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司天理论枢要*

2015-01-25峥,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运气学术理论

于 峥,杨 威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大司天理论枢要*

于 峥,杨 威△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大司天理论是以60年为单元、3600年为周期的大运气格局,标志着五运六气理论的成熟与发展。大司天以客气的三阴三阳次序轮替,缘于《素问》经旨、启于《皇极经世》、成于《世补斋医书》,为阐释历代迥异的医家学术见解与用药特色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有关大司天理论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架构的探讨备受关注,既认识到资料与枚举法的局限,又肯定了其中的理论思维内核,对大司天的理论外延与理论架构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五运六气;大司天理论;内涵;源流;理论架构

五运六气阐释天地造化之玄机,至法无内无外,引发医家、学者不断探讨扩大或缩小甲子时间周期中的生命时序变化规律。在《素问》[1]运气七篇以年为单元、60年为周期的五运六气格局之外,后世还演化出以日为单元、60日为周期的小运气格局,以60年为单元、3600年为周期的大运气格局,促进五运六气理论的成熟与发展。其中,学术影响较大的是大司天理论,也称六气大司天。

1 大司天理论内涵

1.1 时间周期

大司天理论以60年为时间单元,前30年为司天之气所主,后30年为在泉之气所主,类似一年的上下半年分别为司天之气、在泉之气所主。

大司天理论以360年或3600年为时间周期,也类似一年的司天、在泉之客气按十二地支的推演。司天、在泉之气两两相应,每3个时间周期不论司天、在泉,六客气各有一行,故为上、中、下三元;每6个时间周期、十二地支轮替一周,六客气各行司天、在泉之气一周,故以360年为一小周期(一大运);又地支与天干相配的话,类似60甲子年的轮替,故以3600年为一大周期(一大周)。

1.2 起算时刻

按陆懋修《六气大司天》[2]推算,黄帝八年起第一甲子下元,厥阴风木,少阳相火。以此推算,1924年为七十八甲子中元,太阳寒水,太阴湿土;1984年为七十九甲子下元,厥阴风木,少阳相火;2044年为八十甲子上元,少阴君火,阳明燥金。以农历年起始计算。

自清末以来,对黄帝纪年元年的推算存在不同学术见解,各有所据。如《辞海》[3]所载:刘师培《黄帝纪年论》以1903年为“黄帝降生4614年”,宋教仁推定1904年为黄帝纪元460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电文以1912年1月1日为黄帝纪元4609年11月13日。一般按下式计算:黄帝纪年=西元纪年+2698年。

1.3 轮替顺序

大司天按客气的三阴三阳顺序轮替,且司天、在泉之气二二对应,六气含义类同年周期的变化规律。

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为风火之气→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为火燥之气→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为湿寒之气→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为火风之气→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为燥火之气→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为寒湿之气→从上重复。

2 大司天理论的学术源流

2.1 缘于经旨

“六气司天”原本是五运六气理论中阐释一年客气规律变化的名词之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岁半以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王冰注:“岁半,谓立秋之日也。”又立秋日为上下半年的分界,上半年以天气为主,司天之气主之,又主三之气,为六气推步的三之客气;下半年以地气为主,地泉之气(司地)主之,又主终之气,为六气推步的六之客气。

“大司天”,援引司天、在泉之意而冠以“大”者,是指自然与生命的60甲子年为一个小单元,存在着类似司天、在泉之气逐年更替的时间规律,以客气的司天、在泉各主30年,按客气顺序依时间轮转更替,又称凡30岁为一纪,60岁为一周(一大气),360年为一大运,满3600年为一大周。

2.2 启于皇极经世

北宋·邵雍《皇极经世》把甲子周期逐级放大,以3602=12.96万年为一元,一元12会,一会30运,一运12世,一世30年,以6.9万年前为子之初。皇极经世被宋元学者誉为历理之理,明·薛方山、汪机、韩懋、王肯堂等均就此所有探讨,以探究五运六气的时间周期本源。

如明·汪机《运气易览·论五天五运之气》[4]按“一元十二会,一会三十运,一运十二世,一世三十年”(北宋·邵雍《皇极经世》)记载:“一说自开辟来,五气秉承元会运世,自有气数,天地万物所不能逃。近世当是土运,是以人无疾而亦疾,此与胜国时多热不同矣。如俗称杨梅疮,自南行北,人物雷同,土湿生霉,当曰霉疮,读医书五运六气、南北二政,何以独止于一年一时,而顿忘世运元会之统耶?”明·韩懋《韩氏医通·绪论章》[5]所引与汪机相同。

明·王肯堂《医学穷源集》[6]称见《内经》运气之说“始得拨云雾而见青天”,“得元会运世及三元运气之说”而后恍然而悟,以为“圣经运气之说为审证之捷法,疗病之秘钥”。

