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仁汤临床应用看中医异病同治*
2015-01-24张永康曹方王素君徐鸿雁张玉龙
张永康曹 方王素君徐鸿雁张玉龙
(1.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2.山西中医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3.山西省怀仁县人民医院,山西 怀仁 038300;4.山西九洲民康药业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5.山西省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
·临证经验·
从三仁汤临床应用看中医异病同治*
张永康1△曹 方2王素君3徐鸿雁4张玉龙5
(1.山西省人民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2.山西中医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3.山西省怀仁县人民医院,山西 怀仁 038300;4.山西九洲民康药业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5.山西省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2)
异病同治是中医的一大特色。本文通过临床典型案例旨在阐述三仁汤异病同治的临证经验,目的在于如何抓住病机才能抓住主症,辨证准确,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抓准病机,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的意义。
三仁汤 异病同治 临床经验
同病异治源于《内经》,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云“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而异病同治的思想源于《伤寒杂病论》,如仲景采用小建中汤治疗“腹中急痛”和“心中悸而烦”,前者因气血亏虚筋脉失养,不荣则痛,加上肝木克脾土,则出现腹痛,后者因气血亏虚,心神失所养,则心中悸而烦,两证虽不同但其病机均为气血亏虚,故采用相同的治法。异病同治首见于清·陈士铎《石室秘录》“同经者,同是一方,而同治数病也”[1]。吴亦鼎《神灸经纶证治本义》提出“天有四时不及之气,地有东西南北、寒热燥湿之不同,人有老幼少壮、膏梁黎霍之迥异,又有先富后贫、先贵后贱、所欲不遂,所欲病机发为隐微。治之者,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的原则。异病可以同治既不取决于病因,也不取决于病证,而是病机,有相同的病机就可以用相同的方药治疗。如《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2条“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前后互参,不可偏执”[2],就是最好的体现异病同治。异病同治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通过辨病能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其基本矛盾,确定该病的基本大法,通过辨证能抓住疾病在某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提供具体治疗方案,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3]。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上焦篇第43条“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滑,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目聋,甚则目暝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3]。三焦有上、中、下不同部位,用不同治法,而三仁汤集三法于一方,调畅气机,通达三焦,可见奇效。临床可多应用于脾虚湿热内蕴,气机不利引发的病证。以下是临床应用三仁汤体会阐述异病同治的治疗原则。
1 暑湿(病毒性脑膜炎)
