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规范化治疗与经验性治疗的疗效效果分析
2015-01-23吴相平
吴相平
观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规范化治疗与经验性治疗的疗效效果分析
吴相平
目的 探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UGIB)规范化治疗与经验性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规范化治疗)与参考组(经验性治疗), 各45例。比较两组患者输血量、止血时间、住院时间, 并比较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输血量、止血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大于参考组(P<0.05)。结论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规范化治疗能够快速止血, 效果显著, 促进患者康复。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规范化治疗;经验性治疗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胃、食管、胆管、十二指肠、胰管等部位发生病变, 进而引起的屈氏韧带以上消化道出血,引发疾病因素较多, 同时发病较急, 患者表现多样化, 治疗不及时可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传统临床在急救及后续治疗中, 多是根据自身经验进行, 治疗流程不规范, 同时患者管理亦不规范, 效果并不显著[1]。近年来部分学者提出在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采用规范化治疗方式, 为对规范化与经验性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作者对本院近2年收治的9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9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其中男51例, 女39例, 年龄27~76岁, 平均年龄(56.32±7.22)岁, 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相关诊断, 均符合《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专家共识》的相关诊断标准, 合并症:肿瘤9例, 肝硬化5例, 消化性溃疡17例, 高血压1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规范化治疗)与参考组(经验性治疗), 各4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患者入院后均伴随血便、黑便、呕血、微循环障碍、低血容量休克等症状;患者入院时症状出现时间在12 h内;患者均无严重心血管疾病;排除肾功能衰竭、晚期肿瘤、昏迷等终末期疾病患者;无妊娠哺乳期妇女, 患者入院前均未接受介入治疗, 均无药物过敏史。
1.3 方法 参考组患者入院后给予止血、补充血容量、抗感染等经验性对照治疗方法。观察组则采用规范化治疗方式,具体操作参考《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专家共识》中的相关流程进行, 在急救期对患者进行紧急处理,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并提前备血, 从而及时输血、补液、纠正休克, 并给予患者常规治疗药物。在诊断病因期间, 对患者进行急诊内镜检查, 综合分析病因。强化治疗期间, 对于非静脉曲张的出血患者, 可给予生长抑素、抗菌药物及胃酸分泌抑制药物治疗;对于无法控制的出血患者, 则口服止血剂、胃内降温,或者采用内镜对患者进行止血治疗;而对于静脉曲张的出血患者, 则给予内镜下止血治疗、降低门静脉压药物治疗[2]。若经过上述治疗后, 患者出血仍未有效控制, 则给予手术治疗, 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输血量、止血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患者彻底止血, 血红蛋白水平恢复正常, 循环功能恢复正常;有效:出血症状出现明显改善,基本停止, 血红蛋白及循环功能均出现较大程度改善;无效:患者出血症状无改善, 血红蛋白及循环功能均未出现好转。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平均输血量、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68.52±208.96)ml、(11.78±4.16)h、(7.21±1.68)d, 参考组患者平均输血量、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17.91±296.38)ml、(19.98±6.55)h、(9.86±3.15)d,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观察组显效21例, 有效20例, 无效4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1.1%, 参考组显效16例, 有效15例, 无效14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68.9%, 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上消化道为临床常见危急重症, 近年来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 人们对其临床表现、病因、治疗等基本明确, 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提高。目前临床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主要依靠医生临床经验、医院现有条件等进行, 多将质子泵抑制剂、生长抑素、口服凝血酶、抗菌药物等联合内镜治疗作为主要手段, 其中生长抑素能够对胃蛋白酶、胃泌素释放、胃酸分泌进行抑制, 血管抵抗力明显增强, 促进血小板聚集,因此在各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尤其是血管畸形、门静脉高压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等引起反复出血的治疗中效果显著;同时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同时可治疗门静脉高压性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 在联合侵入性干预的AUGIB患者的治疗中使用, 而药物同时能够预防、治疗血管畸形导致的non-EVB, 而在溃疡性出血患者的治疗中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 改善预后。然而由于无详细诊疗规范,因此临床具有较高的误诊、漏诊率, 患者多出现并发症, 治疗不当甚至可引起患者死亡, 因此探讨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3]。
目前临床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多通过经验进行诊断及治疗, 导致患者治疗最佳时机被耽搁, 导致医患纠纷明显增加, 鉴于此, 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提出了《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诊治专家共识》, 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进行规范, 以期为临床医师诊断及治疗提供规范流程。
为对急性上消化道治疗中规范化及经验性治疗效果的优劣进行观察, 作者发现观察组患者输血量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 观察组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参考组(P<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
综上所述, 规范化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效果显著, 止血迅速。然而本次治疗中由于入组病例较少, 同时未进行分层, 因此尚需要更大、更详细样本的数据进行分析、验证。
[1] 吴航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规范化治疗与经验性治疗初步对照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36):4124.
[2] 张静.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北京大学学报, 2012, 44(4):582.
[3] 穆毅.当代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方略.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7):108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4.117
2015-01-21]
456550 河南省林州市第五人民医院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