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压氧不同介入时间窗改善颅脑损伤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分析

2015-01-23许长平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4期
关键词:高压氧脑组织颅脑

许长平

高压氧不同介入时间窗改善颅脑损伤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分析

许长平

目的 分析高压氧不同介入时间窗改善颅脑损伤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方法 91例确诊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高压氧不同介入时间窗进行分组, 伤后至入院间隔均<24 h, 其中观察组(46例)在入院7 d内应用高压氧辅助治疗, 对照组(45例)在入院7~30 d内应用高压氧辅助治疗,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法(MBI)评定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两组均能够提高治疗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但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早期(7 d内)应用高压氧能够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改善预后和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高压氧;颅脑损伤;认知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交通工具的普及, 颅脑损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其预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如何有效改善颅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成为临床研究的主要课题[1]。作者分析高压氧不同介入时间窗改善颅脑损伤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 以期为临床救治提供理论基础,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安阳市中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7月~2014年7月91例确诊颅脑损伤住院患者, 经头颅CT或MRI等检查确诊, 符合王忠诚[2]《王忠诚神经外科学》中关于颅脑损伤的诊断和分型标准, 排除高压氧治疗禁忌证、中途退出治疗和无法判定疗效等的患者, 按照高压氧不同介入时间窗进行分组。观察组46例在入院7 d内应用高压氧辅助治疗, 其中男25例, 女21例;年龄21~49岁, 平均年龄(35.92±5.81)岁;脑挫裂伤19例, 原发性脑干损伤9例,伴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 脑挫裂伤伴颅脑血肿9例, 弥漫性轴索损伤2例;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3~9分,平均评分(6.81±1.14)分。对照组45例在入院7~30 d内应用高压氧辅助治疗, 其中男25例, 女20例;年龄21~53岁,平均年龄(35.95±6.81)岁;脑挫裂伤18例, 原发性脑干损伤10例, 伴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 脑挫裂伤伴颅脑血肿9例, 弥漫性轴索损伤2例;入院GCS评分3~9分, 平均评分(6.83±1.14)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和入院GC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 所有患者立即行头颅CT或MRI等检查以明确颅脑损伤的诊断和分型, 根据病情需要给予手术或非手术治疗, 同时给予脱水剂、营养神经和抗生素等对症支持治疗, 行心电监护和持续吸氧等辅助治疗, 积极纠正机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采取翻身叩背等措施预防颅脑损伤并发症的发生, 急性期以被动活动四肢为主, 恢复期给予功能锻炼和理疗辅助治疗, 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相结合。观察组在入院7 d内应用高压氧辅助治疗, 对照组在入院7~30 d内应用高压氧辅助治疗, 给氧方式为中型高压氧舱气囊式面罩, 昏迷期和急性期颅脑损伤患者设定高压氧为0.20~0.25 MPa下吸纯氧, 常规给予吸氧40 min, 然后给予10 min减压吸氧,再给予吸氧40 min, 常规2次/d;恢复期颅脑损伤患者设定高压氧为0.20 MPa下吸混合氧, 混合氧为97%的氧气混合不超过3%的二氧化碳气体, 常规给予吸混合氧15 min, 休息10 min, 然后再给予吸混合氧15 min, 常规1次/d。所有患者根据病情需要调整给氧时间, 常规连续治疗5 d休息2 d为1疗程, 根据病情需要调整疗程, 连续治疗最长疗程不超过6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法(MBI)评定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判定内容共10项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治疗后MBI评分为(55.42±11.13)分, 明显高于治疗前的(42.18±10.51)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BI评分为(66.78±11.24)分, 明显高于治疗前的(42.21±10.52)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BI评分比较, 观察组MBI评分为(66.78±11.24)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42±11.13)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康复医学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医学界在致力于肢体功能恢复的同时, 逐渐意识到认知功能恢复的重要性, 由于大脑功能异常复杂, 且与认知功能障碍的表现相互关联, 单方面认知功能异常可影响其他认知功能, 同时可影响后期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等恢复。因此, 认知功能障碍是颅脑损伤患者首先恢复的功能, 也是最难恢复的重要功能之一, 而快速有效恢复认知功能成为临床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

颅脑损伤后, 患者脑组织中血脑屏障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正常的脑组织血氧循环功能受到影响, 损伤脑组织在缺氧缺血状态下继发脑水肿和脑肿胀等引起颅内血压快速升高, 严重患者可继发脑疝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而快速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和恢复神经功能成为提高救治率、改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关键。高压氧能够快速纠正缺氧缺血脑组织中的缺氧状态, 促进脑组织和脑细胞功能的快速恢复, 缓解脑损伤进行性加重, 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和改善预后。脑损伤后3 d左右是脑水肿发生的高峰期, 持续增高的颅内压可压迫脑组织, 正常的颅内静脉回流受到严重影响, 从而加重受损脑组织的缺氧和缺血, 而高压氧能够增加脑组织和脑细胞的含氧量, 增加有氧代谢, 改善缺氧缺血状态, 影响血细胞流变性和微血管收缩功能[4], 从而增加脑组织的血液供应, 快速恢复脑细胞功能, 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动物实验研究证实早期使用高压氧治疗能够改善颅脑损伤大鼠的认知功能障碍, 保护大鼠的神经功能, 建议最佳治疗时间应在颅脑损伤发生后12 h内完成。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均能够提高治疗后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但观察组提高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证实了观察组在提高颅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颅脑损伤患者早期(7 d内)应用高压氧能够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在改善预后和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1] 黄玲岭.不同疗程的高压氧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影响的研究.四川医学, 2013, 34(9):1306-1308.

[2] 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442, 486, 920.

[3] 杨建强.颅脑损伤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临床变化分析.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8):11-12.

[4] 王晓红, 黄礼群, 王琴, 等.高压氧对颅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和ADL 的影响.重庆医学, 2010, 39(8):933-93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4.125

2015-01-30]

455000 安阳市中医院神经外科

猜你喜欢

高压氧脑组织颅脑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职业病患者应用高压氧治疗的效果研究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高压氧在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山楂叶总黄酮对大鼠缺血脑组织p38蛋白表达的影响
山楂叶总黄酮对2型糖尿病大鼠脑组织的保护作用
2,4-二氯苯氧乙酸对子代大鼠发育及脑组织的氧化损伤作用
高压氧治疗31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效果观察
丹红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脑梗死5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