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国方志库的药王庙研究*

2015-01-24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00700韩素杰胡晓峰

中医文献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药王孙思邈县志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00700) 韩素杰 胡晓峰

·高校园地·

基于中国方志库的药王庙研究*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 韩素杰1胡晓峰2

中国方志库总计收录历代地方志2000种,其中487种记载“药王庙”相关信息,分布在全国30个省区。历史上,药王庙与三皇庙、先医庙、医王庙有密切关联。明代嘉靖年间,祭祀药王韦慈藏;清代乾隆年间之后供奉药王多为孙思邈。民间多在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举办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药王文化对现今传统中药材市场的发展仍有促进作用。

地方志 药王庙 药王 庙会

中国方志库是一种专门性的大型古籍数据库,总计收录汉魏至民国间历代地方志类著作1万种,包括全国地理总志(如一统志)、各地方志(如县志)、各类专志(如寺观志)、各种杂志(如风俗志)以及外志(如环球志)。其中收录各地方志共计2000种,包括省通志50种,府州志422种,县厅志1513种,镇关卫所志13种,乡镇志2种。地域横跨全国33个省区,又以江苏、浙江、山东、陕西4省地方志为多,均达到140种。时间从宋代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至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跨度约900年。其中,宋代18种,元代8种,明代304种,清代1252种,民国时期418种。本文基于国家图书馆中国方志库所收录的2000种地方志,对有关药王庙内容进行初步研究。

在地方志中,药王庙多载于建置(志/略)、坛庙、寺观、祠庙、庙祀、古迹等卷,亦散见于舆地志、地理志、艺文志、礼俗志、政治志、经济志、人物志、教育志等部分。主要信息包括药王庙的数量、修建年代、修建人员、供奉人物、建筑布局、地理位置、庙会民俗、碑文等,绝大多数仅记载药王庙的地理方位,如“房山县,药王庙在县西南五十里;丰润县,药王庙在城南关”[1]。

数量与分布

1.数量

在国家图书馆中国方志库中检索关键词“药王庙”,总计有1193处记载,明代23处,清代627处,民国时期543处;涉及地方志487种,明代9种,清代335种,民国时期143种。记载药王庙的地方志约占总数的1/4。

梳理地方志的药王庙信息时,会见到“药王庙,旧称三皇庙”[2],“三皇庙,俗称药王庙”[3],“先医庙,俗名药王庙”[4],“先医庙,今名药王庙”[5],“先医庙,在西关,居人曰药王庙,又曰三皇庙”[6],“医王庙,亦谓之三皇庙”[7]等类似记载。查阅其详细内容,发现药王庙、三皇庙、先医庙及医王庙,大多数皆主祀三皇,两庑列名医,祭祀体制也相似,可见四者关系密切。在国家图书馆中国方志库中,检索“医王庙”有7处记载,“先医庙”有77处记载,“三皇庙”有1316处记载。在上述总计1400处记载中,仅数十处标明又名药王庙,纳入本研究范围;其余95%以上的医王庙、先医庙、三皇庙,因没有明确标注出又名药王庙,不纳入本统计数字。另外,中国的地方志也不止中国方志库收录的2000种,如《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收录历代地方志8264种。由此推断,地方志有关药王庙的记载应多于1193处,而各地药王庙实际数量应远大于此。

2.分布

明代,记载“药王庙”的地方志集中在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分布地域为今北京房山区、丰台区、通州区、密云县,天津武清区,河北藁城市、任丘市、唐山市、雄县、固安县、香河县、大城县,山西太原市,山东宁津县,陕西华县,甘肃临兆县。

清代,自顺治年间至宣统年间地方志中均有“药王庙”的记载,分布在30个省区,其中河北110处,山东80处,陕西51处,山西49处,江苏45处,湖南39处,广东34处,浙江27处,天津22处,甘肃20处,江西18处,广西16处,吉林14处,北京13处,湖北、福建各12处,安徽10处,河南11处、贵州8处,四川、台湾各7处,海南、新疆各5处,黑龙江4处,辽宁、上海各2处,内蒙古、重庆、云南、宁夏各1处,仅西藏、青海、香港、澳门未见记载。

