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歌剧《伤逝》音乐结构与情感内涵的生成

2015-01-22林健丹

关键词:伤逝音乐性戏剧性

林健丹

摘 要:中国原创性歌剧《伤逝》以其新颖的音乐结构,成为是中国歌剧80年代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从歌剧《伤逝》的创作背景、音乐结构、人物情感等方面来论述歌剧《伤逝》音乐性与戏剧性的关系。

关键词:《伤逝》;音乐性;戏剧性

中图分类号:J61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183-02

音乐结构“从本质上来说是体现了一种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之间的关系。这种逻辑关系是建立在特殊的物质形态基础之上的, 这就是音响。音乐中的任何音响(包括乐音和噪音)都不是孤立的物质形态,它必然通过某种逻辑手段与精神内涵组合成结构关系”。①“作为一门艺术,音乐的形成是以音乐结构的形成为标志,也就是作为音乐艺术的物质形态与精神内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形成”。②“音乐结构在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充当了‘风向标作用”。③歌剧《伤逝》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在改革开放初期,其外在物质形态的音乐结构上的生成,一方面受这一时期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另一方面,与该剧同名小说《伤逝》丰富多样的人物情感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涵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认为,该剧的外在物质形态结构(音乐文本),与其内在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结构(人物情感)是一种非常契合的逻辑关系,而这逻辑关系的生成,也是该剧多年以来长盛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本文以孕育该剧生成的外在社会环境为切入点,探索其对其音乐结构,以及音乐结构与情感内涵之间的契合关系。

一、歌剧《伤逝》音乐结构得以生成的外在环境

歌剧《伤逝》以五四运动为时代背景,而“五四”运动的爆发,是为了推翻中国5000年的封建王朝统治,打破封建礼教、道德伦理纲常的枷锁,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国腐朽的封建政府,对内残酷地压榨劳动人民,对外国列强一再妥协退让,使中华民族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对受到新思潮、新文化影响的青年知识分子,为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爱情。但黑暗势力太强的,他们以失败而告终。《伤逝》悲剧的结局表明,革命的胜利不是一帆风顺,是无数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该剧的这一时代背景说明,《伤逝》不只是为了讲述一个爱情故事,涓生和子君爱情的悲剧也并不完全是自身造成的,而更多是这个社会造成的。

首先,涓生和子君都受到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传统男女婚姻观念的影响。“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制度,对当时的人们毒害很深,封建礼教严重地束缚着人们思想,制约着社会的进步。其次,封建家长制以及“门当户对”、“政治联姻”婚姻观念也成为这对恋人闯不过去关卡,因为他们的命运决定权都在父母的手中。再次,悲剧的酿成也与道德舆论和生活压力有关。

歌剧《伤逝》创作于1981年,由施光南先生作曲,由鲁迅的小说《伤逝》改编。该部小说以五四运动这个特殊的时代为背景,讲述了一对受到新思潮、新文化影响的青年知识分子,冲破封建礼教,追求自由爱情,最后以悲剧收场的故事。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这一背景决定了《伤逝》悲剧色彩,也决定了其音乐的基调。

二、歌剧《伤逝》中音乐结构与人物情感的内在关系

该部歌剧借鉴了文学创作中“起、承、转、合”的文本结构,把歌剧编创成与之相对应的“春、夏、秋、冬”四个音乐文本结构段落,这既是描述涓生和子君由“相爱、热恋、分手、离开”的恋爱过程,又是革命斗争从“萌芽、发展、抗争、牺牲”的发展历程。该剧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借由涓生回忆子君和他们往日甜蜜的爱情故事展开。以下人物情感入手来分析其音乐结构布局和故事情节的逻辑关系。

(一)春

春天,细雨绵绵,引得人们思绪万千,全剧由主题曲《紫藤花》的旋律拉开了涓生对过往爱情的追忆。紫藤花的花语:“醉人的恋情、依依的思念;也正如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往日的种种甜蜜和诸多美好都已经成为过去,现留下的只有回忆和怀念,也正如歌曲中唱的紫藤花,它是那样的美丽,却又是那样的令人哀伤。”

