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秋教授应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从肠治肺经验总结*
2015-01-24楠王达隋博文
张 楠王 达隋博文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专家经验·
刘建秋教授应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从肠治肺经验总结*
张 楠1王 达1隋博文2△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从肠治肺 刘建秋 名医经验
刘建秋教授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黑龙江省名中医,第5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刘建秋教授勤求古训,扬发经旨,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载,擅长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特发性肺纤维化等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提倡应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从肠治肺来治疗上述疾病。笔者有幸师从刘建秋教授,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
藏象学说是以脏腑为基础,按照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通,配合六腑,联系皮、肉、筋、骨、脉及目、舌、口、鼻、耳等组织,这样人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便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1]。其中尤以藏象学说中脏腑相关理论的“肺与大肠相表里”备受广大学者关注且深入研究。刘建秋教授通过表里、气机、水液代谢等方面来理解肺脏与大肠腑之间的通应关系及其生理与病理的相互影响。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构成肺与大肠相互通应的基础,如《灵枢·经脉》云“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上膈属肺”、“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络肺,下膈属大肠”。而论及二者间表里阴阳关系,自《黄帝内经》以来,众多医家常以“肺属脏为里,大肠属腑为表”来定义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固化了“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又限制了其发展。刘建秋教授认为其间表里关系,重点在于“相”字。“相”既“相互”、“交互”,行为动作由双方共同完成。正如《礼记·学记》云“教学相长也”,所以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应为“相互”为表里。就经络循行而言,手太阴肺经循行于上肢内侧,手阳明大肠经循行于上肢外侧,又《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就脏腑分属而言,《素问·金匮真言论》云“肝、心、脾、肺、肾五脏者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故肺为里,大肠为表。就脏腑解剖位置而言,《灵枢》云:“肺者,五脏六腑之盖也”,肺位居于上;《医学真传·部位》云“大肠名回肠,盘旋于腹之左右”大肠居于下,又在上者属阳为表,在下者属阴为里,故肺为表,大肠为里。
肺与大肠在调节气机升降平衡和水液代谢的功能上相互协调,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亦互相影响。就调节气机升降平衡而言。生理上,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肺气宣发,将清气布散全身,内至脏腑,再通过呼气将浊气肃除体外;同时也通过大肠传导输化将浊气(矢气)肃除于外[2]。大肠腑以通降为顺,肺气肃降,行气于腑,从而实现大肠“传导之官,变化出焉”的功能,所以肺气肃降是大肠传导的动力。大肠通降而传导,助肺气肃降,使肺“主气,司呼吸”得以正常发挥,呼吸均调。且肺与大肠通过调节脾胃气机,又间接调节机体气机升降平衡。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胃肠同属六腑,以通为顺[3],肺气行气于腑,加之大肠腑气通顺,则胃气下降,中焦气机调畅,周身气机亦升降平衡。病理上,肺脏病变,肺气失于肃降,则大肠传导无力,浊气壅塞于中焦,出现腹胀、纳差、便秘或失于燥化,而现腹泻等症状,如《证因脉治·卷三》云“肺气不清,下遗大肠,则腹乃胀”;反之,大肠传导失常,腑气不通,浊气上乘于肺则会加剧肺气之壅塞,表现为咳、痰、喘等症状难以缓解[4],如《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五》云“大肠为肺之腑而主大便,邪痹于大肠,故上则为气喘争。故大肠之病,亦能上逆而反遗于肺”。
就调节水液代谢功能而言。生理上,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调节全身津液输布和排泄。《素灵微蕴·卷四》云“肺与大肠表里同气,肺气化精,滋灌大肠,则肠滑便易”,是言肺气宣发正常,则脾所化的精微津液上输于肺,由肺输布于五脏六腑,从而濡养大肠,助其传导,犹如“河道不枯,舟能行之”;又肺气肃降正常,可以将多余之津液转输至膀胱,从而使尿液代谢正常。大肠主津,泌别浊清。大肠腑可行精于肺脏,使肺脏得精气而藏之[5],即大肠重吸收的津液在胃气作用下传输至心肺,使肺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又大肠传化糟粕,将浊液同粪便从魄门而出。肺与大肠相互配合,共同维持机体正常的水液代谢。病理上,若肺气藏精化精功能失常,则肺气亏虚,津液生成、输布和排泄障碍,肠腑无以润,肠燥而便秘,以致腑气不通或肺脏通调水道功能失常,亦可导致大肠水液过多而产生泄泻。若大肠腑行精于肺功能失常,则肺不藏精,肺气必不足。刘建秋教授言,论及肺与大肠共同调节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失常,除影响两脏生理功能外,更应注意痰饮的产生。且痰饮的产生除与肺、脾、肾诸脏关系密切之外,必当不忘大肠。大肠重吸收功能失常,则肠间水液过多,又排泄功能失调,水液不得出,停聚肠间日久而成痰饮。肠间水饮停聚,腑气不利,进一步影响肺气宣降作用,出现胸闷喘咳等症状,即《退思集类方歌注》云“肠间水气不行于下,以致肺气膹郁于上”[6]。此时调节肺与大肠水液代谢功能,除杜绝痰之化生,更使痰浊从大便而出,以解肺间、肠腑痰气壅塞之势,可以说大肠是排除痰浊的通道之一。