民国时期,全国22个省区的地方志中有“药王庙”记载,其中辽宁212处,河北76处,山西45处,山东38处,北京33处,陕西25处,江苏18处,吉林17处,天津13处,河南11处,安徽9处,广西8处,四川、福建各7处,宁夏5处,上海、贵州、甘肃各4处,湖北3处,黑龙江2处,广东、湖南各1处。

从本研究所及地方志文献来看,历代药王庙的地域分布,总体上以山东、河北、北京、天津、辽宁,陕西、山西分布较密集;又以河北省境内分布最密,涉及现今50余个县市。

在地方志中,一地多处药王庙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例如民国《霸县新志》记载药王庙12处,“药王庙,一在东门外,一在北关外,一在策城镇,一在营上村,一在康仙庄,一在老堤村,一在辛店集,一在堂二里,一在狄家庄,一在太堡庄,一在辛庄,一在临津。”[8]又如,民国《蓟县志》记载药王庙11处,光绪《吴桥县志》、民国《续修醴泉县志稿》各记载药王庙10处。上述地方药王庙比较密集,可能与当地民俗信仰有关。

历史沿革

2000种地方志中,宋元时期虽有26种地方志,但均未见“药王庙”记载。本次所见最早记载药王庙的文献是明《藁城县志》:“药王庙,旧在西关尽处,今在太宁门,瓮城内邑人张九韶重建。”[9]下面针对本次所见地方志中有关药王庙的记载,对其历史沿革展开论述。

元代,元贞元年,政府始令天下各郡县通祀三皇,伏羲以勾芒配,神农以祝融配,黄帝以风后、力牧配,黄帝臣俞跗以下十人姓名见于医书者从祠两庑,由医师在春秋二季主持祭祀活动[10]。但地方志中未列出十大名医具体姓名。这是本次见到关于药王庙起源的最早记载,清《赵城县志》认为“此后世祀药王之始”[11]。

明代,洪武初期承袭元制,定三月三日与九月九日通祀三皇。洪武元年,令以太牢祀;洪武二年,命以勾芒、祝融、风后、力牧左右配,俞跗、桐君、僦贷季、少师、雷公、鬼臾区、伯高、岐伯、少俞、高阳十大名医从祀两庑。洪武四年,朱元璋认为三皇继天立极,开万世教化之原,汩于药师,于义弗称,下令天下郡县不得亵祀三皇。嘉靖年间,京师太医院北建三皇庙,取名景惠殿,中奉三皇,四配从祀,东庑列僦贷季、岐伯、伯高、鬼臾区、俞跗、少俞、少师、桐君、雷公、马师皇、伊尹、扁鹊、淳于意、张机14人,西庑列华佗、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巢元方、孙思邈、韦慈藏、王冰、钱乙、朱肱、李杲、刘完素、张元素、朱彦修14人,每年春二月、冬十一月上旬甲日,礼部堂上官员行礼,太医堂上官员分献,牲用少牢[12]。虽然明代政府下令民间不得亵祀三皇,但民间崇祀习惯已养成,难以骤止,便把三皇庙改称药王庙。

清代,群祀先医,沿用明制,致祭太医院景惠殿,由礼部堂尚书祭三皇,太医院官分献两庑,礼用三跪九拜,三献[13]。清代景惠殿中两庑名医顺序与明代不尽相同。这一时期,药王庙数量大幅增长,与医药行业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一方面,医学多设于药王庙,如雍正《陕西通志》记载“医学在县治西北药王庙”[14];另一方面,医官、医士、药商多修建药王庙,如陕西蒲城县,“药王庙在北隅里杨家巷内,乾隆间众医士鸠资鼎建”[15],浙江松阳县,“药王庙在城西东琳宫右,嘉庆十六年药商公建”[16]。

