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山大学某校区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

2015-01-25陈雯桦,冼利青,吴京洪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老龄化

中山大学某校区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

陈雯桦冼利青1吴京洪陈雅平吴娟娟简树新

(中山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广东广州510080)

摘要〔〕目的探讨中山大学某校区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现状。方法整群随机抽取该校区离退休教职工发放调查问卷。结果 该校区高龄老人多,高级知识分子占比重大,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多,大部分人缺乏儿女在身边照顾。对家政服务需求大。对信息传递及时性、医疗和心理保健、继续教育和活动等方面存在一定需求。结论协调多种力量,合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通过完善基础信息平台、探索有效管理模式、建立多渠道的信息传递途径等方法,构筑更为周密的帮扶老同志的网络;针对重点群体,有所侧重地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加强老年继续教育,增强老同志适应现代化社会的能力等,是做好现今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老龄化;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R592〔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2011年高校管理研究课题

1中山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第一作者:陈雯桦(1967-),女,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老年学和医院管理研究。

高校离退休老同志大多数是高级知识分子。本研究探讨某校区离退休人员的服务管理现状。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抽取中山大学某校区离退休教职工,共发放问卷309份,回收286份,回收率为92.56%。其中离休占5.6%,退休占94.4%;男性占42.1%,女性57.9%;55~59岁占17.69%,60~69岁占30.64%,70~79岁占34.63%,80~89岁15.75%,90岁以上 1.29%。60~69岁和70~79岁比例达66.1%。中共党员占45.1%。七成以上已婚且配偶健在,男性配偶健在占79.8%;女性丧偶占20.5%。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仅13.6%,高中17.1%,大专以上学历63.6%。其中,以男性学历为高,大专以上学历占77.98%,本科以上占63.3%。退休时的职称或职务达到副高或副处以上的有44.8%,其中以男性的职称或职务为高,达到副高或副处以上的有64.3%,女性仅为32.5%。

1.2研究方法采用走访调查和问卷调查法。在课题前期查阅有关文献,充分了解该校区离退休办公室(以下简称“离退办”)的工作现状和目前存在问题,经征询有关专家,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职称结构、健康状况。第二部分是调查内容,就养老情况、信息传递、旅游与活动、医疗保健和心理健康、继续教育、继续服务社会等六个方面的现状和需求。

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5.0软件进行确切概率分析。

2结果

2.1走访调查结果离退休人员对离退办的服务管理工作不够满意,主要意见有:离退办与群众联系不够密切,未能主动走进离退休群体了解老同志的需求;离退办重点关心和服务离休干部,但对庞大的退休群体关心不够,尤其缺乏对独居、空巢、孤寡、住院和高龄等老人重点的关心和照顾;活动通知不到位,一部分退休人员因不知情而未能参加,意见较大,且活动不够丰富,组织较为松散;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够强,未能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的精神等等。在着手改变该工作现状的时候,发现,离退办对离退休群体的情况掌握不够全面、不够清楚,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具体情况是:一是离退办的离退休人员数据库信息不完善,很多老同志的住址和联系电话已变更,无法与他们联系上;二是离退办与老同志之间的联系途径单一,该校区老同志居住分散,但离退办的很多信息和通知只在校内张贴,所以信息和通知难以传达到位;三是对该校区离退休群体的总体情况(如:健康情况、爱好特长、养老情况、家人照顾情况)不大了解,对特别需要关爱的群体如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卧病在床老人和高龄老人也不甚清楚;四是对老同志的服务需求知之甚少,难以针对重点人群有目的地开展工作等等。

2.2问卷调查结果

2.2.1生活自理情况和养老情况在生活自理方面,73.8%生活仍能自理,其中,在60~69岁年龄段生活完全自理为82.1%,随着年龄的增大,自理能力逐渐下降,需请人照顾的比例从7.7%逐渐上升至80~90岁的32.6%。在居住情况方面,一半以上日常无子女在身边照顾:有子女同住照顾的26.9%,仅两夫妇居住的空巢家庭达44.1%,独居9.1%,住老人院1.4%。大部分被调查者的子女生活在广州,但有8.7%的老人所有子女均生活在外地或国外。养老意愿方面,83.0%希望居家养老,只有8.7%希望在养老院养老。养老意愿和性别存在关联(r=0.159,P=0.037),女性选择养老院养老的概率更大。老同志入住养老院考虑的因素有:养老院的环境和条件31.1%,其次是医疗服务26.9%,再次是熟悉的同事和朋友18.5%、养老院的收费16.1%、与市区的距离14.3%。希望居家养老的老人,需要的服务主要是钟点工服务34.3%,全职保姆8.4%,送医送药3.1%。

