解后持续中位间分别为20.5、11个月。 结论 放疗同期化疗加双膦酸盐综合治疗对乳腺癌骨转移的疗效明显,疼痛缓解后持续时间长。
[关键词] 乳腺癌;骨转移;放疗;化疗;双膦酸盐
[中图分类号] R73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2(b)-0175-03
乳腺癌是我国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骨转移发生率极高,多以溶骨性破坏为主,骨疼痛是骨转移的常见症状,脊椎、股骨等负重部位骨转移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活动能力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收集本院53例乳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观察分析,以期为综合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5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临床及随访资料齐全的53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30~68岁,中位年龄47.2岁。乳癌全部经术后病理学证实;影像学(骨ECT、X线、CT或MRI)检查证实至少有1处骨转移,并有骨转移引起的疼痛。KPS评分≥60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者。本组多发转移30例(56.6%),单发性转移23例。转移部位共96处。多为溶骨性骨转移,3例为成骨性骨转移,1例为混合型。激素受体阳性28例,阴性25例。骨转移发生的时间在术后5年内的39例,占73.6%。5~10年出现转移的12例(22.6%),10年以上2例(3.8%)。发生骨转移的部位依次为脊柱、肋骨、骨盆、股骨、肱骨、肩胛骨,其中1例合并肱骨骨折。将53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化疗组26例,综合治疗组27例。
1.2 治疗方法
化疗组:化疗加双膦酸盐类。化疗以蒽环类和紫杉类药物为主,CAF方案:环磷酰胺600 mg/m2,表柔比星70 mg/m2,氟尿嘧啶750 mg/m2;或TA方案:紫杉醇135 mg/m2,至少完成2周期。化疗中辅以止吐、生白对症支持治疗。双膦酸盐:选用帕米膦酸二钠90 mg静脉滴注或唑来膦酸4 mg,每3~4周1次,至少持续3次以上。
综合治疗组:化疗方案、剂量与双膦酸盐用法,疗程同化疗组,化疗同步行骨转移局部放射治疗:6 MV-X线骨转移处放疗,单次剂量 2.0~5.0 Gy,每周2~5次,共2~4周。总剂量范围30~45 Gy。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标准
按世界卫生组织疼痛程度分级法(VRS)分4度[1]。0级:无痛;Ⅰ级:疼痛可耐受,不影响睡眠,可正常生活;Ⅱ级:疼痛明显,睡眠受干扰,需用一般性止痛镇静安眠药;Ⅲ级:疼痛剧烈,睡眠严重受干扰,需用麻醉性止痛药,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被动体位。
止痛疗效评价标准:显效为治疗后完全无痛,疼痛减轻2个级差;有效:疼痛较给药前明显减轻,睡眠基本上不受干扰,能正常生活,疼痛减轻1个级差;无效:与治疗前比较无减轻。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随访情况
本组随访至2014年1月,随访时间为11~98个月,中位随访期为61个月。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应用SPSS11. 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止痛效果的比较
综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化疗组(P<0.05)(表1)。
表1 两组止痛效果的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χ2=5.96,*P<0.05
2.2 两组疼痛缓解起始时间、疼痛缓解后持续时间的比较
化疗组疼痛缓解起始时间在4周内者占42.3%(11/26),缓解后持续中位时间为11个月。综合治疗组疼痛缓解起始时间在4周内者占70.4%(19/27),缓解后持续中位时间为20.5个月。综合治疗组较化疗组起效时间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P<0.05)。
2.3 两组2.5年生存率的比较
化疗组的2、5 年生存率分别为27%(7/26)、7%(1.8/26)。综合治疗组的2、5 年生存率分别为37%(10/27)、14%(3.9/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乳腺癌手术治疗后生存期长,整个病程中发生骨转移的概率高。有研究显示,约70%的患者将发生骨转移[1],为首发转移者为47%,占乳癌所有转移病变的24%,仅发生骨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4个月[2]。
