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2015-01-25李婷婷吴彩娥
李婷婷 吴彩娥
(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37)
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李婷婷 吴彩娥
(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 210037)
森林食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使许多林业院校设立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从林业院校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优势、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就业等方面,阐述了如何优化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能力,满足社会对不同特色人才的需求。
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
民以食为天,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专业相关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农业、轻工、商贸、综合等几类院校都纷纷开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各类高校中的食品专业也初步具备了自己的特色和侧重点,如农业院校侧重农副产品加工,轻工院校侧重食品科学、食品工程研究,商贸院校侧重粮油类食品加工等。近年来,各林业院校对林业食用资源进行了加工利用,也相继开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诸如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等院校,均设立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由于林业院校开设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起步较晚,在专业建设上各自为阵,尚未成熟和完善。由于缺乏经验,有关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少,其人才培养模式一般借鉴农业或轻工业院校中的方案,不足以彰显林业院校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难以满足社会对多种特色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或创业。因此,需加强林业院校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讨。本文从林业院校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优势、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教学与课程体系、就业情况等方面,明确了林业院校和其他类型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建立了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体系,满足了社会对不同特色人才的需求。
一、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优势
(一)社会环境优势
森林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自然资源认识的深入,占世界总面积30%~39%的森林蕴藏着丰富、高品质、绿色的食物资源,在目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环境污染愈发严重的社会背景下,纯净无污染的食品原料及其森林属性的珍贵决定了森林食品产业具有巨大的产业后发优势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森林食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在林业院校中设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目的是能够对林产资源、经济植物资源、绿色森林食品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提高森林食用资源的利用率则对退耕还林后保证农民收入和粮食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此外,在国际林业大环境下,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2011年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提出绿色增长的目标,这不仅促使整个林业行业的快速高效发展,也为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资源优势
食品资源种类众多,新型健康的食品新资源一直是食品行业和各国食品工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在食品新资源开发方面,森林食品在资源上占据优势,如森林果蔬、森林粮油、森林香料、森林色素、森林饮料、森林肉食等食用资源种类丰富[1]。其中,森林蔬菜资源约有63科700种左右,最常见的约192种,森林蔬菜仅部分开始人工栽培,年平均生产量约20×108kg,如香椿、龙牙楤木、竹笋、蕨菜等;森林淀粉植物资源共有500余种,已查明的仅120多种。木本植物100多种,部分已用于栽培,面积约270×104hm2,总产量达17×108kg,如板栗、银杏、蕨根、魔芋、百合等;我国森林油脂资源中木本油料植物有400多种,含油率在15%~60%的有200多种,其中已广泛栽培的仅有30多种,如油茶、核桃、乌桕、文冠果、油橄榄等;森林香料植物资源的木本植物约100余种,而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木本香料植物仅50多种,如八角、香樟、黄樟、肉桂、花椒等。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森林植物资源丰富,与可供开发的森林食品资源量相比,目前开发利用的种类很少,只是冰山一角。随着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进程加速,林产食品资源的开发越发显得重要。林业院校中由于林学学科的存在,在森林食品资源分布、资源培育以及资源品质特性等方面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基础,这些森林资源为食品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料来源。
二、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
(一)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新时期。目前,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主要是为了能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食品行业现存的机遇与挑战则对食品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2]。森林食品作为新兴产业,是林业和食品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森林食品原料相对纯净无污染的属性决定了森林食品产业具有巨大的产业后发优势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林业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食品科学大领域的基础之上,结合当前形势和林业院校特色,确立自身的定位,培养适应现代化食品工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他们应具备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视林产食用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之道,并能够从事农林产品和天然活性物质的科学研究、食品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品质控制、产品流通、分析检测、教育教学等工作。在培养模式上,应以质量为根本、以创新为关键,产学研相结合,把培养食品行业的诚信精神放在首位,并依据“高标准、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新型人才培养原则,以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为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二)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
目前国内林业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其定位及其发展思路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发展模式,如北京林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研究方向上设立了可食性森林食品加工、天然产物提取及其应用、农林产品贮运原理与技术等几个具有林业特色的方向;东北林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00年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主要以森林野生食用植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南京林业大学培养学生在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理论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应用食品科学原理与技术、现代分离技术、生物技术等进行森林食品资源综合利用、森林食品贮藏与加工、食品新资源开发、森林食品新工艺的研究;浙江农林大学2001年以原有优势学科林产化工和植物学等为基础,组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将林特产品加工作为其食品学科特色。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将提高办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科交叉,特色突破”上面,虽然不同林业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定位的侧重点不同,但均体现在对森林食品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上面,其办学特色是鲜明的。
三、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建设
