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益东洞《药徵》学术价值研究*

2015-01-24王旭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汉方方证本草纲目

郜 峦,陆 翔,王旭光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合肥 230038)

吉益东洞《药徵》学术价值研究*

郜 峦,陆 翔△,王旭光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合肥 230038)

对吉益东洞《药徵》一书进行研究,认为《药徵》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研究方法上重视方证、以药代方、以方代证;在临床实践中重视实证亲试以阐明药物功效,纠正了一些错误观点;在病因上重视毒邪,在治疗上认为药物的功效就是以毒攻毒;在诊断方法上重视腹诊,在文献来源上重视对《本草纲目》的继承,故《药徵》一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药徵》;学术价值;吉益东洞

1 吉益东洞生平简介

吉益东洞(1702~1773)是日本近世汉方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名为则,字公言,号东洞。吉益东洞在学术上有颇多建树,其子吉益辰所录书目共11种,其中《药徵》三卷是吉益东洞对张仲景《伤寒论》用药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 《药徵》的学术价值

2.1 重视方证:以药代方,以方代证

在中药学的研究方法与思路中,吉益东洞十分重视方证研究,即直接从药物所对应的症状体征入手,直指临证关键,这与既往医家从病机、气化、阴阳五行生克等方面的研究思路有所不同。

如《药徵》首味药石膏,吉益东洞认为“主治烦渴也,旁治谵语、烦躁、身热”。并援引《伤寒论》中白虎汤证“谵语、遗尿”、白虎加人参汤证“大烦渴”、大青龙汤证“烦躁”数条,以说明石膏证主要是烦渴。再如柴胡他认为“主治胸胁苦满也。旁治寒热往来、腹中痛、胁下痞硬”。药证依据有小柴胡汤证之“胸胁苦满,往来寒热”,柴胡加芒硝汤证之“胸胁满”,柴胡姜桂汤证“胸胁满、微结”以及大柴胡汤证“心下急,郁郁微烦”、“往来寒热”和“心下满痛”,柴胡桂枝汤证“心下支结”。

对于我们熟知的补气药黄芪主治“肌表之水也”,旁治“身体肿,或不仁者”。药证依据在于芪芍桂枝苦酒汤证有“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以及“汗沾色正黄如药汁”;防己黄芪汤证有“身重、汗出恶风”,防己茯苓汤证“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黄芪桂枝五物汤证“身体不仁”,如此等等,因此吉益东洞认为黄芪并非传统意义中的补虚之品。

根据吉益东洞所概括的药效,提示在临床上见到心烦、口渴则可以考虑是石膏药证,可以运用石膏;而见到“胸胁苦满”证则需用柴胡;见到肌表水肿可以考虑用黄芪。这种研究方法与现行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相比,思维过程简单明确,以药代方,以方代证,在循证医学发展的今天,无疑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2]。而今,有关“方证关系”科学内涵及其关键问题的研究探索已成为中医药现代研究的热点领域[3],但需要注意的是,方证辨证绝不是简单的症状和药物的一一对应,而需深入掌握方证辨证思维。

2.2 重视实证亲试

吉益东洞在医学上高度重视临床实践,有学者将其概括为实证亲试法[4]。在《药徵·自序》中有“本草之云,终无其验焉。故从事于扁鹊之法,以试其方”、“以试其方之功,而审其药之所主治也”的论述,表明其医学观的形成是以临床实践为基础的,对药物功效主治的结论绝不是单纯来源于理论和文献,而是以张仲景临床实践加上自己的实证亲试所得。

《药徵》53味药中,清晰地记载了吉益东洞完整的临床实践医案内容,有石膏、滑石、艾、麻黄、芫花、香豉等。如滑石“主治小便不利”,方后互考中有“余尝治淋家痛不可忍而渴者,用滑石矾甘散,其痛立息。屡试屡效,不可不知也”的验案,突出了滑石治淋证痛不可忍而渴的功效。他也以自身的实践纠正了长期以来沿袭的误区,如在论述香豉时,传统观点认为“栀子豉汤方后,皆有“一服得吐,止后服”七字,因此“世医遂误以为吐剂”。吉益东洞特意用治“心中懊憹”未发现必吐之象,还有用治“心中懊憹而呕者,本方加用生姜”,从而证实“一服得吐,止后服”七字乃误传于此,从实证的方法判定其为衍文。如在芫花条考征中,他“试服芫花一味,必大泻水,则其逐水也明矣”,以自身的服药实践证实了芫花的逐水功效。

而在品考中,他也通过临床亲验表明自己的观点,对药物的品种加以鉴定。如“防己,余试用所谓木防己者,终无寸效”。再如麻黄,“仲景氏曰:先煮麻黄去上沫。今汉舶所载而来者,煮之无上沫,共诸药煮之而可也”,用实证的方法对品种及煎煮法都进行了验证。

此外,在《药徵》的编写中,也十分重视“辨误”,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经验,纠正前世对药物的错误认识,阐明自己的观点,即“以古今误其药功者,引古训而辨之”。如石膏并非大寒峻药、人参黄芪并非补药、孕妇不必忌半夏、大枣养脾胃之说辨误等,亦体现了吉益东洞实证亲试的临证特点。

2.3 重视毒邪和药毒

吉益东洞在病因上重视毒邪,在治疗上认为药物的功效就是以毒攻毒。病因学上有“凡病,虽千状万态,悉归一毒,故其治也,但去其毒则病已”的观点,文中多处用到“毒”字。如“仲景氏用承气汤也,大实大满、结毒在腹”、“烦躁者,毒之为而人之造也”,提出芒硝“治食腹满,小腹肿痞之等诸般难解之毒”,甘草“旁治厥冷、烦躁、冲逆之等诸般急迫之毒”等等。可见,其对“毒”未作明确定义,不同于单纯的六淫、七情病因,可以理解为一种当身体机能出现异常后而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