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特征:溶骨性破坏为主要表现,多发生在术后5年内,多发者多于单发转移者。本组多发转移30例,占56.6%。与文献报道55.6%相近[3]。骨转移最常见的部位为胸腰椎/肋骨[4]。从解剖及生理角度看,乳腺的血流经肋间静脉不仅入腔静脉,而且与椎体的血管丛相通,当胸部压力升高时,肿瘤细胞可通过椎静脉系扩散到椎体。
骨转移的治疗手段很多,如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双膦酸盐类及靶向治疗等。目前临床治疗趋势是多学科综合治疗[5]。endprint
化疗是针对肿瘤的全身治疗。乳癌为全身性疾病。对乳癌骨转移,首先可采用化疗控制病情进展,特别对多发骨转移患者,放疗不易包及所有部位。
外照射缓解骨转移疼痛的作用原理主要为射线对骨组织的细胞毒作用,影响神经末梢除极,抑制疼痛介质的分泌;还可直接杀灭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生长,使病灶缩小,减轻骨膜和骨髓腔的压力,缓解疼痛;对破骨细胞活性的抑制[2,5]。骨转移是晚期乳腺癌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剧烈疼痛。放疗兼有控制肿瘤和减轻疼痛的双重作用。放疗模式可采用低分割放疗与常规放疗,文献报道两种方法疗效相当[6]。纪亮等[7]报道:放疗可显著缓解乳癌骨转移导致的疼痛,总缓解率>80%,50%~60%患者可完全缓解。本研究中综合治疗组在化疗基础上加放疗,总有效率为92.6%,显效率为51.8%,明显高于化疗组,生存率也较化疗组提高。有放疗适应证的患者应作为首选,特别对单发病灶,或小于2处转移的病灶。
双膦酸盐具有降低骨转移癌并发症发生率和减少疼痛的作用[8],特别在乳腺癌患者效果更明显。杨兰平等[9]报道,帕米膦酸二钠联合同期化疗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在止痛、生活质量改善和骨质修复方面较单纯化疗组疗效明显。杨文等[10]报道,唑来膦酸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癌痛缓解总有效率为92.3%,不良反应轻微。
总之,随着近年来化疗药物的进展,手术、放疗技术(立体定向放疗)、放射性核素[11]、靶向治疗等的发展,乳癌骨转移综合治疗的途径不断发展,应根据患者情况实施个体化治疗,为其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可行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Akhtari M,Mensuri J,Newman KA,et al.Biology of breast cancer bone metastasis[J].Cancer Biol Ther,2008,7(1):3-9.
[2] 谷铣之,殷蔚伯.肿瘤放射治疗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191-1197.
[3] 秦继勇,李康明,侯宇,等.乳腺癌术后首发骨转移的临床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09,17(4):669-671.
[4] 蔡钢,陈佳艺,朱骥,等.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放射治疗和预后因素[J].中国癌症杂志,2008,18(3):199-203.
[5] 陈怀罡,李峻岭.骨转移瘤治疗进展[J].癌症进展,2011, 9(3):260.
[6] 杨晓辉,蒋绍香,朱前升.大分割与常规分割放疗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癌痛的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20):1629-1630.
[7] 纪亮,崔书安,于甬华,等.乳腺癌骨转移的治疗现状与展望[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9,16(18):1437.
[8] 边莉,江泽飞.双膦酸盐在乳腺癌骨转移治疗中的合理应用[J].中国执业药师,2013,10(9):3-5.
[9] 杨兰平,黄汉生.帕米膦酸二钠联合同期化疗治疗乳腺癌骨转移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11):99-100.
[10] 杨文,唐武兵,古伟光,等.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引起疼痛的疗效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6,13(12):949-950.
[11] 殷健.89锶治疗前列腺癌、乳腺癌、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J].吉林医学,2013,34(25):5178-5179.
(收稿日期:2014-09-23 本文编辑:许俊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