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死的易患因素和梗死部位与临床研究
2015-01-25皓荣阳荣根满
明 皓荣 阳荣根满
(1 沈阳煤业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沈阳 110122;2 中国医科大学辽阳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辽宁 辽阳 111000;3 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
腔隙性脑梗死的易患因素和梗死部位与临床研究
明 皓1荣 阳2荣根满3
(1 沈阳煤业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沈阳 110122;2 中国医科大学辽阳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辽宁 辽阳 111000;3 中铁十九局集团中心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辽阳 111000)
目的研究分析腔隙性脑梗死的易患因素、梗死部位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院近年来120例经CT证实有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易患因素、梗死部位、临床表现及预后加以分析研究。结果本组120例,经临床综合治疗,完全恢复96例(80%),好转20例(16.7%),稳定4例(3.33%),出院后随访1~2年,再发缺血性卒中8例,出血性卒中4例。结论腔隙性梗死患者病灶多位于基底节,预防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对控制本病有重要的意义。
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糖尿病;易患因素;预后
腔隙性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深支梗死引起脑组织小的梗死灶,老年人多见[1-4]。作为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缺血性脑卒中,腔隙性脑梗死近年来已倍受中老人的重视,现将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经临床和CT证实的120例腔隙性脑梗死。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20例,男98例,女22例。年龄35~85岁,平均58.7岁。其中<40岁8例,40~50岁30例;51~60岁40例,61~70岁24例,71~80岁16例,>80岁2例。既往史:高血压病史68例(56.7%),糖尿病史22例(18.3%),冠心病史16例(13.3%),高脂血症10例(8.3%),颈椎病史2例(1.7%)。
1.2 临床表现:本组120例中,急性起病78例(65.0%),缓慢起病42例(35.0%)。有TIA发作史24例(20.0%)。首发症状:偏侧肢体乏力58例(48.3%),肢体麻木26例(21.7%),头痛、头昏18例(15.0%),语言不利14例(11.7%),精神障碍4例(3.3%),共济失调2例(1.7%)。体征:单侧肢体轻、中度瘫痪106例(左侧46例,右侧60例),肌力均在2级以上。
1.3 临床Fisher分型:①纯运动性偏瘫(PMH)62例(51.7%);②变异型PMH26例(21.7%)(其中伴运动性失语20例,伴精神障碍4例,伴脑神经麻痹2例);③感觉运动性卒中(sensorimotor stroke,SMS)18例(15.0%);④纯感觉性卒中(AH)4例;⑤共济失调性轻偏瘫(ataxic-hemiparesis,AH)2例;⑥构音障碍一笨手综合征(DHS)2例;⑦未定型6例。
1.4 影像表现:本组全部病例经CT扫描证实均有腔隙性脑梗死病灶。120例共发现斑片状、圆形、卵圆形、新月形等形状各异的低密梗死灶174个,腔隙直径最小3 mm,最大25 mm,平均12.3 mm。其中3~10 mm 106个,11~20 mm 56个,21~30 mm 12个。单个病灶者86例(71.7%),2个病灶28例(23.3%),2个病灶6例(5%)。梗死灶定位:基底节区60个占34.5%,内囊区46个(前支12个,膝部26个,后支8个)占26.4%,顶叶深部24个占13.8%,额叶20个占11.5%,丘脑8个占4.6%,脑干6个,颞叶和侧脑室前角各4个,枕叶2个。
1.5 治疗方法:本组所有病例入院后按缺血性脑卒中予以降低血压,控制血糖,抗凝、降脂,改善脑血液循环,营养脑细胞等综合治疗。
2 结 果
本组120例,易患高血压病65例)54.2%),糖尿病21例(17.5%),冠心病15例(12.5%),高脂血症9例(7.5%);病变部位以基底节为42例(35.0%);单个梗死灶86例(71.7%),2个以上病灶为28例(23.3%)。住院16~49 d,完全恢复96例,好转20例,稳定4例,出院后随访l~2年,再次发生缺血性卒中8例,出血性脑卒中4例。
3 讨 论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深支动脉闭塞后,脑组织缺血、坏死、液化引起的小软化灶,直径为2~20 mm,用CT或MRI技术可检查出来。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5-6]。虽然其致死率较低,但由于症状轻,不典型,不易引起患者重视,往往不能在早期及时发现,积极进行治疗,从而易于反复发作,形成多个区域的缺血灶,最终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能力,甚至可能导致痴呆。腔隙性脑梗死发生主要累及穿通支动脉,而非脑的大血管。由于这些穿通支动脉直接从脑大动脉上呈直角分出,承受的压力较高,尤其是高血压时,易形成动脉壁和动脉腔的高血压改变,加之这些动脉是终末动脉,侧支循环较少,一旦梗死就可能出现脑组织软化,形成腔隙灶[7-9]。
