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白痢的流行特点及防控
2015-01-24栗珍
栗 珍
(河南省驻马店高级技工学校,河南驻马店 463000)
鸡白痢的流行特点及防控
栗 珍
(河南省驻马店高级技工学校,河南驻马店463000)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常见病,鸡只感染不分品种,以2~3周龄以内雏鸡发发病率与病死率为最高,呈流行性,是严重危害雏鸡成活率的因素之一。随着日龄的增加,鸡的抵抗力增强,在成年鸡多为局限在生殖系统的慢性或隐性传染。鸡病专家认为,它所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损失,应列在鸡病的首位,尤其是在集约化、高密度的生产条件下,即使在防疫程序基本健全的情况下,此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等许多方面出现了新特点,对其诊断和危害也应重新认识和估价,以有助于对此病的防治。
1 流行病学
近几年来,鸡白痢在发生日龄及临床表现上有了明显改变。(1)发病日龄前移。有的在1~3日龄即爆发此病,这可能与被严重污染的种蛋有关。(2)育成鸡的发病率及死亡、淘汰率明显增加且病程延长。还有此爆发此病是以呼吸困难、肺部多量坏死结节病变为主,发生概率达到100%,成为鸡白痢病的特征性病变。还有一些大量发病的雏鸡群中,出现神经症状,此病雏的脑组织中,很容易分离到纯一的鸡白痢沙门氏菌。调查统计表明,在饲养管理完全相同的条件下,同群的黄羽、褐壳蛋雏鸡因鸡白痢病死亡率高出于白羽、白壳蛋鸡47.5%(死亡率分别为57.6%及10.1%)具有极显著的差异。另据资料显示,大风降温、天气骤变、育雏温度过高、过低、密度过大等不良因素可促使鸡白痢的突然大量发病。此外,预防接种,或连续使用某些添加药物(抗生素)也可促使鸡白痢病的发生。
2 临床症状
鸡白痢的原意是此病以表现白色下痢为特征,排稀薄如糨糊状粪便,出现“糊肛”现象。肛门周围发生炎症,疼痛常发生尖锐的叫声。近几年其新变化有以下几种情况:
2.1急性败血型
育雏期间,常有不表现白色下痢特征症状而突然死亡的,有些死亡后的雏鸡,口内尚含有饲料。
2.2肺型
病后仅见极少数雏鸡排白色稀粪,但呈现呼吸困难,伸颈张口呼吸,剖检可见肺部大量粟粒大坏死结节,并大小不一的肝变、坏死区。
2.3脑型或脑脊髓炎型
1%~3%的雏鸡表现为行走不协调,摇晃,共济失调,以跗关节或胫部行走。
2.4育成鸡
发病时精神不振,拉稀死亡。
2.5产蛋鸡及蛋用种鸡
蛋用种鸡发病后,消瘦,排绿色或白色稀粪,产蛋率下降,个别鸡产蛋停止,种鸡则蛋的受精率、孵化率及健雏率降低,个别鸡突然死亡。
3 病理变化
肝脏肿大,质脆,呈现土黄或砖红色并有黄白色小坏死点,或在某些脏器上形成坏死结节,如心肌、肺、肝、盲肠、大肠及肌胃中坏死灶或结节。近几年来,雏鸡更多的病变见于肺膜下及肺实质中有若干散在粟粒大灰白、灰黄色坏死结节,以及局部肝变及坏死区,有的在心脏上形成黄色“肿瘤样”结节,可深入心肌,心肌变性,心壁增厚变性,致使心脏心腔缩小,心脏体积增大,心包积液,心壁变厚变形。有的肌胃、肠黏膜等处有大小不一的黄色结节,有的肝脏肿大,呈暗红或红黄色,肝膜下密布大小不一的黄色结节。肝脏质地脆而无韧性,轻摸即成糊状,常自然破裂,在肝膜下形成凝血块,血肿,或连同肝包膜同时破裂形成大量血性腹水及血凝块,有人将此情况称为“烂肝病”及“血性腹水病”等。
4 综合防控措施
4.1建立健康鸡群,坚持自繁自养
(1)种蛋收集后,尽快消毒,防止污染。
(2)加强鸡群的卫生管理和饲养管理。
(3)每年春秋两季对种鸡进行全面检疫。对40~60日龄以上的中雏进行检疫,淘汰阳性鸡和可疑鸡。对有病鸡群,应每隔2~4周检疫一次,经3~4次后可把带菌鸡全部淘汰,同时,执行严格的消毒措施和饲养管理,确保不再感染。
4.2孵化管理是预防和控制本病的有力措施
(1)保持孵化车间的清洁卫生。
(2)用2%来苏儿喷雾消毒孵化前的种蛋。
(3)孵化期间避免污染。
(4)出雏时应严格卫生管理,避免感染。
4.3加强育雏饲养管理
(1)饲喂全价饲料。
(2)鸡舍及一切用具要注意经常清洁消毒。
(3)发现病雏,立即隔离消毒。
(4)育雏室温度稳定,并注意通风换气,避免拥挤。
4.4药物预防是重要的环节
(1)选用高敏药物,如庆大霉素、氟苯尼考、诺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2)选择正确的给药途径、方法。
(3)联合用药。
[1] 赵德明.家畜传染病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栗珍(1975-),女,汉族,河南省驻马店人,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