歌剧选曲《紫藤花》是贯穿该剧的主题旋律,此曲采用A大调,调式明亮、开朗,表现男女主角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和向往;音乐旋律起伏不大,旋律线条波浪式进行,以中速为主,使得音乐优美动听,体现了青年人追求幸福生活和爱情自由的美好理想;2/4拍的节奏,节奏型较为规整,不仅与歌词协调一致,也映射了该时代人民思想道德的传统与保守,同时也很好地为下面的剧情发展作了环境背景的铺垫。

(二)夏

盛夏,阳光普照,热情洋溢,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她夺走了我的心》和《一抹夕阳》这两个主要唱段,暗示着男女主角爱情的种子正在发芽生根,两人的爱由一见倾心到两人热恋。该剧通过《她夺走了我的心》这个唱段,道出了涓生对子君萌生了朦胧爱意;《一抹夕阳》则表达了子君情窦初开,以及她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一抹夕阳》是一个抒情女高音的优秀唱段,由一个简单的三段体曲式构成“A-B-A1”的结构:A段旋律较多停留在中低音上,感情基调较为抒情,调式由G大调到a小调,调式由明朗的大调变为犹豫、暗淡的小调式,描述了少女情窦初开,其内心的细微变化;B段旋律线条起伏较大,音乐旋律伴随着人物内心活动逐渐走向高潮,自由模进的旋律型大步向前,表示子君决心追求自由的爱情,也描述了少女由萌生爱意到勇敢追求爱情的心里变化过程;A1段是再现段,采用了第一段的材料,通过变化再现突出主题旋律,而最后落在G大调的属音上,表示故事剧情已经走到了高潮,或是男女主角的爱情达到高潮,但依旧缓慢、中速的音乐为其悲剧性结尾埋下伏笔。

(三)秋

秋意浓,秋给人以哀伤和悲愁的感觉,创作者借由《金色的秋光》和《风萧瑟》这两个唱段来讲述涓生和子君爱情的变化。金色的秋天本该是收获的季节,爱情也是一样,但是男女主角的爱情却遭受封建礼教和世俗伦理道德的阻挠,悲剧由此而生。endprint

《风萧瑟》是女主角子君重要的咏叹调之一。此曲为复三部曲式,A—B—C—A1的结构:A段旋律中引子和主题采用对比的手法,将现实背景的残忍和人物内心的愤恨相对比,以凸显音乐戏剧的矛盾冲突;B段再现主题材料,音乐回归原速,但对比性较为鲜明;C段出现音乐高潮,也是全剧子君的情感高潮,表达了她将对世俗的愤恨不满和对爱情的痛苦惋惜,并通过音乐上的节奏力度的变化来体现;A1段回到主题基调,表达了子君被迫向现实社会低头的痛苦。

(三)冬

寒冬,万物枯竭,令人由内而外的寒冷。歌剧选曲《不幸的人生》也是歌剧《伤逝》中最后一个篇章的主要唱段之一,表达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美梦的破灭,也预示着革命的反抗斗争的失败。

《不幸的人生》是女主角子君在该部歌剧中的最后一首咏叹调,编创者希望以《不幸的人生》来表述男女主角爱情的悲剧,这是对残酷现实的无声叹息。该曲为三段体的结构A—B—A1:A段采用f小调,给人以悲伤、哀怨的情感,节奏上是3/4拍和4/4拍的节奏转换交替,音乐旋律上波动变化大,反映了人物心理复杂的情绪;B段由先前的f小调转入同主音大调,调式上的变化为该曲的高潮提供了力量;A1段为再现段,调式回归,表达了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却只能够葬送在这封建牢笼的禁锢之中,似乎这段爱情就不曾存在,这一切都不曾发生过。

