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节水型社会保障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15-01-26苗建中
苗建中
建设节水型社会保障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苗建中
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水污染和水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带来的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淮河流域水资源日益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面对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流域水资源匮乏的一项非常必要而有效的战略举措和根本出路。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才能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一、淮河流域水资源的主要特点
1.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794亿立方米,可利用总量445亿立方米,流域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匀,加之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500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水量的1/5,属于严重缺水地区。随着流域人口增加、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水的需求量将日益增加,供需矛盾也越来越突出,水资源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2.水资源利用效率低,节水意识缺乏
近年来虽然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淮河流域用水效率和效益总体较低,用水方式粗放、用水浪费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工业用水方面,重复利用率偏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几倍。农业用水方面,渠系完好率低,工程配套差,水的利用效率不高,灌溉水利用有效系数较低。生活用水方面,节水器具使用率普遍偏低。加之公众的水忧患意识不强,节水意识不高,对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紧迫性和意义认识不足。
3.水质有待改善,水生态环境问题较多
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迅速,城乡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增加较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幅较大,地表水质量不容乐观,水环境质量有待改善。淮河流域部分区域自然生态脆弱,不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及过度的水土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已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地下水水质保护工作相对滞后,水资源保护能力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流域内一些河流现已长年断流,湖泊萎缩,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河道生态状况亟待改善,水污染防治是水资源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
4.监管手段薄弱,基础设施滞后
长期以来流域机构在水资源监测、计量、信息化管理方面尚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淮河流域缺少必要的监控设备和监测手段,难以对省界断面和取用水户进行有效监控。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硬件建设投入不足难以计量等问题突出。淮河流域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滞后,尤其是两省交界之处缺少控制性水资源工程,这给流域水量分配及调度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已成为流域机构在监督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中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总之,淮河流域水资源问题突出,节水就是监污,节水不仅是解决水资源紧缺的关键,还是缓解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重要途径,因此,淮河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任重道远。
二、新时期节水型社会建设面临形势和任务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生态之要。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节水治水管水兴水任务艰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治水兴水发表重要论述,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赋予了新时期治水的新内涵、新要求、新任务,为我们强化水治理、保障水安全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做好水利工作的科学指南。我们要以新时期治水思路为引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满足人民群众新期盼,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新任务,加快实现从粗放用水向节约用水转变,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局部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从注重行政推动向坚持两手发力、实施创新驱动转变,统筹解决水安全问题,促进人水和谐相处,保障淮河流域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节约用水,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要坚持和落实节水优先方针,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像抓节能减排一样抓好节约用水,切实把节约用水贯穿于“四化同步”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要完善节水政策和标准体系,强化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健全节水技术规范标准和用水产品水效标准,落实节水灌溉设备购置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市场准入、研发推广等节水激励政策。要加强重点领域节水工作,加大流域、区域、行业和用户节水力度,全面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城市节水,尤其要加强农业、高耗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定额管理,加快节水技术应用和节水产品改造。要提高水资源计量监控能力,抓紧完善水资源监测、用水计量与统计制度,尽快实现大中型灌区、市政用水、企业大户用水计量全覆盖,加强省界等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监测能力建设,建立完善国家水资源监控系统,以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措施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项有起点没终点的工作。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通过经济增长结构和模式、社会发展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的各个层面的改革,以达到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是单纯地少用水、压缩用水甚至限制用水,而是要更科学合理地用水,用最少的水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今后淮河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治水方针,贯彻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总体部署,坚持“节水增效、节水减污”理念,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为动力,转变用水观念和用水方式,落实“三条红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把水资源节约保护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积极培育节水型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以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机制为重点,通过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和工程等措施,统筹考虑、全面推进“体系完整、制度完备、设施完备、高效利用、节水自律、监督有效”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1.认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制度
按照《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要求,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确定“三条红线”,实施“四项制度”,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管理,实施用水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加强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实施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管理,实施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实施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切实加强水资源节约与保护、河湖水域岸线管理、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建设与管护、农村饮水安全、河道采砂管理等领域的水法规制度建设,落实水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突发应急反应机制。
2.制定水量分配和调度方案,完善水资源监控系统建设
在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基础上,全面完成淮河、沂河、沭河、洪汝河、沙颍河、涡河、史灌河等主要江河、湖泊的水量分配和调度方案。加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实施力度,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业园区水资源论证工作。加强对水资源论证报告书的审查,联合有关部门严把建设项目审批环节,对未进行水资源论证的建设项目,不得审批取水。进一步完善水资源论证报告书审查和资质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论证公众参与制度。完善淮河流域国家水资源监测站网体系,特别是省界断面水资源监测站网,重点加强对跨省河流省界下泄水量的监测、跨省湖泊用水取水的监测,建立完善流域水资源实时监测控制系统和远程监控系统,同时建立流域省界控制断面计量与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
3.加强用水全过程的节约和管控
要狠抓节水型社会建设考核,完善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度体系,建设水资源监控体系,通过考核监督检查、制度约束和用水过程的计量监控,促使水资源管理和节水措施落实到位。要探索建立水权交易机制、建立用水节奖超罚机制、完善水价形成机制。通过水权交易,激发用水户主动节约用水;出台涵盖农业、工业、城乡生活在内的节约用水奖惩办法,对超用水户通过加收水费与水资源费、限制取水、限制参加先进评比等措施予以处罚,对节约用水户通过经济补偿等形式给予奖励,激励用水户自觉节约用水;加快推进水价综合改革,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动节水。
4.加大产业和用水结构调整力度
要按照“以水定产、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结构、以水定发展”的原则,合理确定各种产业发展规模,构建符合水资源条件的产业布局;要按照“优水优用、分质供水”原则,合理利用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和非常规水,加大浅层地下水的利用和非常规水的利用,优化用水水源结构;要严格控制农业灌溉面积的增加,加大产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减少农业用水总量,适当增加生活、工业和生态用水,优化三产业用水比例,提高水安全保障程度。
5.加大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各行业用水效率
大力增加水资源配置工程的投入,要切实抓好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完善淮河流域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在保护水生态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积极推进一批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建设,加快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及配套工程、引江济淮、淮水北调工程及河道蓄水工程建设。一要实施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严格控制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限制粗放型农业用水项目建设。二要实施工业园区节水行动,严格控制高耗水工业项目建设,新、改、扩建建设项目一律实行水资源论证。三要实施节水产品推广行动,严格控制新上洗浴、洗车、水上娱乐等经营性高耗水项目;加强用水产品市场监管,从源头上严把非节水型产品进入,逐步淘汰高耗水产品。四要实施节水宣传行动,在全社会组织开展“节约水资源、保护生命线、共筑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公众树立节约用水观念、增强节约用水意识、培养节约用水习惯,带动全社会节约用水
(作者为淮河水利委员会水资源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