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析

2015-01-25林长存

中国林业教育 2015年6期
关键词:导师制创新型本科生

林长存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 100083)

生态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析

林长存

(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北京 100083)

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生态学科和生态学专业的快速发展等,都给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重大挑战。当前我国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方法落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因此,为了提高生态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确立基于全球视野的人才培养目标;二是注重专业课程建设,加强通识教育;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四是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五是强化实践教学;六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本科教育;生态学专业;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

一、生态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需求

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其核心是知识生产,本质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知识经济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其经济增长的方式更加强调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劳动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这就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曾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可见,生态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

进入21世纪以来,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能源枯竭、生态破坏、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愈来愈严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公众对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世界的“生态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同时,我国加入WTO以后,面临的“生态入侵”和“外来污染”问题也愈加严重,生态安全形势非常严峻[1]。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势必对我国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国际竞争的加剧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对此,我国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由此可见,国家间的竞争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而要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提高我国在生态方面的国际竞争力,生态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四)生态学科和生态学专业的快速发展

自1997年内蒙古大学开办我国第一个生态学专业以来,目前已有50余所高等院校先后开设了生态学专业,其中在近10年内开办的生态学专业占到半数以上。为了加强生态学人才的培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最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2年)》中,将生态学由原来的隶属于生物学的二级学科提升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这次对生态学科的调整反映了国家对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也说明现行的植根于植物学体系的生态学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随着生态学科和生态学专业的快速发展,生态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急需改革与创新,即通过拓宽专业基础、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跨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生态管理、生态规划、生态工程设计、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产业及生态学基础研究等多方向的生态学专业人才,实现向综合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转变,以增强生态学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二、生态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准确

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将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较全面地掌握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受过生态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系统的现代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实验技能,熟悉生态学的现状、前沿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2]。

但是,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我国生态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并不准确。一是生态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过多地强调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而缺乏全球视野和国际维度。二是生态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本科生所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的定位,与产业的发展和需求联系不紧密,尤其是在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方面还有待深入探索。三是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没有根据所属高校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定位,没有充分体现各个高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从而使人才培养陷入“学校无特色,教育无特点,学生无特长”的尴尬局面。四是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只强调了专业人才科学素养的培养,而缺少生态伦理方面的要求;同时,只注重对生态学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显得不足。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存在不足

当前,我国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首先,各高校受自身基础条件的限制,开设的生态学专业课程存在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科学性等问题。有的高校开设的生态学课程门类虽然较多,但是一些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重复;有的课程的教学内容太浅显,近似于科普。有的高校的课程设置不合理,过于偏重于学科基础和特色,从而导致课程教学内容太偏、太专,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教学方面,生态学本科专业的教学基本上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而且生态学理论知识的课堂讲授存在重教轻学的现象,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陷于被动学习的境况。总之,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和教学方法的滞后极大地限制了生态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生态学既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长期以来,生态学本科专业的实验和实践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验课的教学内容陈旧,有的高校甚至没有开设实验和实践课;有的高校受教学经费的限制,不能及时补充生态学领域的最新仪器和软件,如光合仪、荧光分析系统、同位素分析系统等,使生态学的教学受到很大的限制[3]。这导致生态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弱,未能掌握生态学的关键技术。这也是生态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主要原因。

(四)教学资源缺乏

师资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开设生态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不仅存在相关师资数量不足、生师比过大的问题,而且存在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随着生态学学科不断分化出分子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湿地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等新的学科,生态学的专业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这势必给生态学专业教师带来新的挑战。然而与此同时,部分生态学专业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双重压力下,受“重科研、轻教学”思想的影响,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的精力严重不足,也间接导致了教学资源的缺乏。此外,受专业办学经费有限的制约,生态学本科专业存在实验仪器设备不完备、实践教学基地不足等教学硬件缺乏的问题。这使专业教学只能在有限的实验教学条件下进行,无法为学生提供积累实践经验的教学资源平台。

三、提高生态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在科学把握和尊重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学生个体成长规律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深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生态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所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因此,笔者认为,应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的加强以及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等方面进行探索,以促进生态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一)确立基于全球视野的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相关学者认为,生态学本科专业应根据我国生态与环境建设对生态学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重点培养生态意识强、综合素质较高、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同时,注重在学科专业基础方面为培养从事生态学研究的更高层次专业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4]。因此,我国高校通常把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系统的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农业、林业、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资源管理部门以及相关行业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创新型专业人才[4]。