2.3 成于清代

清·陆懋修在外曾祖王朴庄30岁为一纪、60岁为一周、360年为一大运、3600年为一大周的认识基础上,于《世补斋医书》中做《六气大司天》(上下篇)专论,并附《大司天三元甲子考》篇,率先明确提出了“六气大司天”之名,指明上、中、下三元的起止时限与轮替规律,并以此解释历代百家争鸣的寒热、补泻等不同学术流派或学术倾向的分歧根源,强调“古人用寒、用温各随其所值大司天为治”,使“六气大司天”之说以较为完善的形象示于世人。

3 大司天理论的学术意义

60年为单元的大司天理论,对于阐释历代截然迥异的医家学术见解与用药特色提供了新颖的思路,由古代医家的个人好恶或临证经验,上升为主动契合或客观暗合六气大司天规律[7],为天人相应的中医整体观提供新的支撑。

3.1 理解历代名医学术见解

诸多历代名医颇具特色的学术主张或用药特点,与医家所处时代的六气大司天特点相契合。如刘完素、张元素所处时代接近,均强调火热病机、主张治用寒凉,因所值大司天为燥火用事。李杲为易水张元素之高弟,著成《脾胃论》,认为寒湿流行、损伤脾胃真元,主张补脾胃、升阳气,因时值大司天为寒湿用事。朱震亨为元末人,强调“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擅滋阴,因时值大司天为火燥用事。张景岳为明万历时人,专重温补,所值大司天为寒湿用事。吴又可论瘟疫、周禹载论温热暑疫,所值大司天为风火用事。

陆懋修《世补斋医书》认为,“欲明前人治法之非偏,必先明六气司天之为病”,六气大司天理论有助于理解历代名医的学术主张与用药特色,“明乎此,而知古圣昔贤,著书立说,都是补偏救弊之人”。若医家所处时代大司天已变迁,疾病特点随之改变,医家的治疗法则也必随之而灵活变化,不会固守偏执于一法而重蹈覆辙。

3.2 解释中医学术流派变迁

中国气候环境存在着寒温的变化规律,如竺可祯《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8]27-28所提出的,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呈现出寒暖交替的变化规律,包括4个温暖期、4个寒冷期,而中医学术流派的“寒温”倾向变迁与气候环境的寒温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契合。如伤寒学派之张仲景,生活于第二个气候寒冷期(公元初年至600年),偏于寒邪伤阳;刘完素、张元素处于第4个温暖期,强调火热之害;明清处于第4寒冷期(1400-1900),温补学派应时而生,其间出现2个相对温暖期(1550~1600、1720~1830),温病大家生活其间强调温热致疫。

中医经典的伤寒、河间、易水、攻邪、丹溪、温补、温病七大医学流派,其寒温倾向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变迁规律,并与“寒温之辨”的学术争鸣相互呼应,除社会生态学时空变化规律外,还暗合于六气大司天规律。

3.3 探究师承授受的用药变迁

通常师承关系的医家在学术见解与用药倾向存在一致性,然而某些师承授受关系明确的医家在学术见解与用药特点上存在显著的寒温差异,这种情况也可用六气大司天来解释。

如朱震亨曾从罗知悌学,授以刘完素、张元素、李东垣之书,而悟运气已变,提出与三家完全不同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皆因“顺阴阳四时,各随五运六气之故”,与六气大司天变化相契合。

又清朝乾嘉年间名医王丙撰《伤寒论注》,用药以温散、温补见长,因其所值为湿寒之气。其外孙陆懋修承其学,为同治朝名医,却擅用辛凉、苦寒,清而取效,因所值为燥火之气,在同治二年上海霍乱流行、症见“手足厥逆”时,独以石膏、芩连清而煎之,或以凉水调胆矾吐之而取得显著疗效,实践了“病随司天而变,治亦随之而变”的理念。

3.4 领悟经典效方的疗效差异

在不同历史时代,某些历代经典效方存在较为明显的临证疗效差异,其原因很难用“医家辨证失准”来解释。陆懋修《世补斋医书》尝试分析治疫名方“圣散子方”,认为北宋苏东坡盛誉的治疫神方“圣散子方”(偏于辛温香燥),至明末用之“杀人如麻”的原因,在于气运变化的缘故[9]。苏东坡所值大司天为湿土寒水,明末属风火之气当值,“天之大运加临于地者,变化难测,地之大气感受于人者,切近易明”。

宋人强调“不读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张元素主张“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暗示后人体悟经典效方的运用时,除审证清楚之外,还需考虑医方相应的大司天背景,以便“师其法而不拘于方”,“寒温补泻,各随其运”。

3.5 剖析同一疾病的证治变迁

如明·汪机《运气易览·论五天五运之气》、清·陆懋修《世补斋医书》皆以小儿痘症的证治为例,剖析小儿痘症在不同大司天背景下的证治变迁。小儿痘症,陈文仲擅用木香散、异攻散等温热之药治疗,多因寒水司天、阴寒郁遏,故用辛热之剂发之。嘉靖九年,痘灾盛行,“其治皆主于凉”,为燥火所值;嘉靖末年,下逮隆庆、万历,“苦寒之弊层见叠出,故万密斋、聂久吾辈首重保元,莫不以温补为事”,或以“茸、附治验”。费建中《救偏琐言》专主寒凉,其说盛行于康熙、雍正年间,至乾隆九年交湿寒之运则沿习者相反,“切戒寒凉”而全活无算。嘉庆九年,火风用事,又不可以温燥取效。同治三年燥火司天,“每于痘主清热解毒,痉主泻火坠痰”,又以温补取得佳效。总之,强调气运变化对病证特点的影响,治法应随之而调整。