清末至民国时期,药王庙会渐渐萧条,如民国《涿县志》记载“药王庙,在南郭,今此庙虽存,而其制已废”[17]。庙会多由药行主持,如辽宁海城县,药王庙为药行会所,“会务亦归药商经理,每年四月二十八日办会一次”[18]。这一时期,国民学校、商会等多附设于药王庙。如北京房山区,药王庙内设农会[19];天津蓟县,药王庙内设简易师范[20];河北隆化县,“县街药王庙,清康熙二十四年建,房十一间,现商务会寄居”[21];辽宁北镇县,医学研究会在县城西北药王庙内办公[22];上海,药王庙用作施医局[23]、药业公所及药业饮片分公所[24];山东临清市,药王庙为大队部驻地[25];广西昭平县,药王庙用作电报局[26];陕西咸阳市,北街药王庙设老幼残废教养院[27]。

从中国方志库文献记载来看,药王庙源于元代设立的三皇庙。明洪武四年,由于政府禁止各郡县祭祀三皇,民间便改称三皇庙为药王庙。明清时期,药王庙群祀先医,两庑名医从10位增至28位,因此又被称为先医庙。至民国时期,药王庙渐渐用作学校、药业公所等。由元代政府组织医药官员祭祀三皇,发展到清代民间广泛建庙祭拜药王,药王庙多与当地医药行业相关联,这应与民众祈求健康的美好愿望密切相关。

3.供奉药王

中国方志库地方志虽有药王庙记载1193处,但明确指出药王庙供奉人物的记载仅93处:30处祭祀孙思邈;24处祭祀韦慈藏;18处主祀三皇,两庑列历代名医;8处祭祀神农;4处祭祀扁鹊;3处祭祀岐伯;2处祭祀华佗;2处祭祀牛马王;1处祭祀土地城隍;1处祭祀陈伯。可见,药王庙中供奉药王以孙思邈居多,韦慈藏次之,民国《虞乡县新志》亦载,“乡里所祀药王,惟唐韦讯、孙思邈为多。”[28]某些地方药王庙中二者同被奉为药王,如民国《南平县志》载:“药王庙,天河边紫云岭半,祀孙、韦二真人。”[29]

康熙《通州志》首次记载供奉药王:“药王庙,在城东,明崇祯九年,诸生陈所志请于州守张兆曾建。州人刘廷谏记略云,郡东郭有庙,奉二神,曰药王,曰药圣,传是唐人韦公慈藏、孙公思邈。嘉靖中,大疫,吾州赖二神全活甚众。今将百年,有祷辄应,有实迹可据云。本朝康熙十一年州人重修。”[30]可知最晚在明嘉靖年间,药王庙中已开始供奉韦慈藏、孙思邈二人。那么二人最早何时被作为药王供奉在药王庙中?根据地方志分析如下。

药王孙思邈说 如民国《海城县志》载“药王为唐孙真人思邈”[31];陕西安康县,“药王庙,在药王山上,祀唐孙思邈”[32]。孙思邈(公元581-682年),隋唐时期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七岁日诵千言,及长盛谈百家庄老之说,稽究医方,隋文帝征为国子博士,不就;唐高宗召拜谏议大夫”[33],著作颇丰,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为代表,宋徽宗追封为妙应真人。民国《静海县志》则详细分析称孙思邈为药王的原因:“按医药制自炎帝不宜称王;岐伯作《内经》,臣也;缓与和,陪臣也;扁鹊、仓公,末吏也;神医济世活人,均宜祀,不专指一人。称曰王,如海为百谷之王,王非爵也。又按:世传药王为孙思邈,然《旧唐书》但云高宗朝处士孙思邈者,精识高道,深达摄生。叶梦得《避暑录话》云,凡修道养生者,必以阴功协济,而后可以得仙。孙思邈为《千金前方》时,已百余岁;后三十年,作《千金翼论》。今举世言医者,皆以二书为司命。思邈之为神仙,固无可疑,世或因其仙而祀之,为王欤。”[34]

雍正《陕西通志》载“药王山,以祠祀孙真人而名”、“孙真人祠,祀唐谏议大夫孙思邈,一名药王洞”、“药王洞,亦祀孙真人”,[35]雍正《宜君县志》载“孙真人祠,三,俗称药王洞”[36],此4处已明确将“药王”冠以“孙思邈”,是本次查阅地方志中最早称孙思邈为药王的记载。此外,在乾隆《沁州志》、乾隆《沅州府志》、乾隆《醴泉县志》、乾隆《绥德州直隶州志》等地方志中均明确指出药王庙供奉药王为孙思邈。由上可知,在清雍正年间,孙思邈已被称为药王;至乾隆年间,陕西、湖南等地已开始广泛供奉药王孙思邈。

