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概念大数据时代 中医理论研究的机遇

2015-01-24张华敏王永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医理论中医学中医药

张华敏,王永炎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高概念大数据时代 中医理论研究的机遇

张华敏1,王永炎2△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大数据;高概念;中医理论

历经百余年的中医科学性和何去何从的争论,现时我们已经进入到东学西学兼收并蓄、科学人文融通共进的高概念数据时代。概念时代,原创思维将受到重视,人们更加重视形象思维。大数据时代,人们不再追求精准、不再关注因果关系,而是更为关注相关关系。中医药学应该直面复杂系统科学问题,促进多学科综合集成,在弘扬原创思维的基础上,去迎接悄然兴起的为中医理论研究拓宽了的时空,积极寻求中医学与西医学的契合点,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研究内容与程序,优势互补为创立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创造条件。

1 中医理论研究的难点

中医学的优势体现在其具有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可靠的临床疗效上,然而中医理论发展相对滞后已经成为中医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中医理论研究缺乏突破性进展,不能很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及科学研究。这也是造成整个行业发展缓慢的根结所在。中医理论研究是难中之难,主要表现在:

1.1 古今整体论对中医学生物学、社会性诠释难度大

受到西医学还原分析的影响,中医药理论内涵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获得广泛开展。与此同时,反对声也越来越大,许多学者在比较了中医、西医两种医学异同后,认为中医学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善于从整体上把握生命的恒动性和功能性,因此以分析还原为主导的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和技术不适合应用于中医研究,而主张遵循整体论思维,开展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研究。无论是从用哲学、史学、文献学等传统整体论方法对中医理论体系进行完善和阐释的,还是运用现代整体论方法,如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循证医学或者复杂科学、组学等开展证候规范化研究、临床疗效评价、方剂配伍规律等,这些研究的共同特点是在中医理论框架内,以整体论思维为指导,不破坏传统中医的黑箱结构,对人体进行整体层次的研究[1]。然而我们发现,虽然从整体出发可以获取最大的系统值,但仍然无法解决传统中医药学大多数定性内容没有足够定量分析的支持、宏观层次缺乏微观层次的基础、概括的理论缺少精确阐述等缺点[1]。因此,单纯采用古今整体论对中医学生物学社会性诠释难度大,难以实现中医理论的真正突破。

1.2 还原论主要起验证作用,争议颇多,尚难有新发现

从上个世纪初西学东渐,起源于实验医学的西医学逐渐成为主流医学,中医学受其影响,开展了大量用实验方法验证中医理论科学性及有效性的研究,其中比较典型的如证候实质的研究、药物拆方及复方作用靶点研究等。这些验证性工作是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生物科学属性的确认,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但是,也自然而然走向了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用现代医学阐释,在很多方面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被掩盖,诸如“方与证”的关联性,运用生物物理指标所能表达的领域与西医实验医学“化药与疾病”关联性研究比较,具有阐释不清、机制不明,与对抗性治疗比较处于劣势,尚无创新之说,缺乏应用价值[2]。因此,近年来受到广泛争议,研究成果也难以推广应用。

1.3 受外语水平中医术语规范不够的影响,使得中医学对外交流困难

中医药学的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学生对中医药和外语两门学科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由于两者的融会贯通缺少适宜的环境。因此,中医行业专业人员外语水平一般较低,难以与国外学人交流。尽管中医学界注意培养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但是目前人才的数量仍然较少,而且一些较成熟的人才也出现流往海外的现象。中医翻译是一个多学科的综合难题,即使外语水平很好,也会由于中医语言本身深奥难懂,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都比较困难,更何况译成外语与国外学人交流;另外,中医用语自身的规范化程度不高,存在着一词多义、多词同义、概念交叉等现象,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和偏差。因此,使得中医在与全球学人交流及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举步维艰。缘于此,我们派高水准中医与著名汉学家合译《本草纲目》,派出研究人员到国外做博士后研究和开展循证医学、临床药理学合作研究,同时强化外语水平与技能。