还有报道,以消渴、月经不调、霍乱、疫病等病症为例[10-14],以历代名医对这些病症的病证特点、用药规律为素材,进行病症特点、证治特点变迁与大司天背景的相关剖析,均得出肯定的结论,继承前人制方用药经验宜“和其运,调其化,不失其宜”,为中医临证诊疗水平的提高开辟了新的思路。

4 对大司天理论的探讨与思考

4.1 对枚举研究方法的反思

近年来,多以气象资料、疾病资料、疫病资料、名医经验、学术流派、病症证治变迁等作为研究素材,运用举例验证的研究方法,探讨大司天理论的合理性,对大司天理论的推广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这些研究大多注意到选用资料的不全面、枚举法的局限性,通常主张以更全面的研究资料弥补研究方法的不足,以新思路的提示作为结论,思考百家争鸣中医学术发展中存在的一致性的理论思维内核[7,15]。还有报道,直接就枚举法的偏颇提出质疑[16],反对以偏概全的研究方式,但未能提供可行的研究思路。

枚举法的研究应用,反映了超长周期规律的巨大研究难度,挑战着研究者在占有更全面资料、完善研究方法等方面的智慧,也为今后的长周期运气研究提供了宽广的探索空间。

4.2 对大周期规律的探索

4.2.1 理论外延的探索 大司天理论按客气阴阳次第推算,而按照五运六气格局所示,客气司天、在泉为四时异常规律,以医理推断,大司天理论应与历代异常气候及其引发的病症证治情况更为契合,与气候正常变化及相应的病症证治情况应存在一定偏差,应在未来的研究中加以区别。

4.2.2 理论架构的探索 大司天理论考虑到客气影响,然而按照五运六气所示造化原理,存在着四时之正气、非时行之气与伏气的不同,还存在着运与气、主与客的呼应与加临,这些都未在大司天理论中得以体现,因此更合理地超长周期时间规律还应在大司天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架构的完善[17]。还有人提出按宇宙大爆炸(137.98亿年前)为子之初,47.0008亿年前为午之正,按大会、大运等重新划分宇宙历史,推演出新的超长时间周期[18]。也有人就五运六气的周期思想进行探讨,主张研究五运六气多周期叠加现象,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19]。

总之,应泛观博览,深入考察,以细致观测、潜心考证、缜密思考为基础,实事求是地探讨自然、生命、疾病的客观规律。

[1] 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2] 清·陆懋修.陆懋修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3] 辞海(1999年版普及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1535.

[4] 明·汪机.运气易览[M]//汪石山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46-247.

[5] 明·韩懋.韩氏医通[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6] 明·王肯堂.医学穷源集[M]//陆拯.王肯堂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7] 杨威,于峥,刘寨华.基于“六气大司天”的中医学术流派创新规律认识[J].北京中医药,2009,28(3):198-200.

[8] 竺可祯.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21.

[9] 张立平.中医运气学说与圣散子方的涅槃[J].世界中医药,2013,8(1):99-101.

[10] 蔡松穆.从五运六气探讨消渴之诊断治疗[J].吉林中医药,2008,28(1):65-67.

[11] 蔡松穆.从大司天角度探讨月经不调之诊治[C].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195-200.

[12] 蔡坤坐.从大司天理论探讨元明医家用药变化的原因[J].中医文献杂志,2002(2):5-8.

[13] 许继宗,石玉君,乔宪春.傅山伤风方治验及其引发的五运六气大司天理论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9):2157-2159.

[14] 陈璧羡.对“近1200年疫病流行与干支纪年的相关性研究”的再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1):647-649.

[15] 吴新明,宾炜,老膺荣,等.六气大司天理论和中医学术流派相关性初步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2): 185-186.

[16] 邢玉瑞.六气大司天理论的形成与现代研究述评[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2(1):1-8.

[17] 杨威,白卫国.五运六气研究[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

[18] 柯资能.从运气大周期看气候病候之变迁[C].全国第二期五运六气临床应用培训班暨学术研讨会讲义,2014.

[19] 付帮泽,汤巧玲,黄羚,等.五运六气学说中的周期思想[J].吉林中医药,2012,32(12):1189-1191.

R226

A

1006-3250(2015)10-1202-03

2015-03-20

科技部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YZ-1114)-基于运气理论的疾病诊疗规律研究

于 峥,女,副研究员,从事藏象理论与临床研究。

杨 威,女,研究员,从事藏象研究、五运六气研究和生命节律研究,Tel:010-64089058,E-mail:yangwei68@ tom.com。

猜你喜欢

运气学术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学术动态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牛年生人三之气运气养生
龙年生人三之气运气养生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没有横空出世的运气,只有不为人知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