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甲乙经》诊治目病的学术特色探析*
2015-01-25田丙坤
田丙坤
(陕西中医药大学,西安 712046)
《针灸甲乙经》诊治目病的学术特色探析*
田丙坤
(陕西中医药大学,西安 712046)
《针灸甲乙经》较为系统地论述了眼睛与五脏六腑、精神魂魄以及经络的关系,望目可以诊断五脏病变,治疗风热上扰、阳热内郁之目病,主要疏泻风热,泻手足三阳经,多就近在头面部局部取穴,亦可在上肢循经取穴,多用针刺泻法,配以灸法补法。
针灸甲乙经;目病;学术特色;皇甫谧
皇甫谧编著《针灸甲乙经》,构建了针灸诊治体系。其对于目病的诊疗内容集中于卷十二《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第四》,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五脏六腑精神魂魄和目的关系,根据目病外候诊察脏腑经络病变、足阳明太阳及阴阳跷脉与目的关系、目病的主治腧穴等,现分析于下。
1 眼睛与脏腑精神经络的关系
《针灸甲乙经》根据《灵枢·大惑论》解释迷惑发生机理的原文,阐释了眼睛与脏腑精神之间的密切关系。
1.1 眼睛与脏腑的关系
五脏六腑的精气皆向上灌注于眼睛,从而使眼睛可以视物。“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裹(《灵枢》作窠)者为眼”。进一步分析了五脏和眼睛的密切关系,骨之精上注于瞳仁,由肾所主,筋之精上注于黑睛,由肝所主,血之精上注于目中血络,由心所主,气之精上注于白睛,由肺所主,肌肉之精上注于眼胞,由脾所主,此即后世五轮学说的基础。此外,眼睛与筋骨血气之精共同构成目系,联于脑,“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所以,邪气中于头目,若正气虚,邪气深入目系入脑,则脑转目系急,表现为目眩;若邪气中于精明,精散不和,目失于调节,出现视歧(复视)。
1.2 眼睛与精神魂魄的关系
眼睛视物功能依赖于脏腑精气濡养,有赖于精神魂魄营卫气血的正常,故曰:“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其中与五脏的关系密切,因为“瞳子黑眼法于阴,白晴赤脉法于阳,故阴阳合揣而精明也”,视物功能正常发挥尤其离不开心藏神功能的支持,“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所舍也”。在论述眼睛与脏腑精神魂魄关系基础上,回答了迷惑发生的机理:神气分散,精气紊乱,而突然见到异乎寻常场景,使精神魂魄不能适应突然的改变,从而影响视物,发生眼花缭乱视物不清的迷惑症:“神分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之处,精气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并解释迷惑之症的发生与喜恶交集有关,因为喜恶两者突然交感错杂,使精气紊乱、目失调节,“夫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此中提出了治疗的方法,“神移乃复”,所以治疗时必须注意转移其精神,注重精神调摄的作用。
1.3 眼睛与经络的关系
眼睛与足太阳足阳明及阴阳跷脉关系密切。一是足太阳经有一分支通过项部入于脑中,直接联系眼睛,称为眼系。故一般头目痛者,可以取太阳经在项中的玉枕穴;二是足阳明经有一支脉挟鼻入于颜面颔部,并上入于目,系于眼睛。故头痛牵引颔部及眼睛的可以取足阳明经穴位治疗;三是足太阳经入脑后,乃分别连属于阴跷阳跷,两脉阴阳相交,阳气内入,阴气外出,阴阳气之出入交于目内眦睛明穴,故当阴气出于外,阳跷满时则阳气盛而目开(瞋目);当阳气入于内,阴跷满时则阴气盛,阴气盛则目合(瞑目)。
2 眼睛与脏腑疾病诊断
根据眼睛神色改变可以判断病变脏腑,这与后世望五色判断病位相似:“目色赤,病在心;白色者,病在肺;青色者,病在肝;黄色者,病在脾;黑色者,病在肾。”并提出了鼻渊日久,乃胆移热于脑,除了鼻流浊涕,病久会影响眼睛,出现瞑目。
诊断目痛,如果赤脉从上向下的属足太阳经病变,若自下而上者是足阳明经病变,自外而内的属足少阳经病变。
3 眼病论治
3.1 基本原则