三、音乐结构与情感内涵的契合在歌剧《伤逝》中的重要性

歌剧《伤逝》用“春、夏、秋、冬”四个段落来描述涓生和子君由“相爱、热恋、分手、离开”的恋爱过程,这一音乐结构在当时的歌剧中是一种创新与突破。如果本剧采用传统平铺直叙的手法来讲述这个爱情故事,音乐的结构线条就不够清晰、明朗。编创者借助春、夏、秋、冬四个各不相同的季节,讲述了男女主角相爱—热恋—分手—离开的情感经历,也是讲述受五四思潮影响的青年学生们与封建势力对抗的变化过程,接受新思想——革命热情高涨——勇敢奋起抗争——英勇牺牲的历程。从故事情节的外在结构上来看,起:春天万物复苏、新枝萌芽,男女主角的爱情幼苗也正在生根发芽;而“反封建、反传统”的新思想也才刚刚传播到中国这片热土,孕育着革命的生机。承:夏日是万物生长的时节,植物在阳光、雨水的作用下正在茁壮成长,那甜蜜、自由的爱恋也正发展到热恋期,一切是那么美好;受到新思想影响的青年人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向往,并对这种新思想有着不懈追求。转:秋意浓,秋风萧瑟,纷飞的落叶给人以淡淡的哀愁,单纯的爱情承受不了残酷的封建势力的打击,两人往日的甜蜜不再,只剩下无谓的争吵和伤感的泪水;革命运动也要遭受失败,光靠理想和信念是无法对抗封建势力的镇压的。合:冬天寒冷,万物枯竭,那样的冷让你的心也变得绝望,往昔的爱人已经离开,只留下一人独自的回忆、悲伤;现实是这样的残酷,革命运动遭到血腥镇压,壮士们鲜红鲜血也许正预示着革命胜曙光的到来。

由此可见,歌剧《伤逝》采用了“春、夏、秋、冬”四个音乐文本结构段落,通过音乐结构与情感内涵的契合,把涓生和子君由“相爱、热恋、分手、离开”的恋爱过程以及革命斗争的“萌芽、发展、抗争、牺牲”的发展历程表现的淋漓尽致。

注 释:

①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7.

②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10.

③余亚飞.从倒七戏到庐剧——一个地方剧种的传承与变迁[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99.

参考文献:

〔1〕中国歌剧史编委会.中国歌剧史(上、下)[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6.

〔2〕林晓燕.论歌剧演唱中角色的情感转换—以歌剧《伤逝》中子君主要唱段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08.

〔3〕王海燕.早逝的花朵——析《伤逝》中子君的悲剧命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4〕汪卫东.错综迷离的忏悔世界──《伤逝》重读[J].鲁迅研究月刊,1998,(10).

〔5〕钟雅琪.对声乐作品《风萧瑟》的演释——中国歌剧《伤逝》中子君的咏叹调[J].音乐大观,2012,(2).

〔6〕杨霞.《伤逝》中子君主要唱段的演唱分析与艺术处理[D].四川师范大学,2011.

〔7〕祝欣,李迎春.抵达意义的探寻——近十年《伤逝》研究综述[J].河南社会科学,2005,(6).

〔8〕汪毓和.抒发出千千万万人民心声的音乐──从几首抒情歌曲和歌剧《伤逝》谈对施光南艺术风格的浅见[J].人民音乐.1994,(9).

〔9〕郝倖子.依附的独立 迷茫的清醒—试析《伤逝》中子君、涓生性格的矛盾性[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2).

(责任编辑 徐阳)endprint

猜你喜欢

伤逝音乐性戏剧性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从音响性往音乐性的转变Esoteric(第一极品)Grandioso P1X/Grandioso D1X分体SACD/CD机
美国自白诗的“戏剧性”
抖音:“滤镜”下的戏剧性与自我缺失
颇有音乐性与弹性的新作 HiVi(惠威)SUB12S超低音音箱
勃拉姆斯《弦乐六重奏》(Op.18)中的“家庭音乐性”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小说《伤逝》中男主人公“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基于歌剧《伤逝》阐述中国歌剧的发展研究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