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征兆*
2015-01-23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杨 华
一、引言
财务危机的发生会使企业营业活动和筹资活动无法正常持续或陷于停滞,前期表现为违约、无偿付能力、持续性亏损等,最终表现形式是企业破产。根据我国资本市场实践,因连续两年亏损而被证券交易所实施特别处理,进而暂停上市、终止上市的公司符合财务危机的表现形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当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企业的经济活动中通常会提前显示出一些异常征兆,如果企业管理当局能够观察到这些征兆并采取相应的化解措施,那么财务危机是完全可以防范的。自我国沪深两市设立以来至2014年4月底,有38 家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符合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对传播与文化产业的界定,其中,35 家公司现在沪深两市挂牌交易;3 家公司因连续两年亏损而被沪市或深市施以特别处理,戴上“ST”(财务状况异常的特别处理)或“*ST”(退市风险警示,警示存在终止上市风险的特别处理)的“帽子”,并且因无力“摘帽”而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改为其他产业公司(*ST 聚友)或终止上市(ST 国嘉和*ST 信联)。本文以这三家公司作为财务危机公司研究样本,分析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征兆。
二、*ST 聚友财务危机征兆的案例分析
(一)*ST 聚友概况 *ST 聚友(000693)全称“聚友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聚友网络”),系国内A 股上市公司,公司原名“泰康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泰康股份”),主营化纤业务。1999年6月4日,聚友网络通过重大资产重组,借泰康股份上市,主营业务变更为信息传播服务业。2006年5月9日,聚友网络因“最近两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连续为负值或者因追溯重述导致最近两个会计年度净利润连续为负值”而被深交所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 聚友;2007年5月23日,*ST 聚友因2004、2005、2006年三年连续亏损被暂停上市;2014年,*ST聚友与“华泽钴镍”进行重大资产重组,自此,*ST 聚友丧失上市资格,使传播与文化产业板块减少了一家上市公司。
*ST 聚友在发生财务危机前5年中披露的公司经营问题有:第一,公司规模有限、项目资金不够充裕,使得形成的技术、管理和市场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项目的投资风险;第二,产业调整力度过大、跨地域管理难度加大以及公司财力、经验和精力有限等原因,使期间费用出现异常波动;第三,由于广电行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加之其需求与资金给付越来越不匹配,垫资普遍存在,流动资金缺乏给经营活动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二)*ST 聚友危机前指标分析
(1)流动比率。*ST 聚友流动比率变化情况见图1。一般来说,流动比率越高,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标准流动比率为2。从2001年底开始,*ST 聚友的流动比率就低于1,流动资金不足以维持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直至2007年退市这种状况都没有明显改善。*ST 聚友2006年底被施以特别处理,流动比率指标在之前5年明显显示出公司财务状况的恶化。
图1 *ST 聚友流动比率分析(%)
(2)应收账款周转率。一定期间内,应收账款周转率越高,表明企业应收账款回收速度越快,资产流动性越强。*ST 聚友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变动起伏较大(见图2),两次大波动起源于2001年底,持续至2004年6月,即在首次亏损之前。2004年底首次亏损之后应收账款周转率一直小于1,甚至两次小于0.1。赊销款项不能及时收回,垫资现象严重,导致*ST 聚友的经营活动难以顺利开展。
图2 *ST 聚友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
(3)销售期间费用率。销售期间费用率是期间费用与营业收入的比率,该指标越低越好,当销售期间费用率大于销售净利率时,则说明企业盈利相当困难。从图3同样可以看出,2001年底是*ST 聚友盈利能力的转折点,较高的期间费用严重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而且此种状况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图3 *ST 聚友销售期间费用率和销售净利率分析(%)
由上述财务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是可以预测的。对*ST 聚友而言,2001年底是公司的一个转折点,虽然2006年*ST 聚友才被施以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即发生财务危机),但其财务指标显示在危机前5年公司已经出现财务状况恶化的迹象,且距离财务危机发生时点越近,征兆越明显。
三、ST 国嘉财务危机征兆的案例分析
(一)ST 国嘉概况 ST 国嘉,全称“上海国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嘉实业”),为一家在上海市登记注册的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646。由于连续两年亏损,自2002年4月24日起,其股票交易被上交所实施特别处理;2003年5月19日,因连续三年亏损,公司股票被暂停上市;2003年9月22日起,公司股票被终止上市。ST 国嘉在发生财务危机前5年披露的公司经营问题有:第一,公司的主营业务状况严重恶化,主营业务收入大幅减少,同时,公司的财务状况严重恶化,账面资金已近枯竭;第二,以人为本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由于人才竞争激烈,在经营中高素质人才梯队的构建与管理以及人才引进和培养等问题给公司的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ST 国嘉危机前指标分析
(1)营业收入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是本期营业收入增长额与上期营业收入之比,反映企业某期整体收入增长情况,指标值越高,表明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市场前景越好;若该指标小于0,则说明存在产品或服务不适销对路、质次价高等方面问题,市场份额萎缩。ST 国嘉营业收入增长率变化情况见图4。在上市后的前三年(1994~1996年),ST 国嘉的盈利能力不佳,但仍能保持年均0.8%的增长速度。在经历1997年和1998年的高速增长之后,ST 国嘉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开始下滑,公司产品进入衰退期,1999年开始出现负增长,且此状况一直无法改善。因此,ST 国嘉的盈利能力衰弱在危机前3年就显现出来。
图4 ST 国嘉营业收入增长率分析(%)
(2)技术人员占员工人数比。ST 国嘉是高度知识密集型企业,使公司保持可持续的创新能力及技术研发能力是公司发展中考虑的重点。与1999年相比,2000年ST 国嘉的员工增加了107 人,增长比率高达50%,而技术人员增加12 人,仅增长了10%。公司员工的增长并不能解决公司财务状况的恶化问题,2001年底ST 国嘉首次亏损,技术人员减至39 人,人才大幅度流失。随着2002年公司被特别处理,公司技术人员降至12 人,研发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由此可以看出,技术人员变动与公司财务状况之间存在一定关系。ST 国嘉技术人员情况见表1.
