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苓白术散加减对脾虚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2015-04-11丁维平齐艳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脾虚

丁维平,齐艳红

(1.解放军第201医院优生优育中心,辽宁辽阳 111000; 2.解放军第205医院优生优育中心,辽宁锦州 121000)

参苓白术散加减对脾虚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丁维平1,齐艳红2△

(1.解放军第201医院优生优育中心,辽宁辽阳 111000; 2.解放军第205医院优生优育中心,辽宁锦州 121000)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型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50例患者在糖尿病基础治疗的前提下,加服参苓白术散加减,对照组50例患者用基础治疗加服安慰剂。2组均治疗2个疗程,4周为1个疗程,观察其有效率、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餐后2 h血糖(P2BG)、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显效率44.4%,总有效率97.8%;对照组显效率17.8%,总有效率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治疗后TC、TG、HDL-C及LDL-C优于对照组,同时水平优于治疗前。2组患者治疗后FBG、2 hPG及HbAlC均优于对照组,且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型妊娠期糖尿病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妊娠期糖尿病;参苓白术散;临床疗效观察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妊娠期间代谢物质变化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出现或者发现的糖尿病。中医药防治妊娠期糖尿病,辨证施治,具有安全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少的特点。本研究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并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旨在为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GDM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入组患者均符合本研究病例诊断标准和排除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45例,年龄21~41岁,平均年龄(31.3±5.2)岁;治疗组45例,年龄20~42岁,平均年龄(31.4±6.1)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依据1999年ADA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和200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妇产科学》(第七版)的诊断标准中提出的GDM诊断标准:空腹血糖测定2次及以上空腹血糖大于5.8 mmol/L者;葡萄糖耐量试验中空腹血糖及服糖后1 h、2 h、3 h 4个点血糖,其中2项或2项以上达到或超过正常值即可确诊。中医诊断标准依据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脾虚气弱型”诊断标准[1]。

1.3 排除标准

1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严重全身性感染及其他基础疾病者;严重心、肝、肾、肺等脏器功能不全者;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等严重急性并发症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及精神病患者等特征人群。

1.4 治疗方案

对照组患者妊娠期糖尿病基础治疗、自我监测教育、饮食调节及运动指导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加减:陈皮12 g,茯苓12 g,白术12 g,党参12 g,山药12 g,薏苡仁10 g,桔梗10 g,莲子肉10 g,砂仁(后下)10 g,甘草10 g,白扁豆15 g,丹参12 g,泽泻12 g,山楂12 g,三七粉3 g(冲)。每日l剂,每剂煎煮至200 ml药液,早晚各服用100 ml,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5 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②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③血脂指标: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④不良反应:比较2组患者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指标。

1.6 疗效判定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进行疗效判定,包括显效、有效和无效。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孕产次及孕周比较

表1显示,2组患者在孕次、产次及孕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2组孕产次及孕周比较

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2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7.8%,对照组总有效率82.2%,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71,P=0.018<0.05)。

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3 2组治疗前后血糖比较

表3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和糖化血红蛋(HbA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FBG、2 hPG及HbAlC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比较(±s)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比较(±s)

注:本组间治疗前比较:△△P<0.01;2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

指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FBG(mmol/L) 9.62±2.24 7.09±2.45△△*9.68±2.38 8.06±2.22标治疗组 对照组△△2 hPG(mmol/L) 12.13±2.58 8.36±2.15△△*11.79±2.45 9.25±1.87△△HbAlC(%) 7.74±1.73 5.21±1.16△△*7.76±1.45 5.67±1.42△△

2.4 2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表4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TC、TG、HDL-C及LDL-C等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C、TG及LDL-C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s)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s)