2.2.2信息传递老同志获取离退办信息和通知的途径主要有:学校离退办和老干活动中心的布告栏47.6%,学校宿舍区布告栏36.0%,发信息到个人手机27.3%,离退办电话通知26.9%,同事间相互知照25.5%,党支部转告和离退休协会转告15.4%。信息获得途径与年龄存在关联(χ2=76.527,P=0.000),年龄越大越倾向于从学校和宿舍布告栏获取信息,而年龄越轻,同事间相互知照和经手机获得信息的越多。76.5%的人认为获取离退休办通知及时或一般,14.6%认为不及时。各年龄段对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并没有明显差别。

2.2.3医疗保健和心理健康最常见的5种疾病依次是高血压、冠心病和高血脂、糖尿病、骨关节病、肿瘤癌症。虽然该校区退休职工大部分具有医学背景,但仍然有65.7%的人认为有必要开展防病治病的各种宣传。关于退休后的心理健康状况,62.2%老同志离退休后未出现明显的心理变化,仅有10.1%常怀念过去的生活,6.6%因社会差距大而出现心理不平衡,2.8%家庭矛盾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等。心理变化与婚姻状况存在关联(r=0.458,P<0.05),已婚且配偶健在者比丧偶、离婚和分居者的心理更健康。出现心理变化后,老同志采取的疏导方式:自我调节37.1%,找朋友谈谈8.7%,靠家人开导1.7%,发泄一通1.4%,闷在心里1.0%。心理变化后的疏导方式与文化程度存在关联(P=0.009),文化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采用自我调节或找朋友谈谈等良性的心理疏导方式。

2.2.4继续教育39.2%认为有必要在该校区举办老年大学分点,不清楚25.5%,没必要的11.9%,不回答23.4%。举办老年大学的必要性与年龄有关联(r=0.358,P=0.000),年龄越轻,报读老年大学的需求越大。最想报读的五项课程是:保健养生23.4%,计算机(包括上网、QQ等电脑课程)及手机知识11.2%,太极拳11.2%,摄影10.5%,唱歌9.8%。

2.2.5旅游和活动59%参加过离退办去年组织的旅游活动,没有参加的有27.3%,不回答的13.7%。未能参加离退办组织的旅游活动的原因有:老人身体状况不好15.4%,景点已浏览过9.1%,费用太高7.0%,居住太远不方便参加6.6%,活动内容单调枯燥2.4%,活动组织得不够好2.4%。其中,年龄越轻,越倾向于认为景点已浏览过、内容单调枯燥的比例越高;年龄越大,因身体状况不好、费用高而不参加活动的比例越高。

2.2.6继续服务社会的意愿44.8%退休后没有继续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愿望,仅26.6%有这一愿望。其中,发挥作用最希望通过的渠道有:原单位17.5%,社会团体或组织9.1%。影响老人更好地在社会上发挥作用的三个主要原因是:身体状况不允许28.7%,主观上没意愿14.0%,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或渠道9.4%。

3讨论

2010年广东省空巢老人比例超过50%〔1〕。而在广州市,2008年进行的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的数据显示,独居老人占被调查老人的12.56%,独居和一代户老人(两位空巢老人)占受访老人的39.95%〔2〕。本调查提示,今后应更加关注空巢和独居老人,围绕居家养老做好服务。

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有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三个有机部分组成。其中,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对身体状况较好、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服务、老年食堂、法律服务等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提供家务劳动、家庭保健、辅具配置、送饭上门、无障碍改造、紧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服务。它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社区养老服务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支撑,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与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相比,居家养老服务具有照料者来源广、养老成本低等优势,因而成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的首选养老方式。

