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针脱出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2015-01-24李淑秀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24期
关键词:穿刺针内瘘针头

李淑秀*

(青岛海慈医疗集团血液净化中心,山东 青岛 266033)

血液透析患者内瘘针脱出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李淑秀*

(青岛海慈医疗集团血液净化中心,山东 青岛 266033)

目的 分析透析过程中内瘘针脱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内瘘针脱出的原因,并进行护理观察。结果 透析期间发生3例次静脉内瘘针脱出事件,其中男1例,女2例,1例致皮下血肿,另2例针头完全脱出,幸被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未酿成严重失血事件。结论 正确可靠的内瘘针固定方法,娴熟的穿刺技术与技巧,掌握合适的进针深度,护理人员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及风险预知能力,对患者及家属正确宣教及心理指导,能很好地防止内瘘针脱出,保证透析治疗安全进行。

血液透析;内瘘针脱出;原因;护理

目前,我国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透析占血管通路的90%以上[1],而利用内瘘针进行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建立体外循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必要环节。透析患者病情重,贫血显著,而透析过程中血流量每分钟可达250~300 mL,一旦发生内瘘针脱出事件,常导致严重失血,除加重患者病情,增加经济负担外,还会危及患者生命,为血液透析严重不良事件。因此探讨正确有效的内瘘针固定方法,消除造成内瘘针脱出的不安全因素,对保证透析质量,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用2006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91例,其中男112例(59%),女79例(41%),平均年龄(50.2±10.5)岁,全部应用自体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内瘘针选用JMS16G或17G,固定胶带选用3M医用透气宽胶带,穿刺点使用邦迪创可贴覆盖固定。内瘘针固定方法分两种,即交叉固定法和桥式固定。透析频率为每周2~3次,每次透析时间为4 h。透析期间有3例患者发生静脉内瘘针脱出事件,男1例,女2例,其中1例针头脱出血管但未脱出皮肤,至局部血肿,另2例针头完全脱出,幸被及时发现,未酿成严重失血事件。

1.2方法

1.2.1穿刺方法:①进行内瘘穿刺前检查血管通路有无红肿、渗血、硬结,并摸清血管方向及搏动。②选择穿刺点后,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消毒范围>5 cm,整个操作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③根据血管的粗细和血流量要求等,选择合适的穿刺针JMS16G或17G。④采用阶梯式或纽扣式,以合适的角度穿刺血管,先穿刺静脉,再穿刺动脉。动脉穿刺点距离动静脉内瘘吻合口3 cm以上,动静脉穿刺点的距离在10 cm以上[2]。

1.2.2固定方法。①交叉固定:穿刺成功后,第一条胶带固定内瘘针双翼,创可贴覆盖固定内瘘穿刺点。第二条胶带向上交叉固定于穿刺点两侧,将内瘘针向穿刺方向翻折,第三条胶带固定内瘘针双翼下方。第四条胶布同时固定双翼与内瘘针,长度大于第一条。同法固定动脉穿刺针,动脉穿刺针与静脉穿刺针分开固定。连接管路后,止血钳固定透析管路于床旁。②桥式固定:穿刺成功后,一条胶带固定内瘘针双翼,创可贴覆盖固定内瘘穿刺点。第二条胶带与第一条平行固定内瘘针双翼下方,同法固定动脉穿刺针。最后一条胶带同时固定动脉穿刺针与静脉穿刺针。连接管路后,止血钳固定透析管路于床旁。

1.2.3针头脱出的判断:①针头部分脱出 针尖部分未完全脱出皮肤,仅有穿刺部位渗血或血肿。②针头完全脱出 针尖部分从皮下完全脱出,胶带失去固定作用,如发现不及时常造成大量失血。

2 结 果

191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中3例患者发生内瘘针脱出事件。3例内瘘针脱出的原因如下:患者及家属知识缺乏,患者个性改变;护士进针过浅,内瘘针固定方法不可靠;护士风险预知能力欠缺,透析过程中观察巡视不够仔细。3例脱针患者均使用桥式固定。

3 讨 论

3.13例患者内瘘针脱出的原因分析

3.1.1患者及家属原因:①个性改变,行为反常。何冬娟认为,绝大部分患者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悲观、绝望、个性改变和行为反常等,甚至有些患者容易产生绝望心理而拔出穿刺针自杀[3]。有一女性患者称胶带固定处皮肤瘙痒,多次趁护士不注意自行撕拽固定胶带,护士在给其他患者测血压时未及时察觉,导致内瘘针脱出事件发生。②患者及家属缺乏防护意识和知识。由于健康宣教不到位,以及患者和家属本身知识的欠缺,不能很好地预知透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导致患者透析过程中变换体位时,由于动作过大,透析管路被牵拉,内瘘针脱出;天冷时被子严盖,家属为患者掀开盖被时意外拖拽血路管,将内瘘针部分拔出。