笔者认为,我国高校的生态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如果能够基于全球视野,将会更加科学和完善。当前,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生态环境的改善需要有全球视野,需要国际社会取得共识和采取一致行动。因此,我国高校在生态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过程中,应认识到全球视野的重要性,着重培养学生从全球视野分析和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此外,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在确定生态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除了要有全球视野之外,还需兼顾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各高等院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和传统特色等,使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生态学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在工作实践中行动坚决且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二)注重专业课程建设,加强通识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前的学科发展呈现出既分化又综合的趋势。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学科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期间出现了很多新的分支,如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规划与设计、生物多样性、生物资源化利用等[5]。同时,由于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所以脱离实践的生态学教学是枯燥的、没有生命力的。因此,生态学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基础理论课程为基础,并根据生态学的发展前沿和社会需求加强专业课程的优化和完善[5]。而且生态学方面的专业课程应增加综合实习的比重,大胆创新,改进和规范实验与实习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为了促进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我国高校生态学本科专业在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还应加强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教育,注重培养“理性的生态人”。因此,在注重生态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还应重视生态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通识教育,特别是生态伦理方面的教育。所谓生态伦理教育,是植根于生态伦理学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价值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以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念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二是以一种全新的生态视角重新思考人类发展过程中人际之间、代际之间和各物种之间应有的平等关系;三是以一种全新的理性方式重新塑造生态与发展共存、简约与丰富同辉的生活方式[6]。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生态学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课的教学模式,大胆运用高校教学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和借鉴国外高校教学的先进经验,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完善进行积极的探索。目前,国内外高校在建构主义教学、探究性学习、习明纳课程、本科生科研以及案例教学等方面开展的实践与探索,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值得借鉴的经验。总的来说,这些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一个共同点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课堂,更是师生共同的课堂。因此,生态学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学应打破以往的教师“一言堂”模式,通过“问题引入式”教学,针对生态学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演讲和课堂辩论,从而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自由发挥的空间。例如,在每堂课上,可以安排每个学生轮流做一个10分钟的演讲,内容可以是某一生态学分支的发展历程、国内外退化生态系统生态恢复的案例、自然保护区规划及设计等,使学生从单纯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甚至承担与教师一样的角色任务,成为知识的贡献者,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

(四)加强教学资源建设

生态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资源建设是生态学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因此,无论是从国家的角度,还是从高校的角度,都应进一步加强生态学本科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

1.从国家的角度

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支持高校生态学教学资源的建设。目前,教学资源短缺仍是各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主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在教学资源整体不足的情况下,高校校外教学资源的建设尤为薄弱。而生态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充足的社会资源予以支持。因此,政府应通过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对高校教学资源建设适当加大投入。

2.从高校的角度

师资队伍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对生态学本科专业而言,师资队伍建设如果仅仅局限于生态学专业范围内,则不能满足现代生态学教学的需要。因此,高校首先应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师资力量的整合,建设以生态学专业教师为主,以分子遗传学、植物学、微生物学专业教师为辅的生态学专业教师队伍;同时,在教师工作量核算方面,适当向教学工作倾斜,激发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鼓励优秀教师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

为了弥补生态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高校可以邀请一些生态学家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生态学家结合自己的研究和实践,对生态学理论知识及其发展前沿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将有利于促进学生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并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同时,高校还应充分利用社会上丰富多样的生态学教学资源,加强校外生态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我国地域广阔,每个区域都有各自的生态特点,都可以为生态学教学提供现实的实践资源。因此,在典型区域建设生态学实践教学基地将对学生认知真实的生态状况非常有益。

(五)强化实践教学

生态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实践教学作为验证和发展学科理论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成为对生态学本科专业学生进行综合能力训练的重要教学手段。这就要求生态学实践教学的内容既要覆盖生态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以及独特的研究方法,又要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内容。因此,强化生态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首先要在现有的验证性实验或实习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创新性实践教学内容;其次要面向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室,把科研训练逐渐引入本科教学;最后要依托教师的科研课题确立学生的创新项目,并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进行大学生创新项目的选题申报,从而加强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六)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本科生导师制是本科教育应对素质教育的挑战而进行的教育改革新探索,是适应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趋势的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也是高校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在实践中,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实施模式因各高校教师资源、学生特点、学科特点以及教学资源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多样化特点,有的高校实行全程导师制,有的高校实行学术导师制,有的高校实行年级导师制。

笔者认为,生态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实行导师制的着眼点应放在2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在专业学习和情感交流等方面加强沟通和互动,使学生深入理解生态学专业的特点并及时了解生态学发展的前沿性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参与科研工作,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总之,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对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其将专业技能培养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注重本科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7]。

[1]黄国勤.农业生态学的学科体系与学科建设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50-15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12.

[3]王建柱,张文丽,陈芳清.我国生态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增刊):211-212.

[4]吴永波.生态学专业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8(8):221-222.

[5]鲁萍,白雅梅,王宏燕,等.培养高素质生态学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6):107-108.

[6]叶红.怎样认识生态伦理及其教育[N].中国环境报,2009-01-09(2).

[7]招礼军,谢伟东,赖家业,等.对生态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思考[J].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008,27(增刊):133-136.

(责任编辑 柳小玲)

猜你喜欢

导师制创新型本科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住院医师对“全程导师制”教学效果评价反馈分析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