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孟辉教授运用回中医手段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总结△
2015-01-23于凌志贾孟辉左艳丽王佩佩李占涛
于凌志 贾孟辉 左艳丽 王佩佩 刘 丽 李占涛 苏 丹
(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4;2.宁夏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宁夏 银川 750001;3.回医药现代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夏 银川 750004)
脑中风是当今世界三大致死类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1]。其中缺血性中风最为普遍,约占70% ~80%[2]。脑缺血梗死后引起的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障碍等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3]。吾师贾孟辉教授从事中医药、回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理论和临床研究20 余年。擅长在临床中通过通利脑经来治疗缺血性中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有幸跟随导师学习,现将导师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贾老师对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
贾老师认为缺血性中风发病、病理与四液、四性体质、禀性所致病理根源理论关系密切,强调通过辨识四性、四液体质状态,观察人体四性、四液体质的机能变化,分析禀性所致的病理根源及其证候表现,是临证辨识缺血性中风之关键;老师同时强调脑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脑具有主宰生命活动、主持思维和心理、主管感觉运动、主司经络的功能并指出缺血性中风病位在脑。
1.1 四液体质理论与缺血性中风:吾师指出,回医药学的四液体质理论主要是论述人体4 种体液体质的来源、种类及其应用的学说。四体液,指的是黑液质、红液质、黄液质、白液质,通过肝脏的正常功能产生,正常的生理状态下,4种体液在各自的数量和质量上保持一定的平衡;反之为处于失衡的病理体质状态,即为四液体质态。吾师认为缺血性中风主要与黄液质体质、白液质体质、黑液质体质有关。
1.1.1 黄液质体质与缺血性中风:黄液质是由人体肝脏化生、聚藏于胆囊的一种淡黄稍浊、味道极苦的液体,性热偏干。有防止血液凝固、振奋精神与增强体力的功能。黄液质过盛为黄液质体质。
黄液质体质类缺血性中风: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大小便闭,面赤、目赤身热,躁扰不宁,两胁胀痛,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白液质体质类缺血性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头晕,神疲乏力,记忆力差,食欲不振,苔腻,舌紫,脉濡滑。
1.1.3 黑液质体质与缺血性中风:黑液质是由肝胃化生的一种色黑、味酸苦而混浊的液体,性干(燥)偏寒。在为器骨髓、筋脉等器官组织输送营养物质时起到特殊的作用。黑液质偏多的人为黑液体质。
黑液质体质类缺血性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头痛眩晕、视物昏花,耳鸣耳聋、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
1.2 四性体质理论与缺血性中风:吾师指出,回医药学的四性体质理论中的“性”有冷、热、干、湿之质,统称“四性。”生理状态下,四性与四液发挥协同作用,机体能够保持正常的生化代谢。四性冲动,协同作用打破,冷热干湿失衡,机体的正常代谢失常,则发生病理变化而生病。吾师认为缺血性中风主要与热性体质、湿性体质有关。
1.2.1 热性体质与缺血性中风:热性易动,主要干预机体温热代谢过程。在生理状态下,机体的温热代谢正常,机体能够保持恒定的温热环境。病理情况下,一旦热性冲动,调节温热代谢过程发生障碍,机体则易发生炎性反应,迫血耗精,体液滞留沉淀,易形成“热病质。”
热性体质类缺血性中风症状同黄液质体质类缺血性中风。
1.2.2 湿性体质与缺血性中风:湿性濡润、侵渗,主要调节机体干湿代谢过程。生理状态下,干湿代谢正常,体液能正常输布到各组织器官,滋养四肢百骸。病理情况下,一旦湿性异常泛溢,壅阻气道,体液淤滞,输布代谢不及,就会形成“湿病质。”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乘法分配律与小数乘法的关联性,找到学习小数乘法意义的新方法:运用已经习得的乘法分配律的相关知识内容将小数乘法的表达式变形,以此理解小数乘法的多重含义.这样的教学思路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小数乘法意义的多种理解,同时也巩固了与运算律相关的知识内容,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也更为灵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小数乘法意义的全面讲解,打破对其含义理解的单一模型,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新问题.
