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杉木二代林更新方式的比较选择

2015-01-25刘天宝

自然保护地 2015年3期
关键词:休宁县迹地植苗

刘天宝

(安徽省休宁县林业局 245400)

杉木是我国南方最重要的用材树种,休宁县已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在广大林农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的十余年间,休宁县先后实施了速生丰产林、世行项目林和县乡联营基地等林业重点工程,累计完成一代杉木植苗造林3.8 万hm2。目前,这批林子已进入或即将进入成熟采伐阶段,如何高质量高效率地做好采伐迹地的更新还林工作,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休宁县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营造林工作必须面对的头等大事。

1 一代杉木采伐迹地的基本特点

1.1 地力下降[1]

杉木是速生针叶树种,生长速度快,消耗养分多,凋落物归还少。据报道,杉木在一个25年左右的生长周期内,以枯枝落叶形式归还给土壤的氮、磷、钾分别占其从土壤中吸收氮、磷、钾的41.6%、55.9%和27.5%,归还远远低于吸收。同时,由于杉木林的经营强度一般都比较高,初植密度也较大,在其中龄阶段,通过间伐已获取了不少,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杉木林地的地力消耗。因此,如果在杉木采伐迹地上连栽杉木[2],由于同一树种需要的营养元素是相同的原因,土壤中的一些元素势必会过分缺乏,从而影响林木生长。杉木二代林产量下降已基本成为共识。

1.2 伐桩萌芽力强,萌条品质好[3]

杉木是一个萌芽力很强的树种,从苗期到过熟都可以萌芽抽枝,为采伐迹地的更新还林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采伐年龄、季节和伐木方式都非常有利于其萌芽力强的特点在生产实际中发挥作用。一是主伐年龄正好处于杉木萌芽力最强的时间段。杉木20-30年时萌芽力最强,而其主伐起始年龄为21-26年(速生丰产林21年,一般用材林26年),在实际生产中绝大多数用材林都在30年以内进行主伐(生态敏感区另当别论);二是采伐时间大多在秋冬季节,翌春萌发的萌条数量多,生长快,木质化水平高,不容易遭受冻害;三是近几年来,伐木工具大都以油锯代替了传统的斧头,锯伐和斧伐相比,不仅伐根低、且伐面平整而稍斜,不会有伐面积水问题,对萌条品质、新的根系形成以及抗风折、雪压都十分有利。

1.3 伐桩数量多,基本能满足更新还林的需要

休宁县当前所采伐的杉木林,大多属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造的速生丰产林和世行项目林等工程造林,初植密度大(一般在3600-4500 株/hm2之间),抚育质量好,保存率普遍较高。通常只进行过一次间伐或未进行过间伐,主伐时密度一般都在2400 株/ hm2以上,且分布大体均匀。因此,伐桩数量基本能够满足迹地更新对萌条数量的要求。

2 不同更新方式林分的结构特点与生长状况

2.1 人工更新

对杉木采伐迹地实行人工更新是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长期以来一直强调和要求的更新方式,因此,在生产实际中最为普遍。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有林场,由于经济条件较好,对杉木采伐迹地大多采取了与荒山造林完全相同的技术措施,即全面炼山整地,全面植苗造林,全面抚育管理。但由于在抚育作业时,不可能对那些长势旺盛的萌芽条进行全面去除(事实上也没有这个必要),所以人工更新的结果大多是,在同一地块上人工植苗与萌芽条呈混生状态,两者比例也旗鼓相当,但林分密度一般都偏大。其生长过程大体是:前期萌芽条生长要明显好于人工植苗,进入中龄后,人工植苗生长加速,到达近熟阶段两者没有明显区别。但在砍灌抚育没有及时跟上的山场,人工植苗由于前期生长较慢,在与杂灌的竞争中处于明显弱势,很难成材。而萌芽条因前期长势强劲,在下层植被以普通杂灌为主的山场,其生长所受影响不大,但在以芭茅草为主的山场就要差很多,甚至难以成林。除萌对萌芽条的直径生长影响最大,其作用往往大过砍灌,而对人工植苗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2.2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就是以伐桩的萌芽条为基础,在没有伐桩或伐桩密度不足的地段,进行人工补植补造,以达到杉木更新还林所必须的密度要求。同时实施砍灌、除萌等人工措施,以促进苗木更快生长,及早成林。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杉木二代林,大多以萌芽条为主,人工植苗比例较小。但由于在生产实际中,刻意采用这种更新方式的案例比较少见,现实中该类型的林分大多由人工更新因成活率不高所形成,且人工植苗的分布情况与典型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也不完全一样,其生长过程和成材情况与人工更新的林分大致相同。