注:本组间治疗前比较:△△P<0.01;2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

指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TC(mmol/L) 7.41±1.21 5.32±1.12△△*7.54±1.31 5.92±1.24标治疗组 对照组△△TG(mmol/L) 3.43±1.13 1.61±0.84△△*3.29±1.25 1.92±0.63△△LDL-C(mmol/L) 5.74±1.64 3.31±1.35△△*5.80±1.58 3.80±1.13△△HDL-C(mmol/L) 0.79±0.30 1.83±0.61△△*0.80±0.29 1.40±0.39△△

2.5 安全性

表5显示,治疗后2组患者肝肾功能检查均无异常。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瘅”范畴。脾气虚弱导致运化失司是糖尿病的病理基础,对本病的最早记载见于《内经》,中医辨证属脾虚气弱型。脾虚是糖尿病发病的根源,脾气虚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运化无力则湿浊内聚,不能正常代谢精微。同时与饮食有密切关系,长期过食肥甘醇酒肥,损伤脾胃,致使脾气亏虚,湿热内蕴困顿,运化失司。

表5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指标变化(±s)

表5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指标变化(±s)

指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WBC(×109/L)标治疗组 对照组7.45±1.74 7.29±1.76 6.807±1.39 6.83±1.38 RBC(×1012/L) 4.64±0.80 4.62±0.77 4.570±0.67 4.71±0.76 ALT(u/L) 21.55±7.81 22.17±6.87 23.790±6.76 24.25±6.89 AST(u/L) 26.34±8.26 27.35±8.01 25.380±6.19 25.81±6.38 SCr(umol/L) 71.41±11.33 72.07±11.48 73.620±14.19 75.07±13.82 BUN(umol/L)5.35±0.89 5.31±0.87 5.150±0.86 5.30±0.95

根据GDM病因病机,笔者以健脾益气、除湿化痰作为主要治法,选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为治疗方剂。方中茯苓、白术、甘草和党参健脾益气,莲肉、山药、和扁豆健脾利湿,泽泻利水渗湿,砂仁醒脾,三七粉、丹参有活血祛瘀功效,与君药相伍使气旺血行。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党参提取物有显著的抗炎、抗氧化应激及抗血栓作用[2];茯苓多糖则能通过诱导胰岛素分化从而有效降低血糖[3];白术有效成分能够抑制肝糖元分解活性,同时通过加快葡萄糖代谢降低血糖[4];丹参酮能够抑制胆固醇的吸收,改善肝循环[5];泽泻水提醇沉物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显著降低血糖血脂,并抑制主动脉内膜斑块的生成[6];三七可降低甘油三酯等血脂指标,同时对糖代谢有双向调节作用[7];而山楂中的雄果酸和金丝桃苷能够降低胆固醇,具有有效调节血脂的作用。

综上所述,采用加减参苓白术散治疗脾虚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5-89,233-237.

[2] 陈克克.中药党参的研究概况[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8,11(2):33-39.

[3] 梁学清,李丹丹,黄忠威.茯苓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2,2:154-156.

[4] 彭腾,李鸿翔,邓赟,等.白术内酯类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房,2012,39(1):3732-3734.

[5] 陈向荣,陈京柏,书汉平.丹参的药理作用新进展[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1):44-45.

[6] 陶晋舆,吕环,马立昱,等.泽泻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系列研究[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2005,14(6):51-53.

[7] 许军,王阶,温林军.三七总皂苷干预血栓形成研究概况[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24(5):46-47.

R587.1

B

1006-3250(2015)03-0354-02

2014-12-23

丁维平(1965-),男,江西人,主任医师,从事妇产科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刘艳红(1979-),女,主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妇科的临床与研究,Tel:13322181928,E-mail:17146043@qq.com。

猜你喜欢

参苓白术散脾虚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周素芳运用参苓固肠颗粒治疗泄泻经验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七味白术散对菌群失调腹泻小鼠肠绒毛和隐窝的影响
参苓白术散治疗泄泻40例
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脂肪肝36例
脾虚证的辨证要点与临床举隅
参苓灌洗液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