2 高概念、大数据时代的特点

2.1 高概念思维模式

美国现代知名作家丹尼尔·平克在他的著作《全新思维》中指出,发达国家正从信息时代走向概念时代,我们将面临一个全新的思维模式。概念时代究竟意味着什么?概念是人类对世界认识也就是认知过程所形成的一种基本模式,是人类知识组成的最小单元,是思维的基础。概念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联系。所以说,作为一个时代标志的概念,无疑与思维,特别是高概念、高感性的思维,也就是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息息相关[3]。在信息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基础是线性思维、逻辑能力以及类似计算机运用的能力;而在概念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共情力和把握全局的能力。过去几十年属于某些具有特定思维的人,即编写代码的电脑程序员、起草协议的律师和处理各种数据的MBA。然事情正在发生改变,未来将属于那些具有独特思维、与众不同的人,即有创造性思维、共情性思维、模式辨别思维或探寻意义型思维的人。

高概念时代的另一特征是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科学求真求实求异,人文求善求敬求和。当今医学发展医生的职责不仅是防治疾病,更要实施人文关怀。这与历来重视“形神统一”“注重医患沟通”的中医学相一致。

2.2 大数据技术

1980年,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便在《第3次浪潮》一书中,将大数据热情地赞颂为“第3次浪潮的华彩乐章”。大约从2009年开始,“大数据”成为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的流行词汇。百度对大数据的定义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比较公认的大数据具有的4V特点:Volume (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样)、Value(价值)。在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指出:“这是当今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新型能力: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大数据的精髓在于我们分析信息时的三个转变,这些转变将改变我们理解和组建社会的方法。第一个转变就是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分析更多的数据,有时候甚至可以处理和某个特别现象相关的所有数据,而不再依赖随机采样;第二个改变就是研究数据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不再热衷于追求精确度;第三个转变因前两个转变而促成,即我们不再热衷于寻找因果关系”。作者还提出了“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操作方式,使用我们能收集到的所有数据,而不仅仅是适应样本。我们不能再把精确性当成重心,我们需要接受混乱和错误的存在。另外,我们应该侧重于分析相关关系,而不再寻求每个预测背后的原因”。这对于不以精准擅长和不追求明确病因的中医学来说无疑是个利好的消息。

3 中医理论研究的机遇及朝向

3.1 高概念、大数据时代为中医理论研究拓宽了时空

概念时代的到来,与之相应的是人们对创新意识的要求更加迫切,原创思维得到高度重视。中医药学是东方哲学观影响下历代医家通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和观察所总结出的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概念、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医学体系,与西医学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完全不同。中医药学素以形象思维和整体观念为核心,重视临床医学,强调天人相应、形神一体。这一思维模式也体现了科学与人文融合。晚近倡导的叙事医学更重视观察病人情绪、感情、心理、认知的变化,将医生既往心理访察的日志升级为平行病历与现实记载症状、体征、各项理化指标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医生能够作为癌病与临床流行病人的精神支柱为最高期望。因此,中医学原创思维的传承和发展适应概念时代的需求,重视概念并将其拓展到高概念,将形象思维、具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将中医原创思维向全新思维过渡,以保持其在新时代的不断发展[4]。

中医药数据目前并不是以数据量大为特点,而是以其多样性和价值性为特点的大数据。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中医药意象思维和体验感受的表达越来越成为可能。大数据关注整体数据,不求精确,这与中医药学注重人体整体的健康状态和疾病反应以及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等综合影响相一致。

中医学所重视的相关关系在大数据时代得到认可。阴阳五行学说框架下的人体与自然、人体各脏腑的生理与病理关系认识,是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显著特征。这种从现象理论出发的脏腑关系,以及临床从脏腑关系、气血相关、天人相应等角度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实践活动都体现了中医药理论重视关系本体性的特点。大数据对相关关系的认识,使得不再必须发现精确的因果关系,这种相关关系帮助中医发现机体及其相关环境改变导致的平衡与和谐的破坏(病因),以及这种状态的改善(疗效)[5]。因此,高概念思维、大数据技术将会促进实体本体论与关系本体论的结合,转变述而不作的面貌,中医理论研究正在悄然兴起,有待复兴。

高概念、大数据时代为中医临床与基础转化研究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关键在于整合,针对现象理论、意象结合,可容纳非线性数据,将中医研究(自身理论与临床)与研究中医(西医学、生物学、化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的成果与问题)兼容和合;将“循证医学叙事化”与“叙事医学循证化”结合反映古今中外对一个专题的大数据集成,做整体顶层设计,注重中医学原创优势,其中最急重的是提高临床疗效。