表1 ST国嘉技术人员占员工人数比
四、*ST 信联财务危机征兆的案例分析
(一)*ST 信联概况 *ST 信联,全称“浙江信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信联股份”),于1995年9月在上交所上市。由于连续亏损两年,2004年3月25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由于2002~2004年连续三年亏损,2005年9月19日被暂停上市,并于2005年9月21日被终止上市。*ST 信联在发生财务危机前5年披露的公司经营问题有:第一,通过资产重组转向信息传播服务业,投资对象空间跨度大,增加了管理难度,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公司的资金造成很大压力;第二,公司主营业务遭受国家政策的限制,造成较大的投资损失,而新的主营业务尚在寻找培育中,从而造成主营业务极度萎缩和较大的亏损;第三,人力资源成为公司发展的瓶颈,需进一步提高内部管理人员素质,并大力吸收高科技人才。
(二)*ST 信联危机前指标分析
(1)流动比率。*ST 信联流动数据见图5。在向信息传播服务业转型前,*ST 信联的流动比率较高,保持在1.5 以上,但转型后,1999年底出现了较低水平(1.2)。此后,虽然公司一直努力改善流动资金状况,但基本都低于1.5 的水平,至退市时接近于0。
(2)营业收入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的变化(见图6)同样反映了*ST 信联转型的失败。虽然*ST 信联在转型前(如1997年)就出现负增长,但转型后(1999年)亏损更大。2000年度公司出现正增长,但2001~2003年的增长率逐年下降,说明公司市场份额萎缩,主营业务竞争力不足。
图5 *ST 信联流动比率分析(%)
图6 *ST 信联营业收入增长率分析(%)
(3)技术人员占员工人数比。*ST 信联技术人员占员工人数比见表2,仅与ST 国嘉相比,就可以看出*ST 信联的技术人员是多么匮乏。在从轧钢业转向信息传播服务业后,人力资源成为ST 国嘉发展的瓶颈,这不得不说是一次失败的转型。这也证明了传播与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竞争激烈,不同于其他行业,技术人员在传播与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表2 *ST信联技术人员占员工人数比
五、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征兆
近年来,在国家明显加大政策扶持的背景下,传播与文化产业公司通过直接发行股票或借壳上市的案例增多,“文化+资本”模式将成为传播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产业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市场竞争也将日益激烈,财务危机的存在影响着传播与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如果不加以解决,将面临退市危机。*ST 聚友、ST国嘉和*ST 信联的案例表明,财务危机征兆在公司危机前3-5年就开始显露,财务危机预警是可行的。总结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征兆,可以帮助企业建立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及时规避和化解风险。
(一)流动资金紧张 流动资金紧张表明传播与文化产业财务危机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较低。应收账款多且不能及时收回,存货积压占用过多、存货质量差、周转能力不强等都是造成财务危机公司流动资金紧张的具体原因。如果应收账款和存货的品质差,周转慢,其变现能力就弱,则公司流动资金匮乏,导致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减弱,公司无法正常开展经营活动和筹资活动,引发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二)资金回笼滞后 资金回笼主要是指存货的周转和应收账款的回收,反映传播与文化产业财务危机公司的营运能力。公司存货和应收账款的数额较大,一方面会影响公司的流动资金,另一方面会导致公司计提减值准备,这将影响公司的经济效益。以应收账款为例,如果现款交易较少,赊销业务占据大多数,则平均收账期的长短直接决定了公司资金占有量及坏账数额,当公司的流动资金由于客户迟缓付款而逐渐消失时,较长的平均收账期就会导致公司严重的财务危机。
(三)期间费用攀升 期间费用攀升表明传播与文化产业财务危机公司盈利能力减弱。如果公司销售额没有明显增长,成本费用却不断攀升,将导致公司盈利空间逐步缩小,甚至出现连年亏损,这说明公司市场竞争力减弱。一旦公司市场竞争力变弱,公司就无法按计划生产经营产品,更无心投入资金进行产品的换代更新或开发新产品,从而埋下了发生财务危机的伏笔。
(四)收入持续下降 收入持续下降表明传播与文化产业财务危机公司发展能力减弱。一般情况下,收入的下降较容易引起公司各部门关注,但大多数人往往将收入的下降仅看作是市场问题,会用调整价格、品种或加强推销进行施救。收入持续下降释放了以下几个危机信号:产品销售量下降、产品市场占有率下降、产品质量出现问题或市场出现替代品、产品价格或服务出现问题等。收入持续下降会带来严重的财务问题,但由于现金流滞后于实物流,可能并不会立即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
(五)人力资源缺乏 人力资源状况反映传播与文化产业财务危机公司的创新能力。不同于其他行业公司,传播与文化产业公司对人才要求较高,优秀人才是稀缺资源,其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表现出来的风险远大于一般经营风险。)
[1] 杨华:《退市风险警示与财务危机的相关性研究》,《会计之友》2013年第1 期。
[2] 魏振英:《企业财务危机防范与化解对策研究》,《中外企业家》2013年第6 期。
[3] 赵贵阳:《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南开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4] 王双吉:《文化传媒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