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政治文化形塑
2015-01-23张理想马丙合
张理想 马丙合
【摘要】文章通过实证研究,并对比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调查数据分析得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危机在大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政治文化培育呈现弱化趋势,已经危及教育根本。因此,加强大学生政治文化教育迫在眉睫,这亦是时代的现实需求。在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冲突的环境下,引导青年树立坚定的政治文化信仰任重道远。
【关键词】当代青年 政治文化培育 量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研究思路与方法
近年来,对大学生政治文化培育尤其是政治文化信仰的研究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目前所取得成果,大多偏于理论研究。①2004年社科院在全国抽取五省市高校的调查分析,掀起了学界政治文化培育实证研究高潮。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基础,参照2004年中国社科院搜集的数据和笔者在X学校调查所得数据,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大学生对政治文化培育的态度。在分析大学生对政治文化信仰的态度时,我们从以下两个问题进行对比析: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2004年社科院的数据显示,78.8%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X学校的调查结果是53.3%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对现实有指导意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比重下降达25.5%。
加入共产党的迫切性:对比2004年84.2%的数据,X学校接受调查的大学生94.4%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比例明显增高。但就入党动机的细化调查,85.8%的学生入党动机明显功利化,4.6%对共产党认识不清,仅9.6%的学生遵循党的宗旨,这组数据虽未能与2004年做对应比较,但从中可洞察大学生入党的动机。
大学生学习政治理论成效。本研究在理论成效分析方面,主要对比了三个问题:大学生接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对学校学生政治文化培育的看法;培养学生政治文化的最有效途径。X校56.3%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政治理论,对社会主义道路等重大问题有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感兴趣,与2004年57.4%的数据相近,说明我国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认同感有持续性。
拥护党现阶段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在调查拥护四项基本原则的情况时我们发现,X学校现今79.2%的学生选择遵守四项基本原则,相对于2004年78.4%的比重,基本持平,这说明大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是理性的,拥护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在关键时期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这一观点已由2004年社科院调查得出的61.7%增至92.8%。这也是我国依法治国的现实表现,法治逐渐深入人心,成为约束行为、惩治不法事实、规范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
访谈过程中,多数学生对依法治国的愿望表现得甚为强烈,他们认为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而制定的法律来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
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前景的信心。针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前景的信心,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直接指向共产主义,58.9%的学生表示有信心,2004年的数据是89.7%。第二个问题则是对第一个问题的检验,评价西化对我国的影响,2004年的数据显示反对真正西化对我们有好处的说法占80.2%,而今,X学校的数据中反对西化的比重只有51.7%,比重下降幅度巨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各种文明冲突不断,各类思潮暗流涌动,大学生能否在多变中抵制诱惑,找到正确的方向,是坚定政治文化信仰的试金石。
综上,四组数据系数对比:在马克思主义对现实是否有指导意义上,下降25.5%;入党动机功利化严重;对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认同感下降;要求用法律来惩治不法行为,约束政党,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呼声上升了31.1%;对共产主义是否充满信心方面下降30.8%;反对“真正西化”对我们有好处的说法下降28.5%。除“是否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否应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三个指标的细微变化外,其他指标均有大幅下降,为此,通过两组数据的比较得出结论:大学生政治文化信仰呈弱化趋势。
原因分析
政治文化多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各类文化相互交织,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也随之传入中国,而这种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必然会对大学生的信仰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再加上一些学者的鼓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被“完美化”,而“西方的月亮更圆”的意识在许多大学生当中依然存在。②亨廷顿曾把中国看作是对西方文明的最大威胁,把中国文明的兴起看作世界不稳定的根源。而相对应,国内一些机制还不完善,社会生活中公平、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矛盾还比较突出,贫困差距也在拉大,社会信任感不断下滑,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在这种双重冲击下,一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开始出现动摇。
访谈中,部分学生表示,通过对西方经典的阅读,以及对西方文化、社会制度的部分了解,他们呈现出逐步接受并认可西方文化的倾向,这种潜在的西化必然会对大学生的政治文化信仰造成威胁。
意识形态教育虚无化。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处在17~24岁,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是信仰确立的关键时期。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与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为获得信息、了解社会、相互沟通的重要载体。但网络对大学生的政治文化塑造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作为一种有效渠道,互联网带来的海量资讯能够拓展青年学子的眼界、增强其获取知识和信息、以及交流的能力,对培养他们的政治文化提供了广阔平台;另一方面,各种消极、负面的资讯也会影响到政治文化培育的推进,在大学生中引起一些困惑和迷茫,导致他们在行动上造成失误和不可弥补的损失。数据表明:由美国提供80%以上的服務信息以及95%以上的网上信息。而据我们调查的数据表明,97%的学生使用过网络,并且有45%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1小时,36%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3~5小时,可见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乘机利用互联网对我国的校园生活全面而快捷的渗透,冲击着年轻人正确理想信念的培养,滋长了个人主义的思想,日益淡化了部分大学生的民族感情和奉献精神,对高校学子政治文化培育带来的正面效应产生严重的削弱,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正确政治观与文化观培育的形成。大学生自身理性认识能力有限,再加上,政治文化信仰教育不得力,致使大学生政治文化信仰动摇。X学校调查中的数据显示,94.6%的学生每天上网时间超过两个小时;83.1%的学生相信网上传播的信息。而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各类思想聚集在一起,这就意味着大学生在网上接触到的信息可能是极端的、不理性的,甚至是反动的,这对大学生的政治文化信仰造成极大的挑战。
高校对大学生政治文化培育工作重视不够。从教师的师资队伍、经费支持、待遇等方面可以看出,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处在学校教师队伍的边缘,长期不受重视。另一方面,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都很陈旧,他们只是一味地宣扬理论层面的东西,没能用这些理论去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难免给听者造成一种“大而空”的印象,从而降低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因此,高校要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探索一条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