3.1.2护理相关原因:①进针深度过浅。责任护士工作经验欠缺,穿刺技术不够熟练,对进针深度掌握不够准确,穿刺时进针过浅,在内瘘针受多次轻微牵拉时即导致内瘘针脱出。②穿刺部位选择不当。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局部皮肤弹性下降,导致针头脱出。③固定因素。桥式固定时,固定双翼后内瘘针未向上翻折而呈直线型固定,每次牵拉管路时,可使内瘘针直接受力被向外牵拉,当受到多次牵拉时,内瘘针可逐渐被拉出,3例脱针患者均采用桥式固定方式。④护士责任心及风险预知能力缺乏。护士责任心不强,未及时巡视血路管、内瘘针连接固定情况;护士缺乏风险预知能力,在针头发生脱出危险时未及时发现,造成内瘘针脱出不良事件发生。

3.2护理措施

3.2.1发生脱针时的紧急处理:发生脱针时,立即关闭血泵及血路管夹子,无菌纱布或棉球按压穿刺部位,并更换内瘘针另选部位重新穿刺,建立血液循环,完成血液透析。安抚患者及家属,分析查找脱针原因。血肿处应用50%硫酸镁冷敷,并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

3.2.2加强技能培训:提高穿刺技术,准确掌握进针深度,针进血管至少2/3,以免穿刺针滑出血管[4],导致脱针事件发生。

3.2.3正确选择穿刺方式:尽量避免定点穿刺,采用绳梯式,防止因局部反复穿刺而致皮肤弹性下降。尤其是老年患者,因本身皮肤比较松弛,更应合理选择穿刺方式。

3.2.4改进固定方法:穿刺成功后,由直线型固定改用4条3M胶带进行交叉固定法,并应注意分开固定动脉内瘘针与静脉内瘘针。翻折固定的内瘘针,当血路管被外力牵拉时,内瘘针的受力方向朝向穿刺方向,与脱出方向相反,避免了内瘘针被直接牵拉而致脱出。

3.2.5提高护士的职业素养,加强护士责任心教育:护士分管患者责任到人,从预充管路到上下机,均由专人负责。工作期间不可随意离开责任区域,如确需外出,应向其他护士详细交接。 透析过程中加强巡视,每15 min巡视1次,密切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管路衔接是否紧密,针头有无移位脱出,胶布固定是否牢固。尤其是老年患者,因皮肤松弛,皮下脂肪少,穿刺针容易从血管内滑出[5],更应加强巡视,预知可能发生的风险并提前防范,杜绝内瘘针脱出的不良事件发生。对行为异常患者,安排专人看护,并适当应用腕部约束带。

3.2.6对患者及家属加强宣教:首接负责制,患者首次透析时,即由责任护士负责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告知透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透析相关知识,透析过程中尽量少活动,如需翻身、坐起时请责任护士协助。天冷时,严盖被子及掀开盖被时,动作要轻,避免拖拽透析管路,将内瘘针拔出。

3.2.7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由于透析治疗具有周期长,家庭经济负担重、依赖性强的特点,患者易出现悲观失望心理,甚至产生轻生念头[6]。责任护士在透析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与心理指导,稳定患者的情绪,并由专人负责看护,防止拔针等意外情况发生,保证透析治疗安全顺利进行。

3.2.8加强应急预案演练:一旦出现内瘘针脱出事件,反应迅速,处理及时准确,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立即关闭血泵,关闭血路管夹子,无菌纱布或棉球按压针眼,减少失血,安抚患者。更换内瘘针重新穿刺,建立血管通路,妥善固定,保证血液透析继续进行。

4 小 结

内瘘穿刺是血液透析的重要环节,内瘘针脱出是血液透析的严重不良事件。而做好内瘘针脱出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是预防。通过分析观察内瘘针脱出的原因,探索改进内瘘针的固定方法,提高穿刺技巧,掌握合适的进针深度,对患者及家属实施正确有效的宣教及心理指导,护患共同努力,有效地防止脱针发生,保证透析治疗高效、顺利进行,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1] 梅长林,叶朝阳,戎殳.实用透析手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1.

[2] 陈香美.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M].2010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35.

[3] 何冬娟,林莲娇,翁月花,等.血液透析风险预防的管理[J].当代护士,2007,22(2):90-91.

[4] 石梅.对自体动静脉首次穿刺的技巧与护理方法[J].西部医学,2012,7(7):1406-1407.

[5] 吉小静,陈静,黄静.循证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新瘘使用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3):29.

[6] 王红蕾.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健康教育结果[J].全科护理,2013,11(24):2294-2295.

R473.5

B

1671-8194(2015)24-0221-02

E-mail:lishuxiu88@163.com

猜你喜欢

穿刺针内瘘针头
一种新型套管针用穿刺针的设计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具有喇叭口结构的防刺伤针头帽的设计与评价
小小针头不迷路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分析精准化干预在动静脉内瘘皮下血肿中的应用效果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首次穿刺的技巧与护理方法
超声引导下二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动静脉内瘘术后再狭窄效果观察
槽型鞘脑穿刺针的设计及动物实验初步结果
EBUS-TBNA中不同型号穿刺针对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