为此,我校离退休处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开展了以下工作:(1)为解决我校高龄老人生活和就医等方面的困难,成立了关怀服务队。服务对象是高龄老人、孤寡老人、独居老人、住老人院等老人;服务内容是定期电话联络,定期上门巡视,了解高龄老人的生活情况、身体状况和家人对其的照顾情况;帮助高龄老人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陪同看病、取药、打扫卫生、购物等。探访住院的离退休人员,协助办理入院手续和将高值仪器检查单送公医办审批等。每周五服务队员向离退休工作处负责人汇报服务对象的健康和生活情况。(2)不断推进校区宿舍楼所在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与居委会、所在区的居家养老服务部、所在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多次联系和沟通,形成合力,加强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使住在该社区的我校孤寡老人、80岁以上独居老人享受到免费的社区养老服务。(3)计划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居家养老志愿服务活动。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面临专业人员紧缺,服务队伍素质不高,服务内容单一等问题。医学生走进社区居家养老志愿服务活动,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补充,又是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很好方式。在与老人、老年病人沟通时,既提高了他们与人的沟通能力,也使医学生学会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如何理解和处理好他人情绪及如何进行情感沟通,并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心理和情感需求。这将有利于医学生们进入工作岗位后,有能力进行良好的医患沟通。大学生志愿者可采取“结对子”服务的方式照料老人,定期与独居和空巢老人会面,陪他们聊天、读报、看病、做家务,甚至可利用专业知识对老人进行心理疏导。

只有建立和完善离退休人员的数据库,才能摸清该群体的情况,工作才能有序和扎实地开展。分别建立了孤寡老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仅两夫妇居住的老人)、重病卧床老人、高龄老人(80岁以上)等重点人员名单。离退办建立了每周电话联络孤寡老人、独居老人和高龄空巢老人的制度,指定专人联系,定期了解他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状况及子女的照顾情况,协助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为他们排忧解难。为进一步加强对高龄老人的照顾和关怀,还建立了每周上门走访的制度,每周对孤寡、独居、重病和家庭生活困难的老人开展重点走访慰问。

采取以下措施加强与老同志的联系。如:在所有宿舍区张贴通知;设立手机信息平台,建立校区老同志服务群,定期向老同志发送通知及活动信息;建立离退休工作处网页和加强网页信息的上传。对于居住较远(不在该校区宿舍区居住)、出门较少、老弱病重群体,则采取打电话重点通知的形式。加强对离退休教职工协会的建设,完善三级管理网络:离退休工作处(离退办)-原单位(院系、处室)-离退休协会。按居住地段划分管理小组,形成更为有效的离退休老同志管理网络。

与老年病相关的慢性病正呈日益增长的态势〔3〕。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目前我国老年卫生保健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4~7〕。慢性病的致病因素多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社会和环境因素有关。因此,应根据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特点,以健康宣传专栏、讲座、义诊和咨询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该校区的健康教育,增加老同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理念,指导他们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对心理状态和心理问题定期进行疏导,动员其子女、发动社区服务和学生志愿者服务等加强对老人的关心和情感交流;定期召开讲座,讲解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等,将健康、良好的心理生活方式教给他们;多组织社会活动,了解社会变化;组织各种形式的老同志聚会,增进老同志相互之间的交流;同时鼓励他们了解国内外大事,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注重情感上的关爱和精神上的慰藉。

老年继续教育是实现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老年继续教育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起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作用,也给社会、家庭及他人带来积极的影响〔8〕。老年大学是老年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也是一种参与社会活动的行为,通过学校的生活和教育,使得老年人重新寻得人生的价值。

4参考文献

1申群喜,王世斌,黄志辉,等.广东城镇空巢老人的养老生活状况及问题分析〔J〕.西北人口,2010;31(1):61-5.

2王哲.广州市居家养老服务的供需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2;7:93-104.

3张继荣.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就诊心理及应对方法〔J〕.使用医技杂志,2004;11(4):514-5.

4赵建刚,贺加.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11;31(2):365-7.

5王荣欣,秦俭,汤哲.我国老年人医疗服务现状及医疗服务需求〔J〕.中国老年医学杂志,2011;31(3):534-6.

6邵晞,张晓华.南京市某社区老年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调查〔J〕.社区医学杂志,2011;17(9):56-7.

7马维红.老年病科住院患者疾病构成分析及老年人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内科,2011;3(6):199-201.

8袁爱雪,常洁.新形势下老年大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初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4):70-2.

〔2013-11-13修回〕

(编辑安冉冉/张慧)

猜你喜欢

离退休人员服务管理老龄化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浅述离退休人员的心理健康
如何做好电力行业客户服务管理
权力、责任及利益视角下展览企业部门协作分析
如何发挥离退休人员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老年学习活动阵地对加强离退休人员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