岳某,女性,15岁。初诊:2008年10月9日患者发烧3 d,腹胀,口角眼角抽搐,最高体温38.9℃,西医检查胰淀粉酶增高,头颅CT、腰穿示病毒性脑炎,口服各类退烧药抗病毒物疗效不佳。刻诊:发烧、体温38.9℃,腹胀、不排便,口角、眼睛抽动,舌红、苔腻、脉沉,禁食。西医诊断:病毒性脑炎、胰腺炎。中医诊断:暑湿。证属湿热内壅,肝风内动,且湿重于热之证。治宜清利湿热,宣畅气机。患者禁食,在西医抗感染抗病毒基础治疗上应用免煎药物脐部外敷:枳实(每袋颗粒剂为0.5 g,相当于饮片6 g),白术(每袋颗粒剂为3 g,相当于饮片10 g),杏仁(每袋颗粒剂为1 g,相当于饮片10 g),厚朴(每袋颗粒剂为0.5 g,相当于饮片3 g),槟榔(每袋颗粒剂为0.5 g,相当于饮片10 g),瓜蒌(每袋颗粒剂为2 g,相当于饮片10 g)(江阴江天药业有限公司),各1袋,每日1剂。三仁汤加减灌肠:薏苡仁8 g、杏仁8 g,白蔻仁6 g,厚朴8 g,半夏6 g,通草6 g,竹叶3 g,大黄3 g,玄参6 g,石膏10 g,党参6 g,菖蒲8 g,全蝎3 g。每日1剂,水煎为100 mL,分两次保留灌肠,共3剂。二诊:2008年10月13日,用药后体温下降37.8℃,症状基本缓解,再服3剂。三诊:2008年10月17日,患者热退,腹胀消失,口角、眼角抽搐消失。
按:导致致病毒性脑膜炎的病因很多,相应的证型亦多,而此患者禁食、发烧、腹胀、舌红苔黄腻,属湿热内壅、湿重于热,故脐部外用枳术散加味,健脾化湿。用三仁汤加减灌肠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杏仁宣畅气机,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薏苡仁渗利湿热,厚朴、竹叶、通草、竹叶配合君药清利湿热,大黄、石膏清热泻火,全蝎息风止痉,元参、党参滋阴补气,诸药配合可使湿热得以除,体温恢复正常。
2 口疮(反复发作口腔溃疡)
胡某,男性,25岁。初诊:2002年6月7日,患者反复口腔溃疡4余年,加重1周。刻诊:口腔溃疡反复发作4余年,加重1周,口腔溃疡疼痛,颊内黏膜各处可见2~4个不等的白色米粒样溃疡,其周围充血,轻微肿胀,面色萎黄,消瘦,舌红,苔白厚,脉滑。西医诊断:反复发作口腔溃疡。中医诊断:口疮。证属湿热内壅,心肾不交,治宜清化湿热,交通心肾。方用三仁汤加味:薏苡仁15 g,杏仁、白蔻仁、厚朴、半夏、通草、滑石、栀子各10 g,海螵蛸30 g,浙贝母20 g,黄连6 g,竹叶3 g,肉桂2 g。每日1剂,水煎分两次服,服药6剂。二诊:2002年6月15日,口腔溃疡疼痛消失,又服药6剂巩固治疗。随访数年口腔溃疡未复发。
按:舌为心之苗,脏热即应舌生疮破裂。口疮病因多样,如火热上扰。然本患者因湿性黏滞,湿亦困脾,脾主肌肉,火热易致疮痈,湿热互结,故反复口腔溃疡发作,见颊内黏膜各处可见个不等的白色米粒样溃疡;湿邪易伤脾胃,气血生化乏源,故见面色萎黄,消瘦,舌红,苔白厚,脉滑,故用三仁汤加减清化湿热,交通心肾。白蔻仁芳香苦辛散,能宣中焦,和畅脾胃;薏苡仁甘淡,疏导下焦,益脾渗湿;半夏、厚朴苦温除湿;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海螵蛸收湿敛疮;浙贝母苦寒清泻,清热散结,热毒壅结尤为适宜;杏仁、栀子清心化湿,引诸药上达口腔;黄连入心经,清心火;肉桂引火下行。诸药配合可使湿热得除,病情痊愈。
3 自 汗
任某,男性,32岁。初诊:2009年9月18日,时时汗出10余年,眠差,疲劳无力,耳鸣,易起疮,大小便正常,尿味重,舌红苔黄腻,脉沉弦滑。中医诊断:自汗(湿热内蕴,熏蒸腠理)。治法:清热利湿、补气止汗。方药三仁汤加味:杏仁、白蔻仁、薏仁、厚朴、半夏、通草、黄柏、知母、黄芪各10 g,竹叶3 g,滑石6 g,青蒿20 g,牡蛎30 g,浮小麦30 g。6剂,水煎服。二诊:2009年9月24日,仍汗多,眠差,乏力,舌红苔黄腻,脉沉滑,上方加栀子10 g,路路通20 g。6剂,水煎服。三诊:2009年10月13日,汗出减少,尿味重减轻,眠差、耳鸣均减轻,舌暗苔黄脉沉细滑。上方加栀子10 g,路路通30 g,夜交藤30 g,合欢花30 g。6剂,水煎服,患者而愈。
按:自汗是白天不因疲劳,或无明显诱因而时时汗出,动辄益甚的症状。自汗多因气虚,然本患者是湿性黏滞,易阻滞气机,卫阳被湿热郁遏,热迫津出,则见汗出;气随津脱,则见疲劳、无力;湿热内扰神明则见眠差;肝经湿热则见耳聋、易起疮;湿热下注则尿味重;舌红,苔黄腻,脉沉,弦滑皆为湿热之象。三仁调畅气机,清热利湿;黄芪益气健脾;青蒿清利肝经湿热;黄柏、知母清下焦湿热;牡蛎镇静安神;浮小麦收敛止汗,诸药合用共奏清利湿热之效。
4 不 寐