在治疗中,吉益东洞认为“其毒在表则汗,在上则吐,在下则下”,体现了因势利导的观点。对于中药的功效他认为“攻病以毒药。药皆毒,毒即能”,“药者毒也”,在治疗观上体现了对“药毒”的独特认识,即药物的治疗功效:“因病而虚,则毒药以解其病毒”,“毒药各有其能,各主一病”。当然,有些观点不免偏颇。

2.4 重视腹诊

日本的汉方医学非常注重腹诊的运用,在临床实践中,以中国医学的《内经》《难经》及《伤寒杂病论》为渊源,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具有日本特色的汉方腹诊流派[6],目前主要有“难经派”和“伤寒派”。其中,“伤寒派”腹诊的核心理论就是张仲景学说,吉益东洞作为其代表人物之一,在其著作《药徵》中也自然体现了这一特点。他十分重视腹诊的应用[7],该书中关于腹诊、腹证的内容有31条之多,如人参“主治心下痞坚硬,支结也”;芒硝“主软坚也。故能治心下痞坚,心下石硬,小腹急结,结胸,燥屎大便硬。而旁治食腹满、小腹肿痞之等诸般难解之毒也”;大黄“能治胸满,腹满,腹痛及便闭,小便不利”;龙骨“主治脐下动也”;牡蛎“主治胸腹之动也”等等。不难看出,条文中对于药物主治功效的描述,在病位上主要集中在心下、胸腹,主要症状则强调心下痞坚、胸满、腹满、腹痛和胸腹之动等,体现了他对于腹诊的重视。

3 总结和评价

总之,吉益东洞的《药徵》一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不仅在本草、药物学都有卓越的研究贡献。在研究方法上重视方证,在药物主治上重视临床实践,在病因病机上重视毒邪,在诊断方法上重视腹诊等,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均起到重要作用[8]。

而且在文献来源上,《药徵》十分重视对《本草纲目》的继承。《药徵》共记载53味药,经过一一比对有27味药都或多或少地引用《本草纲目》,部分引文也取自《本草纲目》原文。如芫花条引用《三国志》、桂枝条引用范成大《桂海志》和陆佃《埤雅》,附子条中引用(《博物志》《广雅》,均取自《本草纲目》。可见《药徵》对《本草纲目》的继承,也可以看出《本草纲目》对汉方医学的影响。

然而从《药徵》中也可以看出,在吉益东洞的论述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完善。如酸枣仁条引用《纲目》“时珍曰:熟用不得眠,生用好眠”。其实《本草纲目》原文为“其仁甘而润,故熟用疗胆虚不得眠、烦渴虚汗之症,生用疗胆热好眠”。文字引用的不完整往往也会引起读者的误解,如果不核对原文,读者可能会理解为酸枣仁熟用就会失眠,而生用好眠。其实李时珍本意是枣仁熟用能够治疗失眠,生用治疗嗜睡等。再如半夏,“余尝读《本草纲目》半夏条曰:孕妇忌半夏,为其燥津液也。不思之甚矣。妇人乳难,此皆贝母为向导,半夏乃禁用之药”。查《纲目》原文实为张元素认为“诸血证及口渴者禁用,为其燥津液也。孕妇忌之”。李时珍认为“妇人乳难,此皆贝母为向导,半夏乃禁用之药”。当然,部分语言表达得不够完整,可能与作者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有关。因此也提示我们,在阅读中遇到引文时可以核查原文,以免引起对原文的误解。此外,在肯定其学术价值的同时,《药徵》在某些观点上也具有偏激的一面,如对于某些药物功效的认识、毒邪理论的阐发等,理解时同样需要注意。

[1] 廖育群.吉益东洞——日本古方派的“岱宗”与“魔鬼”[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40.

[2] 金丽.循证医学视野下吉益东洞“方证相对”与中医现代化[J].中医杂志,2012,53(21):1824-1826.

[3] 张业,谢鸣.中医方证关系研究的新思考[J].中医杂志,2011,52(3):181-183.

[4] 熊兴江,王阶.吉益东洞《药征》简介与评价[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1):990-992.

[5] 蒋永光.吉益东洞及其万病一毒说[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9,13(2):30-32.

[6] 俞贤在,张志枫,许家佗,等.日本汉方腹诊的起源与流派形成[J].中医药文化,2013(3):32-35.

[7] 郑红斌,陈咸.日本汉方医学的几个主要学术特点[J].中医杂志,2003,44(1):77.

[8] 马东骏.吉益东洞及其医学观[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983(1):17-19.

R222.19

A

1006-3250(2015)03-0340-02

2014-12-10

国家财政部2010年公共卫生专项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2010GJ02)

郜 峦,女,安徽淮北人,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医史文献研究。

△通讯作者:陆 翔,男,安徽合肥人,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医史文献研究,Tel:0551-65169149,E-mail:ahluxiang@126.com。

猜你喜欢

汉方方证本草纲目
基于胡希恕教授下利治验探溃疡性结肠炎六经方证
爱上《本草纲目》 不只因为健身操
Inflammatory Mechanism of Total Flavonoids of Chrysanthemum and Medicated Serum on Castrated Dry Eye Animal and Cell Models
Silkworm Extract Ameliorate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tects Pancreatic β-cell Functions in Rats
Fabrication of A Folic Acid-Modified Arsenic Trioxide Prodrug Liposome and Assessment of its Anti-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ctivity
《伤寒论》“方证辨证”思想探讨
“神药”出厂价18元零售卖1000多元
以方证相对论指导二陈汤类方运用的思路
汉方、韩方、日方,自然酝酿完美养肤力
浅谈紫砂《汉方》壶的创作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