政治文化培育传播形式单调、传播效果不佳。已有的政治文化信仰教育和宣传多局限于官方媒体报道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往的媒体宣传,空话、套话多,脱离实际比较严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信仰教育的形式十分枯燥,一味地强调理论高度,必然使学生们产生逆反心理,影响他们对政治文化信仰的学习热情和认同感。
对策研究
信仰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受各种因素影响,也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成形,一旦信仰确立,它不会轻易改变,只有发生重要变故,或信仰受到重创时,才会引起变化。大学生政治文化信仰有其时代重要性,因为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信仰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也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面对大学生政治文化信仰的现状,任何一个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教育者,不能放任不管,如何能在大学生信仰形成期,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信仰,有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笔者结合调查数据,并在访谈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完善社会制度,为政治文化培育做好铺垫。制度建设是抓好工作的根本。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但也给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社会公平公正被践踏,大学生就业困难,法律武器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各地的拆迁不被规范,执法者的权力不被约束等等,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亟待有效的控制与解决,究其原因,多半是社会制度不够完善,存在漏洞,以致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判断,影响他们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更影响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重视大学生政治文化培育工作。《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文件中指出高校是大学生政治文化信仰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思想政治课是培育政治文化信仰的主渠道。问卷也显示,大学生接触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这是在校的每一位大学生都要上的课,而且是必修课,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作用,对培育大学生政治文化信仰至关重要。
在197份有效问卷中,仅21.3%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对现实很有指导意义,48.2%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对现实生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需要改进,13.7%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毫无意义,而16.8%的学生态度模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认识,不局限于大学生本身,而更应该从制度设置、高层领导、教师水平、学科教育等方面找方法。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接地气”。充分发挥理论解释现实的功能,将理论付诸实践,使理论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巩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我党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初衷是引导人民大众的,是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的,是要运用到实践当中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开花结果,于是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这一“舶来”的理论本土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这些理论是为指引社会道路、解释社会现象、解决现实问题而存在的。
历史教育我们,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但这种曲折是怎样的曲折,曲折的程度是怎样的,曲折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我们不清楚,于是,当书本中描绘的共产主义与社会实现碰撞时,有人对马克思主义开始怀疑;当社会中出现不公现象时,他们开始对社会不满;③当党的干部贪污腐败时,他们对党的信任开始降低,对社会愤怒,甚至心理失衡。因为这些现象与他们课本中的正能量在抵觸。这也是问卷中“影响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最大原因”,83.8%的学生认为,影响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在于“理论的宣扬跟社会现实相违背”,于是他们选择相信眼前的事实,而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加强舆论引导,传递正能量。舆论是社会教育的重要方式,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强化政治文化信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且这种影响比书本知识更有感染力。正如④雷锋精神影响了至少两代人,一个雷锋能带动身边一小部分人,多个雷锋就能带动一大部分人,通过这种精神的传递,社会中的积极力量在增加,整个社会的氛围也在悄然变化,整个国家也充满希望。
网络进入“微”时代,微博、微信成为大学生互动交流的新平台。政治文化信仰应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基石,因此,在“微”传播语境下,利用新媒体、运用新平台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政治文化信仰的形成。
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与2004年中科院青年文社科中心“青年学生政治文化信仰状况调研”课题数据对比分析,透视大学生政治文化培育尤其是政治文化信仰趋于弱化的现象,这不只是两组数据单纯的比较,而是通过数据,来发现大学生政治文化信仰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试图从制度建设、加强认识、理论联系实际以及舆论引导等方面提出建议,促进大学生政治文化信仰形成。信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更是支撑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力量之源。⑤而这种信仰如果不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那它就是不可取的,政治文化信仰的对象是科学真理,政治文化信仰为青年人提供了伟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信仰,是指导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而大学生承载着祖国和人民的希望,这样的重担更多的是落到青年大学生的肩上,这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因此,我们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政治文化信仰。但由于研究样本的数量有限,以及自身理论水平的限制,仍有一些问题未能深入探讨,比如,不同年级间的对比,学校之间的横向对比研究,以及信仰发展的纵向研究,除上述的原因解释外是否还有其他合理的解释等等,还需要继续关注和研究。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西南政法大学学工部)
【注释】
①李瑞民:“影响大学生政治文化信仰的内外因素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13期。
②陈灿芬:“试论大学生信仰教育从认知到行为的构建”,《前沿》,2012年第1期。
③储德峰:“略论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及其对策”,《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④姚本先等:“大学生信仰的现状与特点”,《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9月。
⑤时统君,金英良:“多样化社会思潮背景下青年大学生政治文化信仰调研分析”,《青年思想政治教育》,2011年第2期。
责编 / 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