如前所述,眼睛与脏腑精神魂魄、经络关系密切,所以治疗需要整体论治,辨别病位虚实,补虚泻实。“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补不足”。并告诫不可虚虚实实,否则“反者益甚”。
3.2 随症取穴
目病因风热风寒侵袭,或阳热内郁,手足三阳经经气不利上扰于目,而发为目痛目痒、红赤流泪,或发为视物不清、目生白翳,或发为斜视、口歪、流涎,应取手足三阳经,尤其是足三阳、手阳明四经之穴疏泻风热,阴虚之人当取阴跷照海穴滋阴降火。
取穴特点:其一多取手足三阳经腧穴。治疗目病共取穴24个,手足三阳经取穴共计 20个占83.3%。其中足太阳经承光、天柱、睛明、玉枕、5穴,足阳明经四白、承泣、解溪3穴,足少阳经上关、颔厌、目窗、风池4穴,手阳明经商阳、偏历、下廉、手五里、水沟5穴,手太阳经前谷、颧髎2穴,手少阳经天牖1穴,督脉上星、龈交2穴,任脉承浆1穴,阴跷照海1穴;其二就近取穴,多取头面部腧穴。此大概受到“头者,精明之府”影响,头面部共计取穴16个占66.7%;其三配合循经取穴。如泻手阳明经风热取商阳、偏历、下廉、手五里4穴,取解溪泻足阳明经风热,以及取前谷泻手太阳经风热。此外,治疗以针刺泻法为主,配合补法兼用灸法。如目赤痛从内眦开始,当为阴虚阳盛、补阴跷照海滋阴降火。又如视物不清兼见少气,灸手阳明经手五里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3.2.1 青盲 青盲病是指眼外观正常,惟视力逐渐下降或视野缩小甚至失明的内障疾病。西医学之视神经萎缩与本病相似。应取手阳明经商阳穴主治;远视不清者取足太阳经承光穴主治;视物不见或视物模糊不清或目中生白翳遮盖瞳仁应取足少阳经目窗穴;目病恶风寒应取足少阳经上关穴。
3.2.2 视物不清(目不明) 指看东西模糊不清,引起视物不清的原因有很多种,多见于屈光不正,如近视、远视、散光等,应取手阳明经偏历穴;兼色赤痛者取足太阳经天柱穴;恶风、流泪、憎寒或目痛、目眩、内眼角赤痛、视物不清或眼角痒痛、眼皮湿润、睛生白翳应取足太阳经睛明穴;目眩、偏头痛、牵引目外眦拘急应取足少阳经颔厌穴;流泪、目眩头晕、瞳仁痒、远视不清、夜盲或目睑和项、口同时相互牵引跳动、口眼歪斜、不能言语应刺足阳明经承泣穴;兼身体汗出较多应取任脉承浆穴;兼见少气灸手阳明经手五里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3.2.3 目痛 可取手阳明经下廉穴;目中赤痛,从内眦开始取阴跷脉照海穴滋阴清热;头目痛者取足太阳经玉枕穴泻太阳风热;目痛不能视物,督脉上星主之,先取足太阳经,后取手少阳经天牖、足少阳经风池,泻足太阳、手足少阳之风热;兼口歪、泪出、视物不清取足阳明经四白穴;兼视物不清取督脉龈交穴。
3.2.4 目生白翳 目生白翳兼目痛泪出、痛剧如脱取手太阳经前谷穴;翳膜遮挡瞳仁、目不视物取足阳明经解溪穴。
3.2.5 目赤目黄取手太阳经颧髎穴。
3.2.6 目斜视,取手阳明经水沟穴
综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重视眼睛与脏腑精神魂魄经络之间的联系,讨论目病多为外感风热内郁火邪所致,治疗以疏泄手足三阳经风热为主。善于就近局部取穴,配合循经取穴,善用针刺亦配合灸法。如果因情志内伤、精气亏损而致目病,则又当兼补五脏六腑精气为主,还应该注意转移精神,调摄情志。虽然《针灸甲乙经》的内容源自《黄帝内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但将疾病诊治内容按照“事类相从”的原则有序地组织在一起,删繁就简,条分缕析,便于学习应用则是皇甫谧的一大功劳。
R246.82
A
1006-3250(2015)10-1207-02
2015-03-10
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课题(2009FY120301)-医家学术思想及诊疗经验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自主选题团队建设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田丙坤(1970-),男,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治法理论的实验与临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