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行为问题与气质特点的关系探讨

2015-01-24王朝晖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心身持久性节律

梁 静,王朝晖,马 婧

(西安市第四医院儿保科,陕西 西安 710004)

【专题研究】

幼儿行为问题与气质特点的关系探讨

梁 静,王朝晖,马 婧

(西安市第四医院儿保科,陕西 西安 710004)

目的 分析幼儿行为特点并探讨早期气质因素对行为问题发生的预测能力,为医务工作者及家长提供可能的干预措施,预防并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方法 选取1周岁幼儿共220人进入研究队列,采用气质问卷进行评估,2年后采用CBCL量表进行行为评估。结果 幼儿行为问题发生率25.48%,其中心身问题18.75%、抑郁8.65%、社交退缩6.73%,各种行为问题的发生率存在性别差异(χ2=7.316,P=0.007)。气质维度在1岁时已经出现性别差异,男童活动水平高于女童(t=1.960,P=0.05),而反应阈低于女童(t=-2.181,P=0.03),难养型及发动缓慢型气质幼儿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气质对行为的预测作用较弱,趋避性及节律性可以预测13.6%的社交退缩问题,心境可以预测9.1%的抑郁问题,持久性可以预测3.1%的心身问题。结论 幼儿行为问题发生率较前升高,应根据气质类型及各维度分值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降低行为问题的发生。

行为问题;气质;幼儿;预测

儿童期行为问题可能导致其成人期适应不良、违法犯罪和精神障碍。从现有研究数据来看,我国儿童行为问题呈现升高趋势。因此早期预防工作的开展对儿童自身发展及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且决定个体的行为特征,研究发现难养型气质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且社会情绪能力较弱[1-2]。本研究主要以3岁幼儿为对象,分析其行为特点,并探讨早期气质因素对行为问题的预测能力,旨在为医务工作者及家长提供可能的干预措施,预防并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2013至2014年来西安市第四医院儿童保健中心常规体检的1岁幼儿共220人为研究对象,并随访2年,排除体格及智能发育明显异常者。其中有12人失访,失访率为5.45%。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符合要求者,由经过培训的测评员统一指导语并发放问卷,要求最了解孩子情况的家长于安静环境下填写并当场回收。

1.2.1 幼儿气质评估表

幼儿气质评估表(toddler temperament scale,TTS)是Carey于70年代编制的,由张劲松等人改编并在我国进行了信度测试及标准化。采用l~6级评分制,包括97个条目,9个因子,分别是活动水平、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反应程度、心境、持久性、注意分散度和反应阈值。根据上述9因子得分情况,分为难养型,启动缓慢型,中间偏易型,易养型,中间偏难型。

1.2.2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Achenbach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采用0~2级评分制,包括99个条目,6个行为问题因子,6个行为症状因子分别为社交退缩、抑郁、睡眠问题、心身问题、攻击行为和破坏行为。任何一个行为因子分或行为问题总分超过P98即提示行为异常。采用2003年制定2~3岁CBCL全国常模进行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将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气质对行为的预测作用采用多元回归,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幼儿行为特征描述

208人中有53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问题,其中男童15人,女童38人。总问题检出率25.48%,男童16.30%,女童32.76%。性别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χ2=7.316,P=0.007)。各行为因子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心身问题18.75%、抑郁8.65%、社交退缩6.73%、破坏行为2.88%、攻击行为1.92%、睡眠障碍0.96%。各因子的性别比较显示,除心身问题存在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他因子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见表1。

2.2 气质特点分析

气质类型的分布为:易养型占53.85%,其次为中间偏易养型占23.08%、中间偏难养型占7.69%、难养型及发动缓慢型占5.29%。气质的性别比较发现在活动水平及反应阈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男童活动水平高于女童(P=0.05),而反应阈低于女童(P=0.03),见表2。

2.3 气质与行为的关系

2.3.1 不同气质类型的行为特点

对易养型、难养型及发动缓慢型儿童的各行为因子进行比较,除心身问题、破坏行为因子外,其它因子存在组间差异(均P<0.05)。发动缓慢型儿童在社交退缩、抑郁、睡眠障碍方面因子评分均高于易养型儿童(均P<0.05)。难养型儿童攻击行为因子分高于易养型儿童,睡眠障碍因子分小于发动缓慢型儿童(均P<0.05)。见表3。

2.3.2 气质与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气质与行为的Pearson相关,结果显示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心境与社交退缩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11、0.303、0.228、0.199,均P<0.05),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心境与抑郁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10、0.225、0.151、0.302,均P<0.05),节律性与睡眠障碍呈正相关(R=0.198,P<0.05),节律性、心境、持久性、注意分散与心身问题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48、0.147、0.177、0.157,均P<0.05),活动水平、适应性、反应强、心境、持久性与攻击行为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69、0.262、0.324、0.326、0.159,均P<0.05),活动水平、节律性、适应性、心境、持久性与破坏行为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95、0.188、0.250、0.186、0.175,均P<0.05)。见表4。

注:△代表易养型,*代表难养型,☆代表发动缓慢型。

2.3.3 早期气质对行为的预测

分别将社交退缩、抑郁以及心身问题作为因变量,气质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趋避性、节律性进入方程,可以解释社交退缩13.6%的变异;心境进入方程,可以解释抑郁9.1%的变异;持久性进入方程,可以解释心身问题3.1%的变异。见表5。

注:*为P<0.05,**为P<0.01。

表5 气质对行为的线性回归分析

Table 5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emperament and behavior

