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精品课程“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建设初探

2015-01-25高广磊丁国栋赵媛媛

中国林业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北京林业大学工程学荒漠化

高广磊 丁国栋 赵媛媛 冯 薇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

北京市精品课程“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建设初探

高广磊 丁国栋 赵媛媛 冯 薇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了我国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和荒漠化防治形势的基础上,指出了“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数理基础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从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管理5个方面论述了加强北京市“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经过不断的建设,“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的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日趋丰富,教材建设稳步推进,教学管理向二元化方向迈进,有效保障和促进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奠定了良好基础。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精品课程;课程建设;人才培养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2]。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已经由数量扩张进入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因此,加快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有助于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是一门集理论性与技术性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课程,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骨干课程,是专业必修课。“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授课内容涵盖了荒漠化的概念与内涵、荒漠化地区的自然与社会特征、荒漠化防治的基本原理、荒漠化防治的植被与工程技术措施和荒漠化监测与评价等诸多方面。

北京林业大学的“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一直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并于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北京林业大学通过开展“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保障和依据,并为全国同类院校“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一、“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精品课程的建设背景

2003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旨在切实推进高等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进而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高达262.37万km2。近30年来,虽然我国的荒漠化防治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国土荒漠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局部地区荒漠化仍呈扩张态势,荒漠化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目前,我国有4亿多人生活在荒漠化地区,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元[3]。荒漠化不仅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威胁着人居安全,而且也是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4]。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荒漠化防治的严峻形势给“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提出了一系列急待解决的新问题,也给“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建设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精品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的数理基础薄弱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是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高等数学”“流体力学”和“风沙物理学”等课程是其学习的重要基础。由于农学类专业对于学生的数理知识要求相对较低,因此造成了学生数理基础相对薄弱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在“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教学中,学生对部分知识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5]。因此,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需强化“高等数学”“流体力学”和“风沙物理学”等前置课程,特别是“高等数学”的教学工作。同时,采用视频短片、师生互动、扩展阅读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二)实践教学受到制约

实践性和技术性是“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的重要特征,实践教学是“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由于北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事业取得显著成效,荒漠化土地面积日趋减少,因此若要开展实践教学,只能去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典型的荒漠化地区,而农学类专业的教学经费难以支撑大量学生赴内蒙古、宁夏、甘肃等地开展实践教学,因此“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受到一定的制约。

目前,在多方支持下,北京林业大学“梁希”实验班在毛乌素沙地和乌兰布和沙漠等地的实践教学已经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还需进一步强化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班级的支持力度,争取实习实践机会。此外,北京林业大学荒漠化防治教研室风洞试验室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也将为“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的实践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三、“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精品课程的建设内容

“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是精品课程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要求,也是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和内容[6]。自2004年以来,北京市精品课程“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的课程建设主要从这5个方面开展。

(一)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发挥着基础与主导作用,精品课程建设需要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7]。近年来,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荒漠化防治教研室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青年教师招聘和人力资源整合等途径不断推进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目前,荒漠化防治教研室共有专职教师10人,其中教授5人,占教师队伍总人数的50%,讲师5人,占教师队伍总人数的50%。在教师年龄结构方面,荒漠化防治教研室中45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有6人,占教师队伍总人数的60%,教师队伍稳定、可持续发展。在学缘结构方面,荒漠化防治教研室教师的专业背景涵盖了农学、工学、理学和管理学4大门类,研究方向以荒漠化防治为核心,涉及了风沙物理学、土壤风蚀、土壤学、遥感科学、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农田水利等多个方面。在学历结构方面,荒漠化防治教研室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达到100%。

(二)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7]。随着国内外荒漠化防治形势的不断变化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内容也不断丰富。在教学内容方面,“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将知识整合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在保留“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经典理论、技术和案例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本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使课程始终保持了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同时,以修订《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契机,全面修订了《“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教学大纲》。针对世界荒漠化防治形势和我国荒漠化防治现状与特点,全面调整了教学内容,扩充了路域沙害防治、盐渍荒漠化防治等内容,增加了冻融荒漠化和石漠化防治等新内容,删减了“荒漠化防治对策”“水力治沙”等陈旧内容,并全面更新了相关统计、研究数据,努力打造既有中国特色,又与世界接轨的“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教学内容。

(三)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工具和手段,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7]。过去由于受各方面条件制约,教师讲授的内容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晦涩难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方法产生了革命性变化,多媒体技术可以简洁、直观地传达绝大多数信息,学生可以在充满趣味性的课堂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8]。

