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骨盆外固定架联合抗氧化治疗在骨盆骨折致失血性休克的临床体会
2015-01-25宋志
宋 志
(辽宁省丹东市第一医院,辽宁 丹东 118000)
早期骨盆外固定架联合抗氧化治疗在骨盆骨折致失血性休克的临床体会
宋 志
(辽宁省丹东市第一医院,辽宁 丹东 118000)
目的探讨分析在骨盆骨折致失血性休克早期使用骨盆外固定架联合抗氧化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骨盆骨折导致失血性休克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骨盆外固定架联合抗氧化治疗的疗效。结果经过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成功抢救46例,抢救成功率92.0%。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24个月的随访,优良率87.0%。46例存活患者中,32例对骨折复位外固定表示满意,并将其作为最终固定方式,其余14例对骨折复位外固定不满意,在稳定病况后改为使用内固定。结论在早期骨盆骨折后使用骨盆外固定方式经济、方便,对患者伤害小,利于搬运、治疗,有助于患者及早下床活动,若联合抗氧化治疗,可使骨折愈合速度和创伤软组织恢复速度加快,对治疗骨盆骨折致失血性休克效果显著。
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外固定;抗氧化治疗
骨盆骨折一般是因高空坠落或撞击直接挫伤骨盆引起的,常见于交通事故和高处施工事故。若骨盆骨折的断裂碎骨直接刺伤髂内血管导致大出血,则可能造成失血性休克,这是骨盆骨折造成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在骨盆骨折早期及时使用外固定架固定可减少骨盆活动,使骨盆环闭合、血管出血量减少。我院在对骨盆骨折患者使用外固定架治疗时,联合使用抗氧化药物,治疗效果较佳,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骨盆骨折导致失血性休克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5~64岁,平均年龄(34.1±5.8)岁。其中交通事故伤27例,高处坠落伤18例,重物压砸伤5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类:B型31例,其中B1型19例,B2型9例,B3型3例;C型19例,其中C1型10例,C2型6例,C3型3例。入院时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压测量,收缩压39~82 mm Hg,舒张压22~49 mm Hg,所有患者均有临床休克表现。其中闭合性骨折40例,开放性骨折10例。另有合并伤:四肢骨折23例,脊柱骨折5例,血气胸6例,腹腔脏器损伤16例,颅脑损伤3例,泌尿系统损伤8例,直肠损伤9例。
1.2 治疗方法。失血性休克的治疗:入院后及时补充血容量,在最初30 min内快速补充平衡液和血浆代用品2000~3000 mL,一般患者会有所好转,则降低输液速度,再使用全血输入。在治疗休克的同时使用骨盆外固定架固定或骨盆牵引制动。若怀疑髂内动脉血管及其分支有破裂出血的情况,或者在大量输血后血流动力学依旧不稳定,则可使用介入栓塞止血[1]。本组有14例行介入栓塞治疗。在患者复苏或病情逐渐稳定后,需进行全面检查。
骨盆外固定架固定方法:通过患者X光片分析骨折类型,若是B型骨折,在床旁或手术室使用AO骨盆外固定架进行外固定,若是C型骨折,由于其骨折位置垂直不稳定,需先在局麻情况下在同侧股骨髁上以体质量1/7~1/10的重量进行持续骨牵引[2]。外固定时先找到髂前上棘和髂嵴,沿双侧髂嵴各作两个0.5~1 cm的小切口,放置套管系统并牢固固定,使用克氏针检查髂翼范围和角度,并确定其内平面。在髂嵴左右各打入螺纹针两枚,深度约为4~5 cm,对不稳定的骨折位置使用一定的手法挤压、分离或旋转,使错位的骨折复位。通过X线对骨折复位情况进行分析,确定患者骨折复位后用连接杆固定骨盆。对膀胱并尿道损伤患者同时进行尿道会师手术,对颅脑损伤患者同时进行颅内血肿清除手术。
抗氧化治疗:在患者结束骨盆外固定术后,对其心率、血压、尿量等各生命指标进行测量,确定各指标稳定后,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250 mL中分别加入维生素C注射液6~8 g、黄芪注射液30 mg、七叶皂苷钠20 mg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40滴/分,1次/天,持续1周时间。
2 结 果