2.3 天然更新

天然更新就是利用杉木伐桩自身强大的萌芽能力而不采取任何人工措施来实现采伐迹地自我还林的一种更新方式。由于当前杉木采伐迹地的伐桩数量有足够的保障,天然更新大多也能够成林,但林分质量和收获量要明显差于人工更新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具体表现在,一是由于未进行补植补造,缺少伐桩的地方通常会成为天窗甚至林中空地;二是由于未进行砍灌抚育,萌芽条前期生长因受杂灌影响特别是在芭茅草较多的山场而比较缓慢;三是由于未进行除萌,伐桩上的萌芽条通常呈多株丛生状态,严重影响林木的直径生长,最终导致规格材出材比例严重偏低。

3 不同更新方式的投入产出比较

3.1 投入情况

人工更新由于要进行全面人工植苗,因此需要对采伐迹地进行全面整理并炼山,在造林后的 5年内要进行砍灌除草(通常为2+2+2+1+1 模式),否则人工植苗难度大,保存率低,很难成林成材。根据当地目前的人工工资水平测算,人工更新的营造林直接投资大致为15000 元/hm2(包括炼山、栽植、苗木和连续5年的砍灌抚育、除萌),成林后(11-25年)的管护费2250 元/hm2和25年的山租5156元/hm2(按公益林目前13.75 元/亩的年补偿标准),总计为22406 元/hm2。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因只需在伐桩缺乏的地方进行补植补造,无需对造林地进行全面整理和炼山,且造林后的砍灌抚育前三年全面进行,后两年只需对人工植苗地段进行块状砍灌(2+2+1+0.5+0.5 模式),营造林直接投资为9750 元/ hm2,总计为17156元/hm2。而天然更新由于不采取任何人工措施,只有成林后的管护费和山租,为7406 元/hm2。

3.2 产出情况

根据对休宁县近二十余年杉木更新造林林分生长情况的观察与调查,杉木二代林在不采取施肥、垦复等措施情况下,产量基本呈下降态势。但更新方式不同,下降幅度又有所差异。在砍灌除萌都能及时跟上时,人工更新成效最好,主伐时产量可达到一代林的70-80%;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略差于人工更新,产量亦可达一代林的65-75%。而天然更新受伐桩数量与分布、山场植被类型等影响较大,产出情况比较复杂,一般蓄积仅为一代林的30-60%,且由于规格材比重偏低,主伐年龄时山价仅为一代林的20-50%。现以休宁县Ⅱ地位级杉木标准林分25年时的产量(206.7m3/hm2)和采伐山场为中等路途、当地现行木材销价、采运工资以及税费金标准作参照,则其一代林25年时的山价约为65110 元/hm2;而不同更新方式的二代林25年时,其综合平均山价分别约为46662元/hm2、43550 元/hm2和22788 元/hm2。

3.3 综合比较

人工更新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相比较,人工更新每公顷投入高5250 元,25年时蓄积高10.3m3,在不考虑木材升值的情况下(下同),山价高3112 元,增加投资部分的投资回报率为-40.7%。人工更新与天然更新相比较,人工更新每公顷投入高15000 元,蓄积高62.0 m3,山价高23874 元,增加投资部分的投资回报率为59.2%。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与天然更新相比较,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每公顷投入高9750 元,蓄积高51.7m3,山价高20762 元,增加投资部分的投资回报率为112.9%。

4 结论

综前所述,人工更新成本最高,但产出优势并不明显。长期的大面积的人工更新案例也充分表明了人工更新的杉木二代林要么是人工植苗和萌芽条二者均势,要么是萌芽条占据优势,人工植苗很少有占据优势的。因此,在人工工资处于高位的当下,对一代杉木采伐迹地实行人工更新不是最佳选择。而天然更新虽然成本最低,但收获量也最小,林地的生产潜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在当今林业实行分类经营,用材林发展空间大幅缩小的背景下,显然也是不可取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其营造林直接投资仅为人工更新的65%,总投资是人工更新的76.6%。而产出大体是人工更新的93.3%,比较接近;是天然更新的1.56 倍(蓄积量)和1.91 倍(山价),优势明显。更可喜的是当前杉木林的采伐年龄、季节、方式以及伐桩数量等因素都非常有利于萌芽条的生长发育及成林成材。因此,对一代杉木采伐迹地采用以萌芽为主,辅之以补植补造、砍灌除萌等人工措施的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应是当前条件下最经济适用的更新方式。

[1] 朱明.杉木林地施肥综述[J].黄山林业科技,1988,(1):7-8.

[2] 田颖锐,吴新垣,黃毓仙,等.造林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78:94-98.

[3] 李果甘,李鸿荣,刘毅,等.森林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78:116-118.

猜你喜欢

休宁县迹地植苗
封二、封三:寒葱岭战迹地 (伏击战) 新考
中国流动科技馆在黄山休宁县巡展
北方常用造林工具介绍
我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发30 m分辨率全球火烧迹地数据产品
火烧迹地造林技术
休宁县野生树莓的调查与产业发展建议
《辞赋标义》的编者、版本及其赋学观
浅谈植树造林的主要技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