3 讨论

3.1 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

研究结果显示幼儿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为25.48%,高于本市区1992年调查结果,提示本地区幼儿行为问题有增高趋势,这与王玉凤等人(2000年)的北京市区儿童行为问题研究结果相一致。儿童的行为问题与社会发展、经济与工业化的程度有关,所以发展伴随的负面因素可能是儿童行为问题增多的原因之一。本研究结果显示,幼儿行为问题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心身问题18.75%、抑郁8.65%、社交退缩6.73%、破坏行为2.88%、攻击行为1.92%、睡眠障碍0.96%,说明幼儿行为问题以心身问题、抑郁、社交退缩多见,心身问题尤为显著。值得指出的是心身问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以往同类研究,并且本研究显示的女童问题检出率(32.76%)明显高于男童(16.30%),这有别于以往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可能与地区、经济、文化差异有关,其具体原因尚待进一步研究。各行为因子性别比较显示,女童较男童更容易出现心身问题。

3.2 儿童气质与行为的关系

气质调查结果显示幼儿气质类型主要以易养型和中间偏易养型为主。气质维度在婴儿8月龄前无性别差异,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出现。本研究显示,1岁儿童在活动水平、反应阈方面已经出现性别差异,并且心境也有性别差异的趋势。男童的活动水平较女童高,女童的敏感性较男童高。所以气质具有相对稳定性,但随着心理发展及教育、环境因素影响下气质维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3]。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行为因子比较结果提示,发动缓慢型、麻烦型儿童更容易出现行为问题,与以往研究一致。结合流行病学特点我们推测本研究人群中发动缓慢型及难养型气质的幼儿特别是女性幼儿是行为问题高发人群,可以选择积极养育方式等措施以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4]。

3.3 气质与行为的相关性

研究结果显示幼儿行为问题主要以心身问题、抑郁以及社交退缩为主,因此只重点讨论气质对这3个因子的作用。节律性、心境、持久性、注意分散得分越高越容易发生心身问题,趋避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心境得分越高越容易发生抑郁,节律性、趋避性、适应性、心境得分越高越容易发生社交退缩。气质对行为的预测作用较弱,气质可以预测13.6%社交退缩,预测9.1%的抑郁,3.1%的心身问题,较Wasserman等人(1990年)预测结果稍高,说明除了气质因素行为问题的发生还受其他因素例如家庭环境的影响[5]。但对进入方程的趋避性、节律性、心境及持久性这四个气质维度仍应引起重视。趋避性及节律性指儿童对新环境的最初反应特点及饥饿、睡眠等生理活动是否规律,这两个因子得分越高越容易出现社交退缩。心境是指友好、愉快、高兴的行为数量所占比例,得分越高说明心境越消极,越容易出现情绪问题。持久性是指从事某一活动的持久性、稳定注意时间的长短,因子评分越高说明持久性越差,越容易出现心身问题。因此在保健工作中我们应该针对气质评估结果,特别是趋避性、节律性、心境及持久性得分较高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降低可能的行为问题发生。

[1]Whiteside-Mansell L, Bradley R H, Casey P H,etal. Triple risk: do difficult temperament and family conflict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behavioral maladjustment in children born low birth weight and preterm?[J].Pediatr Psychol,2009,34(4):396-405.

[2]蔡臻,张劲松.婴幼儿社会性情绪和气质特点的关系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13,31(9):862-865.

[3]肖德卫,鲁永辉,刘树青,等.贵阳市705名学龄前儿童气质特征调查[J].贵阳医学院学报,2014,39(3):389-391.

[4]Gallitto E. Temperament as a moderator of the effects of parenting on children’s behavior[J].Dev Psychopathol,2015,27:(3)757-773.

[5]Chen N, Deater-Deckard K, Bell M A. The role of temperament by famil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in child maladjustment[J].Abnorm Child Psychol,2014,42(8):1251-1262.

[专业责任编辑:王惠梅]

Infant’s behavior problems and temperament characteristics

LIANG Jing, WANG Zhao-hui, MA Jing

(ChildHealthCare,FourthHospitalofXi’anCity,ShaanxiXi’an710004,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ant’s behavior and explore the predictive role of early temperament factors on behavior problems, so as to provide some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behavior problems for medical staff and parents. Methods Totally 220 infants aged 1 year were chosen as study samples. Infant temperament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for assessment and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 scale were used two years later to assess behavior.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infant behavior problems was 25.48%, among which 18.75% was psychosomatic problems, 8.65% was depression and 8.65% was social withdrawal. The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behavior problems between genders was significant (χ2=7.316,P=0.007). The difference in temperament dimension emerged at the age of 1. Boys had higher level of activity (t=1.960,P=0.05) but lower response threshold than girls (t=-2.181,P=0.03). Infants of difficult nurturing type and slow start type had higher total score of behavior problems. Temperament had weak effect on predicting behavior. The rhythmicity and approach-withdrawal could predict 13.6% of social withdrawal problems, mood could predict 9.1% of depression problems, and persistence could predict 3.1% of psychosomatic problems. 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infant behavior problems is higher than befor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behavior problems, different management methods should be adopt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mperament types and dimension scores.

behavior problems; temperament; infant; prediction

2015-06-29

陕西省科技厅资助项目(2011K14-04-01)

梁 静(1982-),女,医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儿童心理行为诊治工作。

王朝晖,主任医师。

10.3969/j.issn.1673-5293.2015.05.001

R749.94

A

1673-5293(2015)05-0911-03

猜你喜欢

心身持久性节律
试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监测现状
我受够了!
空间里的时间:微重力等环境下的生物节律研究
湖北省持久性有机物(POPs)产排特性分析
前言
——绿色心身治疗技术在老年心身疾病中的运用
具有授粉互惠关系的非自治周期植物传粉系统的持久性
浅谈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
钢铁行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成与控制研究
运用节律跳绳,提高跳绳教学质量
算算你俩的高潮重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