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与发展展望
2015-01-23张珉钟双喜
张珉 钟双喜
【摘要】全球贸易出现了新一轮激烈竞争,自由贸易谈判的门槛进一步提高。三大自由贸易谈判的推动使得现行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体系面临解体,全球出现的一些区域性贸易协定,使WTO规则和发展中国家日益边缘化。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一个涉及到全方面改革的一块试验田,它的关键任务是改革开放、制度创新。其政治战略意义毋庸置疑,对我国实现国际化战略和长期目标也十分重要。
【关键词】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全球经济新秩序 经济特区 制度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一个日新月异、快节奏的时代,国情世情都发生了变化,国际贸易出现全新的竞争,现行的全球贸易投资规则体系濒临坍塌,WTO规则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岌岌可危;我国30多年的改革进入瓶颈期,经济发展缺乏动力。另外,当前国际国内需求减少,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对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使我国不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为什么称之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而不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主要是考虑到全国的发展,因为在上海建设自贸区是以大局为重,以上海的发展来带动全国的发展,整体观念受到高度重视,这是为了顾全大局而做出的决定。党中央、国务院之所以选择上海作为建设自贸区的切入点,主要有两个基本定位:一是优先实行、优先试验;二是努力寻求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新优势。
自贸区的内涵和外延
自贸区的概念。“自贸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广义的自贸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通过签署自贸协定(FT-Agreement),在WTO最惠國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分阶段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从而形成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大区” (FT-Area)。”另一种是狭义的自贸区,1973年国际海关理事会签订的《京都公约》将其定义如下:“指一国的部分领土,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各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中日韩自贸区是广义自贸区的典型代表,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则属于第二种。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第一个国家级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英文名称为:China (Shanghai)Pilot Free Trade Zone,由中央政府于2013年9月29日在上海市设立,该试验区是由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构成,包括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属于海关特殊监管区,是指在自己的国土上设立的一个有限的区域,在此区域内实施特殊的关税政策。与外高桥保税区所不同的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服务贸易受到了高度重视,而且法律、会计、知识产权服务国际化的程度大大加深,投资自由化有了很大改变,外资可在园区设厂,这些都会带来丰富的资源。该试验区是我国启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标志性试点。
自贸区的经营模式。世界上的自由贸易区的经营模式可以分为自由港、狭义的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科学工业园区。上海自贸区的经营模式可以从“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来说。该管理模式是由国务院于2013年9月18日提出的,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我国政府公开提出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并且将这种经营模式进行创新和先行先试,这是亮点和难点并存的一种创新。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模式与中美双边投资协定中“负面清单”谈判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在一定程度可视为对国际新规则的先行先试。
“负面清单”模式原本是国际贸易或投资协定中做出义务承诺的一种方式,但是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却是中国独立自主扩大对外开放的一种形式,不产生国际协定下的义务,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功能,进一步降低内外资企业投资。还有一个就是“先入区、后报关”的海关监管模式。进入自贸区的货物将启动“先入区、后报关”的新型通关模式,也就是货物在到达港口时,可以在没有办理海关手续的情况下,进入自由贸易试验区。
自贸区与传统经济特区的差异。首先,虽然上海自贸区的聚焦点是金融改革的试点,但是国际性、双边性无疑也是它的特点之一。而设立在广东的粤港澳自由贸易园区属于区域性自贸区,倾向于对外贸易,重点是发展和促进广东省与香港、澳门两地的经济联系,关键是通过整合珠三角地区的各种资源,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其次,上海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大陆境内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它所能够带来的改革红利和发展机遇是领先于其他经济特区的。
最后,上海自贸区的定位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经济特区,主要是为对接国际新规则,先行先试,开放促改革。
自贸区与保税区的区别。保税区(Bonded Area; the low-tax; tariff-free zone; tax-protected zone)亦称保税仓库区。这是一国海关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受海关监督和管理的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商品的区域。保税区能便利转口贸易,增加有关费用的收入。对于运入保税区并且在海关监管范围内的货物,储存、改装、分类、混合、展览,以及加工制造是合法的也是被允许的。存入保税区的外国商品,在交纳存储费和少量费用的情况下,可以自由出口,而且不用缴纳进口关税,但如果要进入关境则需交纳关税。
上海自由贸易区与保税区有很多不同点,但是最大的区别在于上海自贸区采取独特的监管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独特的监管政策指的是“境内关外”的特殊海关监管制度,简而言之,上海自由贸易区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我国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优化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的国内外环境,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我国设立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2001年中国顺利加入WTO,新的平台使得中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不断得到重视。当下,美国极力倡导并推进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IPP),是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利益为核心的,发展中国家加入TPP的要求很高,所要付出的努力是非常巨大的。然而,为了替代准入门槛较高的TPP和TIPP,以印尼为首的东盟国家提出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协议。但无论是前面三种区域性贸易区,或是拟议中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都对我国市场有更严格的要求。在一些领域和地方,改革上升到宏观层面困难重重,纵深发展受到限制;甚至在有的地方和领域,单兵突进,缺乏系统整体布局,改革协同性、整体性没有受到重视。
