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影《活着》所蕴含的人生观
2015-01-23谢倜东
谢倜东
摘 要:电影《活着》是张艺谋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进行改编的,片名虽然题为“活着”,却以各种死亡来突出要坚强的活下去,从亲人的死诠释出主人公——福贵活着的意义。“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显示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平庸和无聊”,余华在小说中如是说。
关键词:《活着》;张艺谋;人生观
张艺谋是一位优秀的导演,拍过不少优秀的影视作品,如《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都体现出他独到的见解与在电影创作方面的造诣。作为一名影视巨匠,他的作品大多数都遵循现实主义方式的发展,通过对一个普通人的描写,体现出一个民族在那个时代的精神或者追求。而《活著》就是以福贵为形象,影射出在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时期之间百姓所处的生活环境,这部作品是我国大多数地主或是农民都曾经历过的缩影。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引发观众深思、感悟,因此获得一致好评,也赢得了不少赞誉。
一、电影《活着》的剧情介绍
主人公福贵本是出身于地主人家的少爷,却不思进取,整日只顾赌博,是当时典型的纨绔子弟形象。其妻家珍苦口婆心的规劝福贵多次无果后,带着凤霞,拖着自己带有身孕的身子离开。而福贵也最终自家的所有家产全部输给了皮影班主龙二,父亲在为他偿还赌债后,举起拐杖说要打死儿子,却始终没能真正打到儿子,却后来自己翻到在地,撒手西去。父亲的死对这个家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使得福贵从此必须到街头做买卖,但是,这并不足以养活他与年迈多病的母亲。后来,家珍带着凤霞与儿子有庆回来找到福贵,福贵也深知必须要养家糊口,便整日出去唱皮影戏挣钱。但是,一日突如其来的刺刀让他不得已远离家乡,被带到国民党军队里当壮丁,几年后成为共产党的俘虏才得以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但是,母亲却已经离世,女儿凤霞也因为几天的高烧不退变成哑巴。由于当时正值土改时期,龙二被划分为地主而遭到枪毙,而福贵成分为城镇贫农而活着。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家从此可以过上平静的日子。唯一的儿子被区长无意撞死,然而,这位区长就是福贵当年出生入死的好兄弟春生。凤霞在村长的介绍下,与工人阶级组织头头万二喜结为夫妻,但是,苦难仍然没有放过福贵一家,凤霞因为大出血难产而死。在影片的最后,福贵,家珍,二喜与馒头活下来了,这对中国人提倡的亲情和家庭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电源《活着》与小说《活着》
《活着》是张艺谋根据余华小说改编而成,两者虽然不是相同的艺术手法,但是都体现出了福贵对悲剧的承受能力,使得观众更能感受到作品所蕴含的人生观。都是通过一个故事展现出那个时代的风貌,但是小说与电影带给我们的确是不同的心灵感受。小说运用第三人称进行创作,是一种冷漠的旁观者,在整个故事中完全是淡然和同情充斥着小说的结构框架。在余华的笔下,这个社会显得更加麻木不仁,在张艺谋的电影中,是主人公自己的经历与感受,观众能够真切、直观的感受到主人公的体验,从在观看电影的同时将自己置身于沉浮的人生与波涛的社会。电影始终坚持了张艺谋的现实主义手法,以主观的感受传递到每一位观众心中。
余华在小说中多次描写死亡好像有些远离现实,张艺谋对死亡的把握就显得客观而理性,既渲染了福贵悲剧性的一生,也把死亡的色彩进行淡化。张艺谋对小说的改编并不阻碍观众对那一时期的反思与影片中蕴含的人生观的理解,因此受到人们的赞誉和欣赏。
三、张艺谋在电影中蕴含的人生观
在影片中,皮影戏始终巧妙贯穿于电影之中。皮影的第一次出场是以赌场为背景,当时福贵都没有出场,也暗指了主人公的“人生如戏”。福贵在当晚运气不好,就到屏幕后面唱了几句,但那时却是一个十足富家子弟的形象,尽是娱乐与消遣。后来家道中落,他从龙二手中借来皮影箱,从此皮影在剧中就处于“戏中戏”的成分,反复在银幕上交相出现。皮影的出现并不单纯是为了活跃气氛,而是想突出表现福贵就如同皮影一样受人控制,对自己的人生根本无可奈何。皮影以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向人们揭示了那一时代的生活气息和历史沧桑。皮影在陪伴福贵经历了大半辈子之后,却在文革时期沦为“四旧”,一心想留住皮影的福贵在最后只得将之烧毁。皮影在火盆中被无情地燃烧着,福贵心里自然惆怅,整个画面给人一种震撼,一种伤痛。
四、结束语
《活着》这部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广受好评的作品,以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告诉我们,也应该树立这样一种坚韧的人生观,不管什么事情发生千万不要轻易言弃。而且,从电影中,我们也都达成了一个共识:人是为活着本身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参考文献:
[1]贾燕军.从电影与小说的双重视阈解读《活着》[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06:107-108.
[2]魏家文,楚亚萍.从《活着》看余华小说的生命意识[J].毕节学院学报,2010,10:82-85.
[3]李凤.电影《活着》中的生死感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2:35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