3.2 整体论指导下的还原分析,最终要回归到整体发挥效力

已故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认为:“疾病医学、疾病对抗医学是用物质世界的知识解决生命现象,是对象性思维的认识论的知识论层次,它的机械构成论观念的认知方向是向后、向下、向外的。向后专注溯因分析认识论,向下坚持微观实体本质论,向外信奉线性因果决定论。”而中医学的本质“是创生性实践的生生之道,其人本主义意向性思维的致思方向是向前、向上、向内的。中医学是以人的生生之气作为主体性开放流通自组演化调节的目标动力系统”。这样的目标动力系统,单纯的依靠整体论或者还原论的方法和技术都难以阐释。

正如上文分析中医理论研究难点中所述,上个世纪还原论的盛行,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物质文明与信息传媒带来极大的提高。然而对系统不确定性诸多复杂现象的认知却无能为力,复杂系统绝非还原成几个简单的因素就可以合理解释;还原分析的研究成果还是一柄双刃剑。缘于此,整体论再次进入人类认知的视野,然则是融入系统论的现代意义的整体论。古代哲人倡导“道法自然”,人生存于天地之间的整体论;西方哲人柏拉图讲“理念”与“实体”,从整体把握实体本体与关系本体的结合。惠子(惠施)论宇宙是由大而无外的大一与小而无内的小一构成的,古时的整体论直觉复杂变化的事物自有其深刻的内涵,但失之对规律表述的清晰性也缺乏实践的可操作性。我们学术界经常争辩的“脑主神明”还是“心主神明”“脑与心谁为主”,专家学者们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从理论溯源到临床应用再到基础研究验证开展了大量研究,结果仍然是各执一词。其实“心”“脑”无论从生理基础还是疾病特点都有其相同之处,尤其在临床实践中“脑心同治”往往起到很好疗效,这就需要从多学科、多领域、多层面开展多元的中医理论研究。

因此,我们主张从整体出发做还原分析,希望能回归到整体上来发挥效力,融通整体论与还原论内在的合理性。无疑针对复杂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的探索还任重道远。高概念思维、大数据技术的引入相信可以缩短这个过程。

3.3 中医理论的诠释也是创新,扩大中医药学术影响力

运用诠释学的方法对中医的理论、方法进行现在语言的阐释及传播,厘清中医药学概念做辐射推广,充实西医学同样也是创新。诠释学作为一门关于传达、翻译、解释和阐明的学科,在西方已有漫长的历史。诠释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所要诠释客体(文本)的框架上,注入时代的血肉,增添时代的灵魂,创新发展的翅膀。这些新生的血肉和灵魂,便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内容和标志[6]。中医学理论的发展,都是经验丰富的著名医家,在熟读经典的基础上通过不断丰富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实践,进而对经典的概念、学说或理论等进行解析、勾勒与诠释。因此,历代著名医家,可以说大多都是经典理论诠释的医学大家,正是依靠他们精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实践,赋予了睿智的诠释思维,推动着中医学理论的传承与创新[6]。我们以往运用诠释学方法对中医的基本概念天癸、冲任、禀赋、病络、玄府等进行了研究,基本技术路径是:文献阅读→脉络梳理→框架勾勒→理论诠析→临床实践→提炼升华。这些研究运用时代语言,对中医的经典理论进行解读和充实,并结合疾病病例、心理等发病特征,阐释经典理论的指导作用,这样或许使经典的文本产生新意,或许促进经典理论在当今的疾病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扩大应用范围,从而推动中医理论体系的不断充实与完善。

总之,高概念思维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无疑会促进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与中医药学交叉渗透,从而有助于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中西医应整合集成、优势互补,力争在理论层面有新见解、新发现、新学说,为创建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奠定基础。

[1]白云静,申洪波,孟庆刚,等.基于复杂性科学的中医学发展取向与方略[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1):2-5.

[2]李澎涛,苏钢强,王永炎,等.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思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9(8): 509-013,516.

[3]戴汝为.我国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机遇——从发达国家迈向“概念时代”谈起[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 (3):1-6.

[4]王永炎.概念时代应重视中医学原创思维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科学基金,2008,156.

[5]杨硕,崔蒙,李海燕.大数据时代的中医意象世界与中医虚拟世界[J].中医杂志,2014,55(14):1176-1179.

[6]常富业,王永炎.浅谈诠释学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J].天津中医药,2010,27(4):267-269.

R222.19

A

1006-3250(2015)01-0004-03

2014-10-16

王永炎,E-mail:wangyanping4816@163.com。

猜你喜欢

中医理论中医学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基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探析补肾化瘀法作用机制及中医理论依据
西洋参防护放疗旁效应损伤的中医学机制
补火生土法的主要理论研究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浅谈《难经》之命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