药王韦慈藏说 如道光《重修平度州志》载“凡称药王庙者,唐韦慈藏专庙也。”[37]光绪《陵县志》载:“大清会典每岁春二月、冬十一月上甲日致祭先医庙药王韦慈藏。”[38]韦慈藏,名讯,道号慈藏,唐代京兆(今陕西西安人),精于医术,武后年间(公元684-690年)为侍御医,中宗景龙年间(公元707-709年)任光禄卿,玄宗亦重其术,擢官不受,晚年归里,常带黑犬随行,施药济人。据乾隆《重修台湾府志》载,明洪武四年,政府下令各郡县停止祭祀三皇,改祀药王韦慈藏。雍正《山东通志》载明嘉靖年间,药王庙两庑增列“真人孙思邈、药王韦慈藏”[39]等历代名医,此后的15种地方志中也有类似记载。由此推断,最晚在明嘉靖年间,韦慈藏已被奉为药王祭祀。

历代药王庙供奉药王以孙思邈、韦慈藏居多。在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孙思邈被奉为药王,而早在嘉靖年间(公元1521-1567年)韦慈藏已被尊为药王,约比孙思邈早两个世纪。本次记载“药王庙”的487种地方志中,435种成书于清乾隆年间至民国时期,占总数的89%,所以出现药王庙中供奉孙思邈多于韦慈藏的现象。由此推测,自清代乾隆年间开始,较之韦慈藏,民间药王庙更多供奉孙思邈。这可能与孙思邈的医学贡献及其在民众间广泛流传有关,如地方志中记载孙思邈约300处,韦慈藏仅40余处。至今各地药王庙以供奉孙思邈居多,尤以陕西较为普遍。

庙会与民俗

查阅地方志,明确标明药王庙庙会日期80余处,约90%集中在四月份,50余处庙会为四月二十八日。庙会多为一天,少数持续多天,甚至一个月。如河北固安县:尚各庄,四月初七日至初九日会于药王庙;宫村镇,四月十八日至二十日会于药王庙;彭村镇,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会于药王庙;柳斌屯,四月二十八日至三十日会于药王庙[40]。四月份药王庙会,还可见于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七日。如:今河北任丘县鄚州界药王庙,又名扁鹊庙,四月十五日庙会,“男女进香者,以亿万计”[41]。

药王庙会除在四月份外,还可零散见于其他月份。如二月二日,山西襄陵县,“城南药王庙会,远乡士女毕集”[42];二月十五日,山西沁源县,贾庄村药王庙逢会[43];三月,河北安国市,“南关药王庙会,商贾云集,药材交易,无远弗至”[44];三月八日,山西临猗县,举办药王庙会[45];三月二十二日,山西翼城县,“由杨家河、卫家河、隆化三村结社赛会,会场摆售农器、京货、首饰等物,购者甚众”[46];五月初五至初七日,河北固安县,礼让店会于药王庙[47];八月二日,陕西华县,会西关药王庙[48];九月九日,陕西清涧县,“群赴药王庙上香,鲜有登高者”[49];十月,河北广昌县,“药王庙演戏三日开市集”[50]。

为什么药王庙会多在四月二十八日?民间认为此日为药王生辰。然而,四月二十八日究竟为何人诞辰,历来说法不一:如民国《海城县志》认为是孙思邈,“药王为唐孙真人思邈,每年四月二十八日办会一次”[51];湖南浏阳县医家则认为四月二十八日为药王韦慈藏诞期,是日致祭药王庙[52];民国《霸县新志》认为是扁鹊,“四月廿八日,古鄚州有药王庙,传系扁鹊诞辰,居民竞结社聚镪驾舟以往,三日始返。”[53]