(一)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食品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面非常宽,包括从食品材料的生产、处理、加工、运输、销售,到食品产品被最终消费的各个方面,这就需要在教学体系设置时努力实现“三个结合”,即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个性发展与共性提高结合。在此基础上,南京林业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构建了由基础教育平台课程、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实验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群组成的课程体系。
我国林业类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均采用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构建大体都遵照教育部颁布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要求,一般包括下列5类课程体系[3-4]:人文及社会科学课程体系;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体系;工程基础课程体系;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体系;选修课程体系5个模块。虽然各所林业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设置的课程不尽相同,教学课时数也存在一定差异,但在构建“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思想的指导下,各林业院校总教学课时数均值在2500左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12门核心课程均全部开设。主要区别在于选修课程的设置以及不同课程体系所占总课时的比例不同。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经过先后4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目前课内总学时为2320,最低学分要求为167.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平台课占21.80%,专业教育平台课占48.95%,实践和创新教育平台课占29.25%。总学时中选修课的比例为28.09%,必修课的比例为72.91%。值得一提的是增设了差异化培养模块,主要以森林天然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开发为主的系列课程,此环节不纳入总学分,主要是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特色培养。
(二)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课程的设置和教材建设
1.特色课程的设置
围绕林业院校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以南京林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其在具体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上力求突出本专业的特色,做到课程建设有特点、人才培养有特色。在各个课程模块中开设体现森林资源及森林食品加工利用类的课程,如在专业基础课模块中开设“植物学”“天然产物化学”“森林食用资源学”课程,在专业特色课中开设“森林食品加工学”“天然活性物质研究与开发”“食品资源与环境”等课程。而对于能够体现森林食品加工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学科建设的内涵和森林食品加工重点研究领域的课程可以适当置于必修课模块中开设,例如通过开设“森林食用资源学”课程,让学生学会采集各类林产食物,并做成资源图片,培养学生开发森林食品新资源的兴趣,激发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热情。此外,还需紧密结合时代特点,就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问题的严峻环境,开设食品安全类课程,比如开设“食品安全学”“食品质量控制”“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资源与环境”等课程。
2.教材建设
在教材建设方面,由于林业院校中所开设的一些独具林业特色的课程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性的教材,因此这些课程既是林业院校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课程,又是需要加强建设的重点课程。以“森林食品加工学”为例,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森林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基本工艺及其相关基础理论,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分析并解决森林食品加工中的实际问题,并科学地设计和选择加工方法,以保持食品的营养和食用的安全,因此该课程为林业院校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课程。但现有教材资源缺乏,所用教材一般借鉴《食品工艺学》《果品蔬菜加工学》等教材,这些教材往往缺乏对森林鲜果,植物根、茎、叶、花、树液,中药材及其他土特产品,野生植物等林产食物资源加工生产的内容,不足以凸显该门课程的特色。因此,笔者认为林业院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急需组织编写出适合林业院校特色的教材。
(三)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建设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强、重实践的专业,有一套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一般院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由社会实践、实验课程、教学实习、认知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组成,林业院校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多形式、多环节、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重点要考虑的问题[5]。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所占的专业总学分比例由原来的16.86%提升到现在的27.25%,提高了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所占比重。同时,鼓励教师将一些成熟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项目,目的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还设立了素质拓展与创新教学学分,形式包括学科竞赛、课外科技活动、专题讨论会、学术报告会、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多层面的实践创新活动,使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了解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食品工业对人才的需求。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意见表明,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实验室创新项目”,以及“南京高校学生食品科技论坛项目”等科研项目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加强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深入探讨
目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这与我国食品行业发展密不可分。一方面,我国食品行业多以食品原料的初级加工为主,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食品的精深加工和科技水平的提升空间巨大;另一方面,现有食品企业生产水平参差不齐,国际大型企业和民营中小企业并存,社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中,大型企业要求严、就业岗位少,竞争激烈,而中小型企业收入低、工作条件差,无人问津。这些现状留给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只有巨大的就业压力和激烈的社会竞争,这就需要林业院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与时俱进,优胜劣汰,依据社会需求和就业情况及时更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培养特色,加大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促进大学生就业[6]。在人才培养模式制订方面应以就业为引导,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不同的职业目标,探索体现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个性发展与共性提高相结合,选择适合学生自己发展模式的发展道路,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另外,对要求进一步进修深造的学生,要实施导师责任制,在导师的辅助培养下开展科研工作;对有意直接就业的学生,要通过开展职业指导课、企业家论坛等活动,使其熟悉食品企业运作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对自主创业的学生,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抓住森林食品资源的优势,利用好森林食品市场的新热点,寻找创业契机,提升创业成功率。
[1]刘正祥,张华新,刘涛.我国森林食品资源及其开放利用现状[J].世界林业研究,2006,19(1):58-65.
[2]王维坚,张一,余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28(2):113-115.
[3]汪磊,汪又先,游新勇,等.工科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1(6):59-61.
[4]欧阳杰,王建中,王晓楠.美国大学食品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5):132-133.
[5]李勇,骆有庆,蒋建新.发达国家高等林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3(5):117-120.
[6]杜安立.通过变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6):103-104.
(责任编辑 孙艳玲)
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及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2011B02;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林业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