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患者应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的效果评价
2015-01-23高福洋沈太伟许新征李岩张化玉
高福洋 沈太伟 许新征 李岩 张化玉
急性胆囊炎患者应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的效果评价
高福洋 沈太伟 许新征 李岩 张化玉
目的评价急性胆囊炎患者应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术(PTGBD)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17例急性胆囊炎患者, 随机分成穿刺组(61例)及手术组(56例), 穿刺组采用PTGBD治疗, 手术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及相关合并症进行比较;治疗90 d后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手术组患者56例中成功手术54例(96.43%), 穿刺组患者61例治疗均成功(100.00%);手术组中1例患者经腹腔镜切除胆囊于术中转开腹手术, 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11例次;穿刺组患者术后第24~72小时腹痛有所缓解, 体温恢复正常, 术后并发症3例次。结论PTGBD及急诊胆囊切除均能够有效治疗重症急性胆囊高龄患者, 而PTGBD缓解临床表现比较迅速, 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急性胆囊炎;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超声检查
急性胆囊炎是临床常见的普外科急腹症之一, 一般通过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若合并肺功能不全、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性重症疾病, 或处于妊娠期, 通过急诊手术治疗时, 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死亡率也较高[1]。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在临床的应用, 能够有效减少并发症, 降低麻醉风险, 提高外科手术安全性, 为择期手术赢得了一定的时间[2]。本次研究选择2011年8月~2013年9月在本院61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应用PTGBD法进行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8月~2013年9月在本院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的急性胆囊炎患者117例, 随机分成穿刺组(61例)及手术组(56例)。117例受试者中, 男73例,女44例, 年龄31~88岁, 平均年龄(68.33±10.27)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上腹压痛或肌紧张、Murphy阳性, 白细胞计数、总胆红素水平等升高。经肝胆B超及体格检查显示胆囊肿大,或可触及肿痛胆囊。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抗炎及解痉药物进行治疗,8~36 h后临床表现缓解不明显。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除ASA分级及合并症2种以上的发生率之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余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自愿与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2.1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操作方法 穿刺组患者取左侧卧位, 于右侧腋前或腋中线与第7~9肋间进行定位, 并标记操作穿刺点。利用2%利多卡因对穿刺点附近局部麻醉后开一0.2 cm长度切口, 选用穿刺针(18G)在B超引导下经肝沿胆囊床方向穿刺进入胆囊体部, 抽取患者胆汁送检实验室, 进行药敏试验及细菌培养。在导丝引导下, 将猪尾型引流管(8Fr)置入胆囊内, 将引流管于皮肤外固定后接取引流袋。若胆汁过于浓稠, 或引流不通畅, 则需予以患者甲硝唑进行冲洗。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应用高敏感性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同时给予患者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措施。
1.2.2 手术治疗 手术组患者取全身麻醉, 经四孔法进行腹腔镜手术, 常规穿刺进腹, 进入腹腔镜, 探查腹腔, 将胆囊壁附近粘连组织分离开, 将胆囊动脉及胆囊管分离后, 利用Hem-O-lok结扎夹, 采用顺逆结合法一期将胆囊切除。若腹腔内组织粘连过于严重, 无法分清, 则需中转开腹。术后于肝下常规放置引流管, 若术后48~72 h并未发生并发症, 引流液不多, 可将引流管拔出。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手术组患者56例中成功手术54例(96.43%), 穿刺组患者61例治疗均成功(100.00%);手术组中1例患者经腹腔镜切除胆囊于术中转开腹手术, 术后患者并发不完全肠梗阻2例, 胆漏1例, 胆囊床渗血1例, 手术切口液化坏死致愈合时间延迟3例, 肺部感染1例, 下肢深静脉形成血栓2例, 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给予患者对症支持疗法后, 治愈后出院, 住院时间7~88 d, 平均住院时间(16.87±12.09)d, 死亡2例。穿刺组患者术后第24~72小时腹痛有所缓解, 体温于治疗后24~72 h内逐渐下降, 下降幅度明显, 术后并发引流管脱出2例, 胆汁渗漏1例。住院时间4~99 d, 平均住院时间(24.46±12.41)d, 引流时间4~123 d, 平均引流时间(26.29±12.86)d。
3 讨论
急性胆囊炎是外科急腹症的常见病之一, 目前临床治疗首选方法是胆囊切除术。若急性胆囊炎患者病情危重, 脏器功能衰退比较明显, 起病较急, 机体处于应激状态, 可恶化原有疾病, 提高胆囊急诊切除术危险, 据临床调查显示, 其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病例发生率最高可达66%及30%, 其主要病理机制是指胆汁淤积于胆囊内, 胆囊胀大, 胆囊内细菌繁殖过于活跃, 黏膜发生充血及水肿, 故需对胆囊进行减压及引流, 缓解临床症状及体征[3]。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是外科手术禁忌患者中安全且操作方便的治疗方法, 具有死亡率低、并发症率低的优点, 能够有效取代急诊手术;当患者病情稳定后, 可通过经腹腔镜切除胆囊手术进行治疗, 本研究支持上述观点。
[1]石语.评估经皮穿刺引流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的安全性.中外健康文摘,2014(19):167-168.
[2]潘晶晶, 金红旭, 杨洸, 等.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联合早期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对照研究.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4,5(6):46-47.
[3]彭云安.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高危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探讨.中国处方药,2014,12(1):14-1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5.054
2015-01-30]
067000 承德市中心医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