2 典型病例
患某,男性,60岁。2010年3月21日就诊。反复咳嗽、咯痰25年。近2 d因感外邪,出现恶寒发热,咳嗽,痰稠黄量多,喘促,气粗,胸闷,腹胀,大便不爽或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查体:不能平卧,双肺可闻及大量干、湿啰音。中医诊断为肺胀病,痰热蕴肺证。治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泻湿行瘀,兼通腑气。方以自拟方:炙麻黄10 g,杏仁15 g,炙甘草10 g,生石膏25 g,桑叶10 g,浙贝15 g,香豉15 g,栀皮15 g,射干10 g,葶苈子15 g,生大黄5 g。3剂后,诸症稍有减轻,但仍腹胀,大便不通。守原方加入番泻叶3 g,瓜蒌仁10 g以通腹泻下,于泻下同时,加入乌梅10 g敛肺涩肠。2剂后大便通,腹胀除,咳喘大减。
按语:肺胀的病因病机责在肺气壅塞。肺气郁滞、气不布津、聚湿成痰;久则脾虚不能转输,肾虚不能蒸化,使得痰浊更易潴留而生。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之本源于肾”之说。痰饮久积,阻碍气血运行,瘀血形成。反之,瘀亦可化生痰饮,最终出现痰瘀胶结不解的复杂局面。痰夹瘀血遂成窠臼,伏着于肺,气还肺间,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故成肺胀[7]。《医学入门》亦云“肺胀满,即痰与瘀血碍,所以动则喘息”。故刘建秋教授认为肺胀的治法,必以化痰祛瘀为主,这符合“实者泻之”的经典治法。而言及化痰祛瘀,应遵从“治痰治瘀以治气为先”的原则,气顺则痰可消,气行则血行。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或肺热移肠,致大肠腑气不通而逐渐出现腹胀、大便秘结等症状,腑气不通,上逆于肺,患者喘咳更甚[8]。所以此中“治气”除治疗肺气通利、行脾胃气,更有治大肠腑气机,肠腑气通畅有助于肺气宣肃。因此,刘建秋教授言肺胀病治法,于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泻湿行瘀之际,不忘通腑以利肺气宣降,使气机得顺,痰浊血瘀得以消。方中炙麻黄辛温升散,发散风寒,苦降之性使其具有内降上逆之气,以复肺气之肃降的功效,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并以杏仁、生石膏止咳平喘药为辅助;葶苈子、桑叶、浙贝、射干清肺热止咳化痰,且葶苈子又可降肺气以平喘;香豉、栀皮调和中气,泻湿行瘀;炙甘草气血双补,阴阳并调。生大黄为通肠腑之要药,腑气通肺气自降,佐以乌梅敛肺涩肠[9],并加番泻叶、瓜蒌仁以助通腑之力。全方共奏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泻湿行瘀,兼以通腑气之功。并且泻下与固涩齐举,相得益彰,久服不致伤正。值得注意的是,刘建秋教授曾言,应用通腑之法治疗肺胀病,应当辨清疾病缓急,急性发作期自当以泄热或涤痰通腑为法。而慢性缓解期患者,以本虚为本,其肺气亏虚,从而大肠传导无力,大便秘结或因其肺气宣发肃降失常,无力输布津液于大肠腑,以致津枯便秘,所以在扶正固本之际亦要行通腑之法,此时则应以益气通腑或润下通腑为法。
3 结 语
总结刘建秋教授应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从肠治肺的经验可知,肺与大肠在生理和病理变化中关系密切,临床上治疗肺系疾病时,应治肺兼治大肠。刘建秋教授应用这一理念除诊治现代医学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外,更有支气管哮喘、急性肺部感染及慢性肺心病等病,较于单纯治肺,收效更佳。但应注意的是治肺通腑之下法,虽可助邪而出,但若用之不当,亦恐出现“泻下无度”或“泻下伤阴”等伤津耗气之候。故刘建秋教授指出,临证时应明辨疾病的轻重缓急,区分患者体质强弱,用以峻下、缓下或润下不同之法辨证而施。且无论何种泻下之法,泻下之力仍不可太过,临床上常以大便通利、便质软不成形为度。临床上若患者大便无异常,仍可酌加少许通利之品,使肺间壅塞之痰浊、瘀血从便而出。
[1] 李鸿涛,高思华,王柳青,等.藏象学说中”肺与大肠相表里”内涵及其在温病辨治中的运用[J].中医杂志,2011,52(4):271.
[2] 杨佩颖,贾英杰.贾英杰教授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治疗肺癌经验[J].吉林中医药,2009,29(4):287.
[3] 李丽,陈宪海.“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治疗肺系疾病的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1,7(10):171-172.
[4] 张元兵,洪广祥.“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的应用[J].江西中医药,2000,31(3):16.
[5] 莫芳芳,李鸿涛,王柳青,等.从阴阳相关论“肺与大肠相表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5):1023.
[6] 孟庆岩,张庆祥,高思华.从“津液相关”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11):731.
[7] 洪广祥.哮证治疗之我见[J].中医杂志1988,29(3):7.
[8] 吴红玲.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的运用[J].国医论坛,2012,27(3):17.
[9] 汪丙柱.从肺与大肠相表里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9):77.
R249.8
A
1004-745X(2015)03-0436-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3.021
2014-09-20)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第5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资助项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科研项目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suibowen7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