为了推进改革开放更深入的发展,积极探索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方式,加强体制机制的创新,促进自身发展,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国家审时度势地确定建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目前我国经济正面临转型升级的难题,在国内需求不足,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发展受阻的关键时期,企业发展空间不足,“走出去”的程度不够,上海自贸区用开放倒逼改革,寻求新一轮的改革和制度红利,为我国企业积累宝贵的政策管理经验,让新的发展红利造福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企业,使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力争使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上海自贸区对改革的深化、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有示范和带动作用,对“中国梦”的实现有深远的意义,是目前中国面临的世情党情国情的必然选择。事实上,就大趋势而言,中国以要素红利为主导特征的第一轮“全球化红利”将趋于结束,迫切需要开启第二轮“全球化红利”;三十多年改革开放释放的改革红利消耗殆尽,经济发展进入瓶颈期,中国经济需要新的血液和营养的注入;当前的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要突破束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必须通过构建新的全球价值链和庞大的内需市场等推动中国经济升级,而上海自贸区战略就肩负着这样的使命,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尤其重要。
建立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国家意义
建立上海自贸区的意义非同一般,这是一项国家战略, 是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它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重在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提升国家竞争力。建立上海自贸区有利于中国顺应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主动对接国际规则;有利于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 “升级版”;有利于中国深化改革,推进改革向更深层发展;有利于先行先试国际贸易规则,创新发展路径和模式。
上海自贸区在吸引外资、航运、贸易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能够提升自贸区内与周边城市居民的医疗、就业、购物消费等福利水平,同时由于金融制度的变革而产生的制度效应一定会快速传递到“区外境内”的我国其他地区。从长远的眼光来看,自贸区的溢出效应能辐射全国各地,决不仅仅局限在上海周边地区或者上海本身。因此,可以说上海自贸区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首先,有利于中国顺应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主动对接国际新规则,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利于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接轨(下转256页)( 上接233页)并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中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下突围的重要一步棋,有利于捍卫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把握中国在经济上的主动权,有利于中国增强国际竞争力。既是中国应对国际挑战、积极融入世界潮流的方式,也是中国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的途径,更是中国与世界接洽的选择,这为中国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
其次,有利于培育中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支点。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经济进入停滞不前的瓶颈时期,必须以新一轮的改革来找到经濟增长的突破口,从而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用改革的逼迫力使经济运行形成在一定的矛盾和压力之中,从而驱使自贸区之外的其他地区发生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提升整个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竞争力。
再次,有利于中国积极主动的深化改革,推进改革向更深层发展。上海自贸区是中国改革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用新一轮开放倒逼改革。为了在更大范围内、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上,扩大改革开放,必须要找到一个依托,无疑上海自贸区就是这个依托。为涉足改革的深水区,上海自贸区以制度改革为核心,尤其是审批制度,因为现有体制机制中改革难度最大最复杂的就是审批制度。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是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中很重要的一点,其中“便利化”关键是监管理念的发展创新,就是政府要转变职能、正确定位。同时,知识产权和产品标准的更高门槛是我国制造企业将来要面临的的关键挑战,国家的政策保护将会大大减弱是金融服务业要解决的难题,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我们紧紧围绕改革开放,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努力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也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最后,上海自贸区的主要任务是先行先试国际贸易规则,探索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中国未来改革的重点不在地方,而是全国,上海自贸区建立的最终目标和根本目的是以创新带动全国的发展。也就是我们要有全局观念、整体观念,任何一种创新,包括新制度、新体制和新技术等都必须以服务全国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上海自贸区从一开始就是为大局考虑而建立的,它绝不仅仅是服务上海的。因此,以局部地区的试验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样板和模型,为自贸区在全国的推行铺平道路。
上海自贸区未来的发展取向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一种创新,是撬动新一轮发展的支撑点,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动力。自贸区建立的核心思想就是弱化政府干预的职能,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进而在优胜劣汰中完成经济结构的改革。而这些都将为上海自贸区勾画出一幅美丽的蓝图,未来的上海自贸区将成为集国际研发、国际制造、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国际结算和国际维修中心等“六大中心”于一身的开放型的国际大都市,将会在贸易领域和投资领域更加开放,发展方式更符合科学发展观,法制建设不断完善,法制化程度不断提高,竞争环境更加公平公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开放和改革引入更多竞争,要牢牢抓住自贸区这个平台提供的机遇,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让上海积极主动融入国际潮流,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上海“六大中心”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
二是大力推进贸易和投资领域的改革开放。积极培育贸易新型态和功能,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深化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鼓励企业统筹开展国际国内贸易,实现内外贸易一体化发展。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吸引更多的企业来上海投资,拓展利用资金尤其是外资的途径。鼓励投资主体和投资形式多元化,降低投资门槛,减少对投资的限制,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发展境外投资,鼓励支持试验区内投资主体和投资形式的多元化。
三是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升级,以上海自贸区为契机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四是大力推进法制化进程,更加关注并支持自贸区的法制建设,优化法制环境,规范的法制建设将使得自贸区更有保障。各部门及时解决试点过程中的制度保障问题尤其是法制保障问题,尽全力支持并配合试验区深化改革的试点工作,上海市通过地方立法,建立与试点要求相适应的试验区管理制度就是一个榜样。
五是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完善投资者权益有效保障机制,为各类投资主体营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
(作者分别为江西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讲师,江西中医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钟双喜为本文的通讯记者)
责编 / 韩露(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