根据本组资料,可以发现发病常见的基础病因为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有糖尿病的患者多数并发高血压、高脂血症、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者多并发脑动脉硬化。长期高血压可引起凝血及抗凝血机制失调,导致血管阶段性脂肪透明变性,纤维蛋白坏死及微动脉粥样改变,使穿支动脉扭曲、阻塞。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能引起小动脉变细,相应区域供血不足、血流缓慢、以致凝固导致梗死。脑梗死后由大吞噬细胞清除梗死的脑组织,留下不规则的腔隙成为腔隙性脑梗死。由此可见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脑动脉硬化是腔隙性脑梗死的3大致病因素[10-12]。梗死的部位,以基底节及周围的脑组织多见。其机制是颈内动脉系统穿支小动脉终末供血区侧支循环差,小血管很少吻合成网,故易发生这些部位的脑梗死[13-15]。另外,由于梗死灶小,症状轻,临床中容易被忽视,因此一旦出现头痛、头晕、四肢麻木、失眠、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的无肢体功能障碍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应该考虑是否存在腔隙性脑梗死,必要时行头颅CT或MRI检查协助诊断[16-18]。
本组腔隙性梗死急性起病占65.0%,缓慢起病占35.0%。有前驱TIA发作史占20.0%,说明本病与TIA有密切相关性。但据文献报道和本组观察,起病的急缓、TIA的有无与病灶大小、发病类型、病情轻重和预后并无明确关系。本病的治疗与缺血性脑卒中原则相同预后良好,症状多于2周左右消失,功能大部分能完全恢复,少数合并症未能很好控制、梗死灶多而大者,疗效欠佳或有再发生新梗死的可能。因此开展早期脑血管病一、二级防治,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合并症,这是防治本病的关键,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及各种易患因素,可使发病率大大减少。
[1]马东,佟童,郝运.腔隙性脑梗死的易患因素和梗死部位与前瞻性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13,42(6):366-369.
[2]郭玉璞,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68-769.
[3]荣根满.控制高血压,警防脑梗死[J].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3,8(3):200-201.
[4]孙会成,芝阳,荣根满,等.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与TCD检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35-36.
[5]中华神经内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9,41(6):383-379.
[6]匡晓明,荣阳,荣根满,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梗死的危险因素[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3):36-38.
[7]侯荣林,荣阳,荣根满,等.急性脑梗死患者头颅CT迟发呈现影像改变的进展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2):77-79.
[8]孙会成,荣阳,荣根满,等.再发脑梗死的临床特征与病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8):54-55.
[9]洪梅,荣阳,荣根满,等.尿激酶治疗超早期脑梗死并发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4):94-95.
[10]刘玉,荣阳,荣根满,等.超声检测劲动脉斑块对脑梗死的临床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1):62-63.
[11]崔玉国,荣阳,荣根满,等.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8):25-26.
[12]魏玉兰.腔隙性脑梗死与高血压病(附50例报告)[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30(1):33-35.
[13]洪梅,荣阳,荣根满,等.急性脑梗死早期高血糖调治技术对近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0):65-66.
[14]周山,肖克娜.高血压对脑血管的影响[J].高血压杂志,2013,16(2): 145-148.
[15]凌国喜,荣阳,荣根满,等.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9):36-37.
[16]匡晓明,荣阳,荣根满,等.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型与诊断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2):68-69.
[17]刘玉,荣阳,荣根满,等.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0):45-46.
[18]杜官林,荣阳,荣根满,等.脑梗死的二级预防[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7):122-123.
R743.33
B
1671-8194(2015)04-0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