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
2019-09-19格根塔娜
格根塔娜
摘要:心身医学是越来越受到关注、并迅速发展的一门医学学科。心身医学是一门以整体的人为对象的交叉边缘学科,研究人类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躯体与心理、社会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与传统的医学模式只注重疾病(身体问题)不注重人(情绪、人文、社会环境)不同,也不同于纯心理模式,只注重心理而不关注躯体问题。
关键词:浅谈;心身;医学;几点;认识
一、学习心身医学的意义
(1)学习心身医学,有助于让你成为名医。凡是临床上病人多的内外妇儿科医生,往往都是了解或掌握心身医学的医生,因为他们关注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在治疗中增加了相关治疗技术,让病人的疗效更好,因而受到了病人的爱戴,成为了相关领域的名医。
(2)学习心身医学,有助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心身疾病患者往往是医疗资源的极大使用者,因为疾病久治不愈,患者往往反复就医,反复检查,这些不必要的就诊和检查,占用了有限的医疗资源,使那些真正需要就诊和检查的患者受到了影响和耽误。
(3)学习心身医学,有利于缓解医患矛盾。老百姓往往只认一个理,就是我花了钱,病就应该能够好转或治愈。如果你不懂心身医学,对一个心身疾病患者,反复检查找器质性病因,盲目使用药物治疗,必然是徒劳的,这样他们花了钱,病治不好,极有可能产生医患矛盾。
(4)学习心身医学,有利于医疗管理。如果你学了心身医学,你就了解了一些病人久治不愈的原因,知道了一些医疗纠纷的根源,你就不会随心所欲地作出一些管理决定,如平均床位使用率低扣奖金,病人的无理纠缠而处理医生,医务人员的过度劳累导致的工作效率下降等。相反,你利用好心身医学知识,就可以大大提高你的管理效率。
因此,现代医疗需要心身医学,发展心身医学又有助于缓解人民群众日益增大的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与医疗资源短缺的矛盾。
二、中国心身医学的发展
心身医学科学体系确立于20世纪30年代,1935年美国精神病学家、心身医学的开拓者之一邓伯吸纳了德国精神医师亨罗斯于1818年提出的“心身医学”的概念,在他的领导下,出版了《美国心身医学杂志》,心身医学学科体系就此建立。
近代,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但是相比临床疾病,仅少数医院有专职医务工作者从事心理疾病诊治工作。亦有个别医学院开设有关课程。当时,曾错误地将西方心理学当作资产阶级的东西,把心理测验、心理治疗当作唯心主义的东西而“打入冷宫”。直至1958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北京医学院精神科合作,对为数众多、久治不愈的神经衰弱患者开展了以心理治疗为主的综合疗法。还将该疗法应用于高血压、溃疡病等心身疾病,都获得了显著疗效。
在“ 十年动乱”期间,心理学和心身医学遭到了严重摧残,全国唯一的心理研究所被解散,心身医学工作被迫停顿达8年之久。直到1976 年以后,心身医学工作才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1979 年在天津举行了中国心理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并正式成立了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从此,心身医学事业在全国范围蓬勃发展。1981年,我国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协作,举办了精神病学教学工作讲习班,介绍了行为科学和心身医学课程,增加了精神病学教学大纲中的心身医学内容。1986 年,中国心身医学委员会成立。1987 年创办了《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其后,举办了多次全国性心身医学学术研讨会,推动我国心身医学向前发展。
心身医学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其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学内涵,心身医学在我国的本土化发展中,中国的学者逐渐发现,中医学就是一门心身整体的功能医学。中国中医科学院的赵志付教授认为心身医学与中国的情志致病、心身并治思想有惊人的一致。1988年赵教授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心身医学学说研讨会暨中国心身医学会成立大会(泰安)。此次会议中医界人士共同发起成立中医心身医学学组,赵教授被选为组长并任中国心身医学会常委。中医心身医学从1988年开始正式成立了研究学组。1994年,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心身医学分会是中华医学会的二级学会,与内科分会、外科分会等并列。该分会在成立以后的近十年里开展了大量的学术活动,召开了十几届全国学术年会,与会人员涉及到临床内、外、妇、儿、皮肤、耳鼻喉、眼等各科医务工作者以及各种医学工作者,推动了我国心身医学的发展。
三、充分认识新的医学模式
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逐渐取代了旧的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认为每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都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但三者在不同疾病中所起的作用大小是不相同的。人類疾病是有机体的、自然的、社会的和文化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是与环境关系不协调的结果。只有对人类疾病的本质有深刻的了解,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充分的认识,重视环境心理因素在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才能自觉主动地在护理实践中做好心身整体护理。
四、充分运用心理学
在新的医学模式中,心理学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分治疗七分护理” 也足以说明这个道理。心理护理不同于一般的临床护理,它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治疗患者的疾病。其特点在于通过护理工作者的态度、言语、行为有意识地影响病人的感受和认识,从而改变病人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进而达到防病治病,加速康复的目的。
五、广泛运用伦理学
伦理学作为一门道德力量,对护理效果产生重大作用。临床护理既是一个“药治”过程又是一个“心治”过程。心理学是通过观察,研究患者的心态进行护理,而伦理学则是通过道德发挥作用,即通过护理人员表现出来的高尚道德影响病人的心态,使病人感到自己处在一个良好的护理环境之中,从而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六、加强心身兼护提高护理质量
旧的医学模式把疾病看成是单纯的躯体性病理表现,对病人的心理活动作用和影响并不重视,追求的只是患者的躯体健康。反映到护理工作上,则是以疾病为中心开展的一系列工作。这种护理模式,忽视了病人的精神健康。新的医学护理模式,把环境、心理、生物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影响加以认真分析,并施以心身兼护。
心身兼护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说它们对立,因为各自存在着既否定对方的健康因素,又包含着消除对方的疾病成分。说它们统一因为它们统一于病人的治疗与康复之中。“心”与“身”这两种护理配合得越默契,运用得越自如,越能提高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