药王庙会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因时、因地而异。如新疆哈密市,“每岁正月初一日,办事大臣率领文武官员赴药王庙行二跪六叩礼”[54]。光绪《吉林通志》载:“四月二十八日,北山药王庙会,妇女为所亲病许愿,由山麓一步一叩,直造其颠。”[55]辽宁辽阳县,“四月二十八日,药王庙会,是日医士醵饮于杏林书院”[56]。辽宁抚顺县,“四月二十八日,药王庙会,药行焚香行礼,休假一日”[57]。

综上,药王庙会多在四月二十八日举行。庙会期间,数十里以外民众皆前往祈祷进香,其主要内容有官员祭拜、病家许愿还愿、施医舍药、药材交易、集市贸易、结社赛会、医药行业休假、设戏台唱戏、兼设茶棚、食馆等,集祭拜药王、市场贸易、娱乐观赏等于一体。

结论

中国方志库收录的2000种地方志中,约1/4载有“药王庙”相关信息,记载1193处,药王庙实际数量应远大于此。清代,在全国除西藏、青海、香港、澳门之外的30个省区皆建有药王庙,部分市县多达十余处。以上数据说明古代祭祀药王的习俗相当普遍。

历史上,药王庙的发展与元初政府令郡县通祀三皇,明洪武帝下令民间不得亵祀三皇,民间多将三皇庙改称为药王庙有关。明嘉靖年间供奉药王为韦慈藏,清乾隆年间之后,民间多奉孙思邈为药王,尤以陕西较为普遍。药王庙会多在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主要有病家许愿还愿、施医舍药、药材交易等医药内容,同时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药王庙会作为古代文化民俗,对传统药材市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如安国中药材市场举行药交会时,仍祭拜药王,并且建造药王庙文化广场,发展药王文化,提升知名度,促进药材贸易。

[1]明·沈应文.(万历)顺天府志·卷二[O].明万历刻本.

[2]清·游智开.(光绪)乐亭县志·卷六[O].清光绪三年丁丑(1877年)刻本.

[3]陶宗奇.(民国)昌黎县志[M].铅印本.1933:卷三.

[4]李馥.(民国)祁阳县志[M].刻本.1931:卷五.

[5]清·周家齐.(光绪)高唐州志·卷四[O].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年)刻本.

[6]清·王赠芳.(道光)济南府志·卷十八[O].清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年)刻本.

[7]清·李铭皖.(同治)苏州府志·卷三十六[O].清光绪九年癸未(1883年)刊本.

[8]张仁蠡.(民国)霸县新志[M].铅印本.天津:文竹斋,1934:卷六.

[9]明·李正儒.(嘉靖)藁城县志·卷三[O].明嘉靖刊民国铅字重印本.

[10]明·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1902.

[11]清·杨延亮.(道光)赵城县志·卷二十七[O].清道光七年丁亥(1827年)刻本.

[12]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1294-1295.

[13]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2544.

[14]清·沈青峰.(雍正)陕西通志·卷十五[O].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5]清·翁美祜.(光绪)续修蒲城县志·卷十三[O].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刊本.

[16]清·支恒春.(光绪)松阳县志·卷四[O].清光绪元年乙亥(1875年)刊本.

[17]宋大章.(民国)涿县志[M].铅印本.1936:第二编.

[18]陈荫翘.(民国)海城县志[M].铅印本.1937:卷四.

[19]廖飞鹏.(民国)房山县志[M].铅印本.1928:卷六.

[20]徐葆莹.(民国)蓟县志[M].铅印本.1934:卷四.

[21]罗则逖.(民国)隆化县志[M].铅印本.1929:卷二.

[22]王文璞.(民国)北镇县志[M].石印本.1933:卷一.

[23]吴馨.(民国)上海县续志[M].铅印本.1918:卷二.

[24]吴馨.(民国)上海县续志[M].铅印本.1918:卷三.

[25]张自清.(民国)临清县志[M].铅印本.1934:卷十二.

[26]李树柟.(民国)昭平县志[M].铅印本.1934:卷二.

[27]刘安国.(民国)续修咸阳县志[M].铅印本.1932:卷二.

[28]周振声.(民国)虞乡县新志[M].石印本.1920:卷八.

