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胸膈”*
2015-01-25于智敏
郑 齐,于智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刍议“胸膈”*
郑 齐,于智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中医文献中常见的胸膈一词,由于膈字经历了“鬲”、“隔”、“膈”3个字的变迁,使得其含义多源而歧义,有古义与今义之不同。胸膈一词的古义,在文献呈现上应为“胷(胸)鬲”,其意义是胸腔的一个部位。胸膈一词的今义主要指胸腹腔之间的膈膜,在文献呈现上多以膈字单独使用。在古代文献中常见的胸膈满闷、胸膈不利等词汇,胸膈皆当训为古义。
胸膈;中医;考证
“胸膈”是《诸病源候论》论述病机时常常涉及的一个病位,如“痰者,由水饮停积在胸膈所致”,“口臭,由五脏六腑不调,气上胸膈”等等。对于胸膈的意义,似乎当代学者多顺理成章地将其与现代解剖学之膈膜、膈肌相联系。笔者在阅读《病源》(《诸病源候论校释》南京中医学院校释)时发现,书中除了较多的“胸膈”一词外,还有零散的“胸鬲”一词。如《卷二十·癖病诸候·饮酒人瘀癖葅痰候》提及:“夫饮酒人大渴,渴而饮水,水与酒停聚胸鬲之上,蕴积不散而成癖也。”[1](465)笔者又查阅了《诸病源候论通检》(下文简称《通检》),该书底本是《东洋医学善本丛书》影印怀仙阁南宋刊本,经查在该版本的《病源》中,“胷鬲”连用达42次,“胷膈”仅有2次。[2]281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病源》中的“胸膈”,在宋代的刊本上多以“胷鬲”出现,这就提示我们要从“鬲”至“膈”嬗变的角度来思考“胸膈”的意义。
1 “鬲”字之义
鬲字在《说文解字》中,训为“鼎属也”[3],并认为其小篆字体“象腹交文三足”,[3]62模仿鼎中部交叉的纹路和三足而来。《说文》中并无膈字,但在训鬲时提及“凡鬲之属皆从鬲”。[3]62鬲字的读音有二:据《康熙字典》,“《广韵》郎击切”;[4]1458另有“《广韵》《正韵》各核切”。[4]1458《康熙字典》对其义的解释除《说文》之训外,还提及“又与隔同。《前汉五行志》曰:‘鬲闭门户’,师古曰‘鬲与隔同’。”[4]1458可见这个字早期在使用的过程中,一是作为鼎器的意义,一是与隔通用。与之相应,“胷鬲”的意义除有胸腹之间的阻隔之义外,还应有将胸腔比象为鬲、鼎之类容器的意义。我们今天文献中比比皆是的“胸膈”又如何做解,这就需要考察从“鬲”字到“膈”字的变迁过程。
2 “鬲”、“隔”、“膈”的变迁
通过仔细考察、梳理文献,“鬲”、“隔”、“膈”这三个字,笔者认为在医学类文献大致经历了鬲隔并存、鬲隔混用、膈字泛用这样一个过程。
鬲、隔二字并存于《说文解字》中。鬲字前文已述及,隔字,《说文》:“障也。从鬲聲。古覈切。”[5]305可见这两个字各有各的意义,本不相干,但由于形近而音同,于是便有了借用的情况。前文已述及鬲“又与隔同”,《康熙字典》在训隔字时也引用数则汉代文献,说明隔字“又通作鬲”。[4]991于此可见,两字通用是很普遍的事,通用的结果便有了两字混用的情况。
鬲与隔并存、混用的情况,在《素问》中表现得十分突出。经查明,顾从德刻本《黄帝内经素问》在表示身体部位时多用“鬲”,如贯鬲、鬲中热等等。在表示一种与气机阻隔相关的病机、病名时多用“隔”,如“肝移寒于心,狂、隔中”,[5]77“三阳结谓之隔”[5]23等,亦可见“鬲”与“隔”混用的情况。如《咳论》有“鬲肠不便上为口糜”,[5]78而《素问·至真要大论》则作“隔肠不便”,[5]83全书仅见一处膈字,这种通用、混用逐步削弱了鬲字作为鼎器的本义,而更易将其理解为阻隔、隔断之义。
膈字大量出现于医学文献中,从我们目前掌握的文献来看,始于《灵枢》。经查,明·赵府居敬堂本《灵枢》和《素问》的情况正好相反,已无鬲字,可见少量隔字,而“膈”字大量出现了。膈字既取代了表示身体部位的“鬲”,如可见贯膈、下膈等词语,这可能与医学的发展特别是解剖学的发展有很大关系,确实发现了在胸腹之间的这一阻隔,遂加了月字旁用于医学文献。同时,膈字也逐渐取代了表示病机的“隔”,如可见“膈塞不通”[6]51、“苦膈中”[6]82等语汇。及至膈字一出,鬲之古义顿失。
3 胸膈的古义与今义从前文论述中可以发现,由于鬲字在使用中有鬲、隔的变迁,加之后来膈字的广泛使用,使得我们今天看到的古代医学文献中“胸膈”的膈字多源而歧义,胸膈的含义也就有了古义与今义之不同。
胸膈的古义在文献呈现上应为“胷(胸)鬲”,其意义当是胸腔的一个部位。此时的医学水平尚不足以给出一个具体的位置,只能以象思维的方式取类比象,用鬲这种鼎器来类比胸腔。据此,文章开头提及“痰者,由水饮停积在胸膈(《通检》作胷鬲)所致”,[2]214表述水饮停聚于一处,恰如水在鼎中,并不是说水饮停在膈膜之上。再如,“伤寒大法,四日病在胸膈(《通检》作胷鬲),当吐之愈”,[2]42此处之胷鬲因为涉及病位,理解为胸腔这样一个空间较为合适,如仅以膈肌来认识病位则较为机械。
胸膈的今义主要指胸腹腔之间的膈膜。这一意义的形成,主要源于鬲与隔的通用,而隔有隔断之义,之后随着医学发展,确实发现了阻隔胸腹之间的这一组织,遂有了膈字。其后的文献整理者便逐渐用这一膈字替换之前的鬲、隔字,胸膈古义也渐为今义所掩盖。笔者认为,在古代文献中常见的胸膈满闷、胸膈不利等词汇,胸膈皆当训为古义,而今义的胸膈在文献呈现上多以膈字单独使用。如《伤寒论》白散的方后注:“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这句中明显有膈上、膈下这种标识,此处的膈当训为膈膜为宜。
综上所述,文字的衍化带来文义的变迁,造成古今异字、古今异义等复杂的情况,给我们今天理解、分析古代文献带来了很多困难。胸膈古今异义的情况,也让我们自然联想到与膈相关的其他词汇,如膈消、膈俞恐怕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需要运用文献研究、概念诠释的方法进一步厘清其涵义,才能充分保证基于此的理论研究的可靠与合理。
[1] 南京中医学院校释.诸病源候论校释(上)[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 段逸山.诸病源候论通检[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281.
[3] 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2009.
[4] 中华书局编辑部.康熙字典(检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0.
[5] 黄帝内经素问(影印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6] 灵枢经(影印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R222.15
A
1006-3250(2015)10-1213-01
2015-02-23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YZ-1311)-中药药性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研究
于智敏,男,研究员,医学博士,首批著名中医药学家传承博士后,从事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研究和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研究,Tel:010-64089038,E-mail:yuzhilaiye@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