杨某,女性,72岁。初诊:2009年9月11日,失眠2年,夜间睡眠差,睡3~4 h,梦多,常服艾司唑仑,每晚2片。且皮肤起疹,色红斑片状,发热,服扑尔敏后疹退。腰困,大便不干,排便不爽,舌红苔黄脉沉滑。西医诊断:睡眠障碍。中医诊断:不寐。证属湿热扰神,治宜清利湿热安神,祛风止痒。方用三仁汤加减:杏仁10 g,白蔻仁10g,薏苡仁20 g,厚朴15 g,半夏10 g,通草6 g,竹叶3 g,陈皮10 g,栀子10 g,生地黄20 g,牡丹皮15 g,苦参10 g,蝉蜕10 g,地肤子10 g,知母15 g,甘草6 g,防风3 g。6剂,水煎服。二诊:2009年9月18日,睡眠好转,艾司唑仑减量,每晚1片。疹未起,腰困减轻,大便不爽好转,舌红苔黄脉沉滑,上方去蝉蜕、地肤子。6剂,水煎服。三诊:2009年9月24日,不寐消失,睡眠可,艾司唑仑减量,每晚0.5片。腰困消失,大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沉。上方3剂,水煎服,药后痊愈。
按:中医认为不寐多由心火旺盛、心脾两虚、痰热内扰、饮食情志所伤等引起,然湿热内扰临床上罕见。本案湿热内扰神明,阴不入阳,故见不寐;湿热侵袭人体,浸淫血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肌肤腠理之间,故见皮肤起疹,色红斑片状,发热;湿热下注则见腰困,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脉沉滑皆为一派湿热之象。治以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杏仁宣通上焦,白蔻仁宣畅中焦,薏苡仁疏导下焦,三药宣上、畅中、渗下,三焦并调;半夏、厚朴、陈皮除湿消痞、行气除满;通草、竹叶、栀子、生地黄、知母、牡丹皮利湿清热;苦参清热燥湿;蝉衣、地肤子、防风祛风止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调畅气机之效。
此外,用三仁汤合四君子汤加味化湿清热、健脾醒胃,治疗贲门癌术后湿热内阻,脾虚胃呆之胃瘫,有较好疗效[4]。脑膜瘤术后持续低热,舌肿边有齿痕,舌根黄腻,脉缓尺弱,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证,用三仁汤加减使三焦气机宣通、湿邪黏滞得化而愈[5]。
以上暑湿、口疮、不寐证、自汗证病症虽不同,皆为湿热内蕴导致,故根据病机确立清热利湿为主要治疗原则。可见不同的疾病,只要在疾病的过程中出现相同的病机就可以用相同的方药进行治疗,再根据其兼夹症状进行加减。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治疗湿温初起,湿重与热。吴鞠通创此方专治湿温病,告诫后世医者要注意鉴别湿温与阴虚,指出湿温不可汗、下、润。后世多遵循此原则,实则此方临床应用甚广。临证善于把握三焦辨证要领,灵活运用三仁汤治疗各科杂病,临床中尊古不泥古,治病寻病机,异病可同治。三仁汤杏仁上开肺气,气机调畅,水气下走膀胱;白蔻仁燥湿和中,脾气得以散津,水湿得化;薏苡仁淡以利湿,使湿邪从下排出;厚朴、陈皮、通草、滑石、竹叶行气化湿泄热,湿热不扬,热势不高,湿除热清,三焦气机宣畅,湿热化解,气机调畅。因此调畅三焦气机,在湿热病治疗中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中医治病应宗其法、施其方、应其变,知常达变,法即病机,方为主方,变就是根据疾病的伴随症状再加减方药,异病同治就在于病机相同则治疗相同。
[1] 陈士铎.石室秘录[M].5版.北京:科技出版社,1984:32.
[2] 董竞成,吴金峰,张红英,等.从补肾益气法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浅释中医异病同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5):695-700.
[3] 王庆其.中医经典必读释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442.
[4] 张永康.原明忠先生临床经验应用举隅[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6):899-900.
[5] 张永康.术后发热6则[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109.
R289.5
A
1004-745X(2015)03-0559-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5.03.073
2015-01-06)
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2012]148)
△通信作者(电子邮箱:zyk835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