本组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共50例,经治疗脱离生命危险46例,另有失血性休克导致死亡患者2例,多器官衰竭死亡1例,由于结肠破裂导致严重感染死亡1例。本组抢救成功率为92.0%。术后对存活的46例患者进行为期24个月的随访,根据Matta评分标准[3],优良率为87.0%。有32例患者对骨折复位外固定表示满意,并将其作为终极固定方式,其余14例对骨折复位外固定不满意,在稳定病况后改为使用内固定。进行随访的46例患者中,28例骨折愈合程度令人满意,13例骨折愈合存在轻度畸形,但没有疼痛感和功能障碍,5例后遗骶髂关节出现移位,有下腰疼痛感和腿部不适现象。
3 讨 论
骨盆在解剖结构上有着抵抗生理应力使其不变形的能力,又称其为骨盆的稳定性。当骨盆骨折时,骨盆失去稳定状态,骨折端的移位容易造成血管大量破裂,患者出血不止导致休克。对于骨盆骨折,骨盆外固定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使用骨盆外固定可使骨盆环处于稳定状态,使骨折块的移动减少以防止凝血块脱落,从而有助于血管破裂处的凝血;同时外固定使骨折复位避免骨折端因相互挤压导致断面出血;骨盆环复原还可使骨盆腔后腹膜的容积变小,使其后软组织的出血情况缓解。解剖学研究发现,大部分的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出血是来自骨折断端和静脉损伤。因此在骨盆骨折早期使用外固定稳定骨盆环对于非动脉性的损伤显著,可有效控制骨折端出血、减少静脉损伤。对于骨盆环骨折的多发伤患者,在进行内固定手术前可先用外固定对抗旋转力量。骨盆外固定架有以下优点:①手术操作简单,创口小,花费时间少,并发症少。②固定可靠且术后还可随时调整。③对出血的控制作用显著,并且有利于患者复苏及以后的进一步治疗。④既可作为临时固定方式,也可用作最终治疗手段。
在骨折骨盆早期抗休克的治疗十分重要,其治疗关键在于多条静脉通道的开放、输入液体的选择及输血速度。在建立静脉通道时,所有患者都应使用双静脉通道进行输液,对外周血管穿刺困难患者,有条件时应使用深静脉穿刺置管输液[4]。在选择输入液体时,若单纯纯血输入使血容量恢复则效果不好,甚至会提高病死率,最佳选择是使用平衡液先维持细胞外液的电解质平衡。开始时可一通道进行平衡液输入,另一通道加压输入血浆代用品聚明胶肽。晶体液可使血管快速扩容,而胶体液能维持血管渗透压,聚明胶肽能防止凝血时间过长[5]。
在失血性休克的恢复过程中血管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这可能造成细胞结构的损伤和一些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若是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发生病变,则会引起进一步的缺氧和酸中毒,导致恶性循环。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原因是体内氧自由基增多,破坏细胞的组成成分,而抗氧化剂的使用能有效清除体内多余的氧自由基[6-7]。因此,对失血性休克患者使用维生素C、纳洛酮、黄芪注射液、七叶皂苷钠等抗氧化剂可有效防止缺血再灌注损伤,且能改善微循环,减少炎性介质产生,有利于减少静脉血栓形成。
综上所述,对骨盆骨折致失血性休克患者使用骨盆外固定架并联合抗氧化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1]侯卫星,梁喜凤,侯静,等.骨盆骨折大出血的介入加外固定治疗[J].河北医药,2012,34(11):1678-1679.
[2]韦辉贤,兰承林,磨惠君,等.切开内固定和外固定架联合应用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临床疗效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 30(5):763-764.
[3]Matta JM.Operative treatment of acetabular fractures through the ilioigunal approach[J].Clin Orthop,1994,305:10.
[4]于进燕,辛海霞.严重骨盆骨折患者分阶段护理干预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22):43-45.
[5]邢学武,张韬,潘子翔,等.Ilizarov外固定架治疗膝关节屈曲受限伴足下垂1例[J].实用骨科杂志,2011,17(10):957-958.
[6]莫松全.早期骨盆外固定架联合抗氧化治疗在骨盆骨折致失血性休克的临床应用[J].当代医学,2010,16(10):24-25.
[7]廖冬发,权毅,胡修德.骨盆骨折耻骨联合分离多功能外固定架固定1例报告[J].西南国防医药,2004,14(1):封三.
R687.3
B
1671-8194(2015)01-01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