目前,“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已经实现了全部教学内容的多媒体授课和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更新。在“慕课”浪潮中,笔者还有效利用各种机会,积极推进“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的网络课程建设,部分“微课”内容已经录制完毕,有力促进了学生与公众的在线学习(http://weike.enetedu.com/play.asp? vodid=149657&e=1)。此外,教研室的每位教师还积极推动“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教学方法由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综合性学习,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不断强化实践教学,通过文献阅读、学术报告和专题研讨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对“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教学内容的理解。

(四)编写符合教学需求的教材

教材是教师从事教学所用的材料,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7]。2001年,北京林业大学孙保平教授主编了我国第一部荒漠化防治工程学专业教材——《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该教材首次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教学知识体系,且紧密贴近我国“产学研”实际,被国内相关高等学校广泛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教材入选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知识体系的不断发展,该教材部分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因此,该教材的修订工作已在北京林业大学孙保平、丁国栋教授主持下全面展开,《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第二版)》预计将于2015年出版发行。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荒漠化防治教研室还出资建设了该课程的参考书库,供学生借阅,相关书籍涵盖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为单一的课程教材提供了有效的补充。

(五)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动态过程,健全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的基本保障[7]。传统的教学管理依靠的是学校、学院的教务管理部门和少数授课教师,使大部分教师难以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割裂了教师教学与教学管理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在充分发挥学校、学院教务管理部门在教学运行、档案管理等领域管理优势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全体教师参与到教学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才智和力量。授课教师参与教学管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实践教学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和成绩评定等教学环节,还应包括课程检查评估、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备购置等多个方面,以强调教师团队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团队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的教学管理正由教务部门的一元化管理向“教务部门—教师”的二元化管理迈进。

四、“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效

高等学校的师资水平、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是精品课程建设成效的重要体现[1]。“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北京林业大学荒漠化防治专业教学的师资水平、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的提升,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建成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大成效是形成了一支能够组织和实施一流教学内容、探索和创新一流教学方法、编写和运用一流教材、支持和参与一流教学管理的高水平教师团队。近年来,荒漠化防治教研室的教师先后获评首届全国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沙漠化防治的基本原理)、第十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和北京林业大学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充分体现了“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精品课程的师资水平。

(二)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课堂教学效果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最好评价。10年来,“荒漠化防治工程学”课程的学生课堂教学评价平均分超过90分,始终在学院名列前茅,课程教学效果明显。一方面,“荒漠化防治工程学”授课教师能够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能够自觉查阅与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料,拓展自己的知识与视野,并与老师同学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三)科研成果丰硕

高水平的教学离不开高水平的研究支撑,高水平的研究也必将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以“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为桥梁,授课教师不断形成研究合力,共同推动荒漠化防治专业研究水平的提升。自2013年以来,荒漠化防治教研室先后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围绕荒漠化防治研究,在风沙物理学、恢复生态学和荒漠生态系统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2014 年,荒漠化防治教研室发表的高水平SCI论文数量已达学院总论文数的32.35%。同时在“荒漠化防治工程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学生的科研兴趣明显提高,不仅能够主动申请参与授课教师的科研项目,还能够积极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发表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1]龚志武.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8,29(1):53-5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EB/OL].(2006-04-03)[2015-02-17].http://www.moe.gov.cn/edoas/ website18/level3.isp?Tablename=1196&infoid=19309,2006.

[3]国家林业局.全国有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危害[EB/OL].(2013-05-09)[2015-02-17].http://www.forestry.gov.cn/ thw/1807/content-600407.html,2013.

[4]高广磊.盐池沙地不同固沙措施下土壤质量特征及其评价[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4:1-3.

[5]赵媛媛,丁国栋,高广磊.梁希实验班“风沙物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5):45-47.

[6]吴炎.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的问题研究——以A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为例[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13:3.

[7]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3):77-81.

[8]张尧学.扎实推进“质量工程”抓紧抓实精品课程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3,24(9):4-5.

(责任编辑 王 伟)

2015年度北京市支持中央在京高校共建项目“北京市教学名师项目”;北京林业大学教学名师专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梁希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猜你喜欢

北京林业大学工程学荒漠化
欢迎订阅2023年《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总目次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征稿简则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How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of an Hour Using Id, Ego and Superego
《照明工程学报》征稿简则
Pilot Study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eness and Prosodic Features
论人体工程学对产品设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