[29]赵栻.(民国)南平县志[M].铅印本.1921:卷十一.

[30]清·吴存礼.(康熙)通州志·卷二[O].清康熙三十六年丁丑(1697年)刻本.

[31]陈荫翘.(民国)海城县志[M].铅印本.1937:卷四.

[32]清·郑谦.(嘉庆)安康县志·卷十[O].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年)刻本.

[33]清·李文耀.(乾隆)束鹿县志·卷十二[O].清乾隆二十七年壬午(1762年)刻本.

[34]白凤文.(民国)静海县志[M].铅印本.1934.

[35]清·沈青峰.(雍正)陕西通志·卷二十九[O].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6]清·查遴.(雍正)宜君县志[O].清抄本.

[37]清·保忠.(道光)重修平度州志·卷二[O].清光绪二十九年己酉(1849年)刻本.

[38]清·沈淮.(光绪)陵县志·卷五[M].1936年铅印本.

[39]清·岳濬.(雍正)山东通志·卷二十一[O].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0]清·陈崇砥.(咸丰)固安县志·卷二[O].清咸丰九年己未(1859年)刊本.

[41]清·赵炳文.(光绪)大城县志·卷十二[O].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刻本.

[42]清·陶奕曾.(乾隆)合水县志·卷上[O].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巳(1761年)抄本.

[43]李世祐.(民国)襄陵县志[M].刊本.1923:卷四.

[44]清·李培祜.(光绪)保定府志·卷二十六[O].清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年)刻本.

[45]清·吴启元.(雍正)猗氏县志·卷七[O].清雍正七年己酉(1729年)刻本.

[46]马继桢.(民国)翼城县志[M].铅印本.1929:卷十七.

[47]清·陈崇砥.(咸丰)固安县志·卷二[O].清咸丰九年己未(1859年)刊本.

[48]明·李可久.(隆庆)华州志·卷四[O].清光绪八年壬午(1882年)刻本.

[49]清·钟章元.(道光)清涧县志·卷一[O].清道光八年戊子(1828年)抄本.

[50]清·刘荣.(光绪)广昌县志·卷十一[O].清光绪元年乙亥(1875年)刻本.

[51]陈荫翘.(民国)海城县志[M].铅印本.1937:卷四.

[52]清·王汝惺.(同治)浏阳县志·卷十二[O].清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年)刻本.

[53]张仁蠡.(民国)霸县新志[M].铅印本.天津:文竹斋,1934:卷六.

[54]清·钟方.(道光)哈密志·卷四十五[M].1937年铅印本.

[55]清·长顺.(光绪)吉林通志·卷二十七[O].清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刻本.

[56]斐焕星.(民国)辽阳县志[M].铅印本.1928:卷十一.

[57]张克湘.(民国)抚顺县志[M].民国抄本.卷三.

Study on the Tem p le of Medical King by Local Chronicles

HAN Su-jie,HU Xiao-feng
(China Academy ofChinese Medical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There are 2000 kinds of local chronicles during different dynasties in China Data Base of Local Chronicles.Among them,messages about Yao W ang temple werementioned in 487 local chronicles,covering over 30 provinces or areas all around country.In history,these existed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Yao Wang Temple and San Huang Temple,Xian Yi Temple,YiW ang Temple.In the M ing Jiajing dynasty,people regarded Yao Wang asWEICi- zang.After the period of Qing Qianlong dynasty,Yao Wang turned to be SUN Si-m iao.Temple fairsare often held fervently around April 28th of Chinese lunar calendar by local people,still promoting current developmentofmarketson Chinesemedicinalherbs.

localchronicles;Yao W ang Temple;Yao W ang;temple fair.

R2-09

A

1006-4737(2015)02-0059-05

2014-10-09)

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传统药材市场历史及现状研究”(编号:ZZ0708113)

1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2012 级研究生

2 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药王孙思邈县志
孙思邈巧用大蒜治痢疾
县志里的乡贤
从病弱少年到长寿“药王”的逆袭路
药王孙思邈
缠访者入县志
县志
药王孙思邈
鲶鱼哈
孙思邈究竟活了多少岁?
谈编纂《县志·军事篇·民兵》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