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防治分析
2015-01-23龚玉荣
龚玉荣
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防治分析
龚玉荣
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有效防治措施。方法108例行开腹手术发生脂肪液化患者, 根据脂肪液化程度将其分为A组44例、B组42例、C组22例,分别给予三组不同的治疗方法,并观察其疗效。结果三组患者均于术后10~20 d愈合,腹部切口均未发生院内感染。结论对于妇产科腹部手术并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 应根据患者的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程度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对可能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二次缝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肥胖人群逐渐增多。同时由于我国剖宫产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如果术中高频电刀使用不当,再加上手术时间长,缝合不当, 患者在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的数量也逐年上升。所以伤口的正确处理尤为关键。本组研究资料重点探讨本院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与预防措施, 现将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6年1月~2012年1月行开腹手术发生脂肪液化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2~55岁,均属肥胖人群。其中25例患者行剖宫产手术,22例患者行次全子宫切除手术,20例患者行全子宫切除手术,13例患者异位妊娠行患侧输卵管切除手术,12例患者行附件切除手术,8例患者行子宫内膜癌根治手术,8例患者行经卵巢囊肿剔除手术。除8例行子宫内膜癌根治手术患者为纵切口,其余均为横切口,使用高频电刀65例,三次手术2例,二次手术12例。其中合并贫血症24例, 高血压14例, 低蛋白12例, 糖尿病10例,滞产4例,妊娠水肿2例,术后咳嗽2例,30例患者手术时间较同类手术>30 min, l3例患者术中出血>400 ml。术后患者大多数没有自觉症状, 术后3~7 d腹部检查见纱布潮湿, 呈黄色或淡红色, 纱布变软移位, 换药时发现切口有淡黄的水样渗出物, 按压切口时渗液增多,无臭味,切口边缘无明显红肿, 但愈合较差, 切缘组织易分离, 止血钳撑开见有黄色油状液体。涂片镜检渗液脂肪滴较多。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数量增高但不明显,细菌培养无细菌生长。根据脂肪液化程度将其分为A组44例、B组42例、C组22例,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44例切口渗透液少, 每日挤压切口1~2次,尽量挤净液化脂肪后, 聚维酮碘纱布覆盖切口, 频谱仪照射,时间宜控制在30 min左右,2次/d, 直至切口愈合。B组42例患者渗液较多, 但皮肤未裂开, 酌情使用抗生素避免切口感染。如渗液较多, 应拆除部分或全部缝线, 清除创腔内坏死组织, 甲硝唑液体清洗, 油纱条引流, 纱布覆盖包扎,2次/d。经以上治疗后如患者渗液减少或消失时应对切口进行消毒,用宽胶布拉拢, 待其自然愈合。C组22例患者, 切口渗出液较多, 全层切口没有愈合, 应将切口重新拆开, 每日对切口进行清洗和引流, 待切口长出健康肉芽组织后再进行切口二期缝合。切口二期缝合:切口裂开至腹直肌甚至腹膜者, 若创面肉芽组织新鲜, 渗出不明显可缝合, 必要时行局部麻醉(1%利多卡因)。缝合时用刀片在距切缘约1 cm切除瘢痕组织达新鲜组织, 甲硝唑冲洗伤口, 用纱布压迫充分止血, 然后用7号丝线间断褥式全层缝合切口, 进针与出针部位均离切缘约1.5 cm, 针间距约1.2 cm, 缝合均过腔底, 不留死腔。缝合完毕后充分止血后打结, 切口表面湿敷酒精纱布, 然后加压包扎, 捆腹带, 伤口每日用碘酊、酒精消毒, 酒精湿敷切口换药。如果创面不新鲜应及时清创, 待切口长出新鲜的肉芽组织时再次缝合, 缝合线一般于8~10 d拆除。术后3 d内进行常规抗感染, 切口每日换药一次, 直到切口拆线痊愈,术后第3天可对切口进行微波照射,2次/d,30 min/次。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三组患者均未发生院内感染, A组患者切口均于术后l0~14 d愈合, 不需要二期缝合;B组治疗时间为5~6 d, 愈合时间为术后l2~15 d;C组一般在换药3~5 d后要进行二期缝合, 愈合时间为14~20 d。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手术技术和麻醉技术的进步, 开腹手术的安全性得以提高, 但这类手术易发生并发症, 不利于患者术后的顺利康复。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是开腹手术重要的并发症,降低患者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 是妇产科临床亟待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医学课题。目前, 临床对于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尚无统一的标准, 一般认为具有以下临床症状[1]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①术后3~7 d切口有较多黄色渗液,无其他自觉症状, 挤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渗液中有漂浮的脂肪滴;③切口边缘整齐,无红肿及压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④渗出液涂片镜检见红细胞和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临床研究发现, 肥胖、糖尿病、肥胖合并糖尿病、妊娠水肿、滞产、术后咳嗽、多次手术、高频电刀应用不当、切开及缝合技术、切口暴露时间较长、自身愈合能力低下, 如合并贫血、低蛋白等都是引起切口脂肪液化的高危因素。因此根据这些高危因素, 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降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作者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①如患者肥胖, 或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应全面评估患者全身状况,选取合理的手术时机。高血压患者如血压高于160/100 mm Hg (1 mm Hg=0.133 kPa)需口服降压药物, 待患者血压稳定再行手术。糖尿病患者血糖稳定控制在7~9 mmol/L1周后再进行手术。低蛋白血症患者血浆白蛋白测定值低于30 g/L应先纠正低蛋白血症, 可输入血浆、人体白蛋白制剂。血浆白蛋白测定值在30~35 g/L, 可通过补充富含蛋白饮食的方法纠正。贫血患者进行手术时血红蛋白≥80 g/L为宜。②做腹壁切口时尽量一次性锐性切开皮下脂肪层, 切口皮肤及皮下要切整齐,电刀强度宜调整到恰好能切割组织, 避免高强度。脂肪层止血时防止过度电凝, 在皮下组织层最好仅使用普通手术刀及丝线结扎止血。③手术时注意保护脂肪层, 建议用盐水纱布对其进行保护, 拉钩动作要轻柔, 避免用力过猛。④关腹时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 冲洗掉已坏死的脂肪组织, 然后用纱布擦拭切口。将皮下筋膜层和脂肪层下1/3严密缝合不留死腔, 缝合打结动作宜轻柔, 打结松紧以切口对拢为原则。⑤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减少因社会因素实施的剖宫产,降低剖宫产率。⑥对高危切口术后用红外线照射, 密切观察,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总之, 导致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有很多, 因此应根据其发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预防措施, 有效避免脂肪液化的发生, 开腹手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切口, 及时发现和诊断切口脂肪液化, 并立即采取科学方法治疗, 以减少患者的痛苦, 促进患者的顺利康复。
[1]苏明宝, 王一平, 王旭飞.切口脂肪液化20例诊疗体会.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3):1914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08.033
2015-02-05]
017000 鄂尔多斯东胜医院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