湿性体质类缺血性中风症状同白液质体质类缺血性中风。
1.3 禀性所致病理根源理论与缺血性中风:吾师指出,回医理论强调,病理根源的产生多由禀性体质而来,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禀性体质产生的痰、瘀血、湿浊、黄水等病理产物,未能及时排出,停积于人体,最终成为疾病发生的根源。如《回回药方》中,有“黑血根源”、“白痰根源”、“黄痰根源”、“润根源”、“冷根源”、“胆经根源”等。可见“病理根源”根据其禀性的不同,其导致疾病的类别及特点也不一。吾师认为缺血性中风与“黑血根源”、“白痰根源”、“黄痰根源”有关。
1.3.1 “黑血根源”类缺血性中风: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肢体麻木,记忆力差,舌暗有瘀点、瘀斑脉涩。
1.3.2 “白痰根源”类缺血性中风: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头昏头沉,怕冷怕湿,舌苔厚白腻,脉滑。
1.3.3 “黄痰根源”类缺血性中风: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大便不利,目赤身热,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2 辨证论治
贾老师根据多年治疗经验,总结以下治疗方法:
2.1 消痰破瘀,活血通(脑)经:痰浊壅盛,蒙蔽神窍,气血运行不利。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头晕,怕冷怕湿,食欲不振,苔腻,舌暗,脉滑涩。治疗宜消痰破瘀,活血通(脑)经。方选回药失答剌知丸加减。元胡、当归、白芍、豨莶草活血化瘀;药西瓜、安息香、芸香、阿魏、石菖蒲开窍消痰;巴豆霜、芦荟、白芥子逐水破瘀;诃子、松蕈、芹菜通利脑经。痰热偏盛者加竹茹、瓜蒌、贝母;寒痰偏盛者,加白附子、苏子。
2.2 祛风化痰,活血通(脑)经:风痰壅盛,阻塞脑经,气血运行不利。症见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口角流涎,肢体麻木,苔滑腻,舌暗紫,脉弦滑。治疗宜祛风化痰,活血通(脑)经。方选扎里奴思方加减。半夏、胆南星、陈皮祛风化痰;地龙、僵蚕、全蝎熄风通络;菖蒲、阿魏化痰开窍;元胡、豨莶草、当归、白芍活血通络;诃子、松蕈、芹菜通利脑经。痰热偏盛者加竹茹、川贝清热化痰;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平肝潜阳。
2.3 清热化痰,活血通(脑)经:痰火壅盛,神窍闭阻,气血运行不利。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大小便闭,面赤身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治疗宜清热化痰,活血通(脑)经。方选羚角钩藤汤加减。羚羊角、钩藤平肝熄风;半夏、胆南星、竹茹、川贝清热化痰;石菖蒲、药西瓜、安息香、芸香、阿魏化痰开窍。元胡、当归、豨莶草活血化瘀;诃子、松蕈、芹菜通利脑经。肝火旺盛者,加龙胆草、山栀、磁石等清肝火之品;阳明腑实者。加大黄、枳实;痰热伤津,加生地、麦冬、石斛。
2.4 益气破瘀,活血通(脑)经:气虚血瘀,阻闭脑经,气血运行不利。症见肢体偏枯,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治疗宜益气破瘀,活血通(脑)经。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补气养血;桃仁、红花、元胡、当归、川芎活血化瘀;诃子、松蕈、芹菜通利脑经。血虚甚,加赤芍、首乌藤以补血;腰膝酸软,加杜仲续断强筋壮骨;阳虚肢冷加桂枝温通经脉。
2.5 滋养肝肾,活血通(脑)经:肝肾阴虚,脑经瘀阻,气血运行不利。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治疗宜滋养肝肾,活血通(脑)经。方选左归丸加减。干地黄、枸杞、山萸肉补肾益精;石斛、麦冬养阴生津;当归,元胡、豨莶草活血通络;诃子、松蕈、芹菜通利脑经。腰膝酸软者,加杜仲、续断以补肾壮腰;肾阳虚者,加附子、肉桂温补肾阳。
3 典型病案举例
张某,男,65 岁,2013年12月1日就诊。患者素有高血压史,近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将中西医结合抢救好转。但症仍见神志不清,左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伴有失眠,头晕昏沉,怕冷怕湿,食欲不振,大便不利等症,舌暗有瘀斑,苔白腻,脉滑。诊断为缺血性脑中风,辨证为痰浊壅盛,瘀血阻络,治以消痰破瘀,活血通(脑)经。处方:元胡15g、当归15g、杭白芍15g、豨莶草15g、石菖蒲15g、黑诃子10g、芦荟20g、药西瓜9g、松蕈9g、阿魏9g、安息香9g、巴豆霜9g、白芥子3g、芸香3g。共4 付,每付药煎煮取汁100ml,分2 次服完。
二诊:12月5日,症见神志已清,食欲好转,左半身略能活动,但语言表达尚不利,舌质暗,脉结代。痰湿已有化机,但瘀血尚未化去,脑经尚未通利,故上方去诃子、巴豆霜、白芥子,加川芎15g、血竭草15g。共4 付,每付药煎煮取汁100ml,分2 次服完。
三诊:12月9日,左半身活动日渐好转,语言表达亦渐清晰,食欲恢复,二便正常,舌瘀点渐消失,脉渐有力。瘀血渐化,脑经通利,需继续活血化瘀,通利脑经即可。
处方:元胡15g、当归15g、川芎15g、杭白芍15g、豨莶草15g、血竭草15g、石菖蒲15g、药西瓜9g、松蕈9g、阿魏9g、安息香9g、芸香3g。共共4 付,每付药煎煮取汁100ml,分2次服完。
上方服完,神志清醒,左半身活动正常,语言表达清晰,舌红润,瘀点消失,脉有力。
4 小 结
综上所述,辨证方面,贾老师有自己的独创:认为缺血性中风与四液体质的黄液质体质、白液质体质、黑液质体质,四性体质的热性体质、湿性体质,病理根源理论的“黑血根源”、“白痰根源”、“黄痰根源”关系密切。论治方面贾老师也有自己的特色:提出脑具有主宰生命活动、主持思维和心理、主管感觉运动、主司经络等功能并强调缺血性中风病位在脑,故其治疗原则为通利脑经。用药方面,善用芳香化湿性药物进行治疗,如元胡、石菖蒲、阿魏、松蕈、安息香、芸香、白芥子等药物,芳香类药物能够起到活血消痰,化瘀开窍,通利脑经的作用,对各型缺血性中风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1]Perju-Dumbrava L,Muntean ML and Muresanu DF.Cerebrovascu- lar Profile Assessment in Parkinson's Disease Patients.CNS Neurol Disord Drug Targets,2013
[2]PETREA RE,BEISER AS,SESHADHI S,et al.Gender differences in stroke incidence and poststroke disability i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Stroke,2009,40(4);1032—1037.
[3]Miralbell J,Lopez-Cancio E,Lopez -Oloriz J,et al.Cognitive patterns inrelation to biomarkers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d vascular risk factors.Cerebrovasc Dis,2013,36(2):p.98 -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