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2015-01-23许岚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29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许岚

摘 要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和职业素质养成需求,突出实用性、创新性。同时,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突出做中学、学中做的项目式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用产品设计代替服装设计,注重对学生服装成衣观念的培养。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9-0036-03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是一门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于一体的专业,其课程教学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如何选择教学内容,以什么结构呈现,如何实施以人为本的、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如何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等问题,都需要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中作出回答。

一、面向市场需求,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传统的服装专业教学通常强调设计的艺术性和个性化,往往通过服装的新、奇、特来表达与众不同的设计理念。这种理念设计出来的服装作品既不符合市场对产品的实用性需求,也偏离了服装设计的真正目的,所以出现了学校培养的人才市场不需要、市场需要的人才找不到的现象。为此,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内容要站在市场前沿,以专业教学论为理论支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1]。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需求,即不仅仅要使学生获得专业能力,还要促进学生个性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全面发展。基于企业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系统分析职业能力要求所对应的知识点和技能要求,整合相关教学内容,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对服装行业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企业调研,发现走访的多家服装企业,对于服装设计师这个岗位,都强调服装面料认知、服用性能选择等职业能力,而这方面知识大都来源于《服装材料学》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是从面料的性能、结构、纺织方法等方面进行单纯的理论教学,学生不能直观地感受到不同面料的质感和特征,不利于进行面料选择。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增加面辅料鉴别、面料再造、面料创意设计等内容,建立面料资源库,或者将授课地点转向大型面料市场,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二、关注职业意识培养,突出教学内容的创新性

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既需要专业理论作基础,更需要在实践中磨练。意识是构成职业能力的要素之一,对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来说,要注重发展和培育三种意识。

(一)市场意识

市场意识即行业敏感度。服装行业敏感度反映的是从事服装设计与实践的工作者,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所具备的觉察服装领域相关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其直接灵感来自于各种不同的环境。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开展市场调研,了解最新行业动态与市场走向,掌握服装行业的变化与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行业敏感度。鼓励学生参与服装设计研究与开发,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在市场中检验教学实际成果。

(二)审美意识

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服装设计作为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注重跨学科的相互渗透,通过服装心理学、服装营销学、服装品牌策划、服装形式美法则、色彩、服装流行趋势、服装品牌设计等内容,启发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发现的美运用到服装设计中来,围绕消费需求进行创新思考和设计创造。

(三)国际意识

服装行业发展迅速,国际上服装产品的流行趋势、设计理念、设计风格、产品面料、生产工艺等日新月异。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服装专业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的更高目标。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和积累,用国际化的视角,将先进的设计理念、设计元素和先进的技术融入到服装的设计和开发中来,提升民族服饰品牌的影响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服饰文化。

三、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一)建立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服装专业教学模式要从封闭走向开放。转变“闭门造车”的传统教学理念,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建立服装专业教师工作室,加强行业、企业与学校之间的深层合作,把行业和企业的要求作为教学目标、技术目标,将行业和企业的人才标准与学校人才培养标准对接起来。建立专业教学联合体,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项目研发引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用多技能融合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发展。在开放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辅助幕课、微课等多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开展个性化项目设计

服装设计大师每年都要通过时装发布会,将自己的设计灵感和审美视角进行充分展示,来引领服装潮流。每个人对时尚的理解和把握不同,所以服装设计作品风格迥异。在专业教学中,通过实施“个性项目设计”,发现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教学指导,支持和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灵感和审美视角来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盲从固定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个性鲜明、风格独特,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专业个性化特长[2]。

(三)开展多种专业技能培训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求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应要求其同时取得某一项专业技能证书(如服装定制工技能证书),这是毕业条件之一。但是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只要求学生取得指定的专业技能证书,却忽视了学生多方位发展。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多元技能开发,根据社会需求,开展多种专业技能培训,如服装陈列师、商业美术师、服装打版师培训等。在学生毕业设计方面,根据学生的意愿自由选择,与多个专业开展无界限的多学科互动交流,用研究某个主题来代替毕业论文这一单一形式,以无界限发展观念改变人才培养理念,使学生树立“跨界、融合”的思想意识。

四、强化成衣观念培养,突出教学成果的产品性

好的服装设计作品,最终要经过市场的检验和认可。目前国内各类服装设计大赛都提倡成衣化的设计要求,行业发达地区的服装企业也要求设计师必须创作“接地气”的设计产品,与市场接轨[3]。因此,服装专业教学必须强调服装的产品性,在教学过程中用产品设计代替服装设计,注重对学生服装成衣观念的培养,树立以产品为本的服装专业教育理念。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必须要紧紧靠近市场,在追求艺术性的同时,充分考虑设计作品是否为市场真正所需,能否被市场接受,为企业带来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也是服装专业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4]。为此,要创造条件提高学生实战经验,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高水平的服装设计大赛,来代替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使学生在实战中提高专业素质。

突出教学成果的产品性,对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国内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服装专业教师,缺乏将服装设计理论知识转化为服装产品的能力,缺乏创新意识和对新技术、新理念、新信息的掌握能力和实践工作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做到教学、技术与技能的有机融合。因此,必须着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服装专业教师要真正走出去,多学习、多交流,特别是要学习国内外的时尚设计理念和先进技术与工艺。学校也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参与企业从服装设计研发、打版、生产、销售的全过程,真正体验“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胡嫔.论服装设计教学在市场中的定位[J].当代教育论坛,2010(8):28-29.

[2]李瑾瑜.李秉德先生的教学论研究及其方法论启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3):15-16.

[3]毛立辉.中国服装设计教育之痛[J].纺织服装周刊,2009(6):62-63.

[4]王玮.我国服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浅析[J].艺术教育,2010(4):144.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