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批评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2015-01-22吕娟霞
吕娟霞
摘 要: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生态批评理论近年来在我国得到快速的发展与广泛的传播,它把文学批评放到地球生物圈这一背景之下,形成一种全新的文学评论视角。本文阐述了西方生态批评理论的译介和传播、中国生态批评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以及国内生态批评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的生态批评理论和生态思想进行挖掘、分析和评论,达到缓解和消除生态危机的目的。
关键词:生态危机;文学研究;生态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168-03
20世纪90年代发端于英美的生态批评是在全球环境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兴文学批评理论。生态批评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它以生态哲学为批评的理论起点和依据,对人类文化进行反思和批判,旨在探寻、揭露和批判导致产生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提高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20世纪90年代生态批评传播到中国。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危机日益严峻:我国的森林覆盖率约为9%,人均0.1公顷,是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不到1/10,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增加;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在农产品和水产品的生产中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严重污染产品,对农林鱼牧业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由此可见,生态批评兴起的现实因素是国内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生态批评研究的跨学科、跨文化特性和国内生态文学研究的勃发为生态批评的兴起提供可能。生态批评注重从其他学科及其他批评模式中吸取经验,它与生态学、生态哲学、生态政治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神学、生态社会学等学科的思想观点相结合,把生态哲学最基本的概念引入文学批评,它不仅是文学艺术的批评,也涉及整个人类的文化批评。“提倡文化变革,考察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界的种种狭隘假设如何限制了我们想像一个生态的、可持续的人类社会的能力”。①生态文学及其研究的繁荣,是人类减轻和防止生态灾难的迫切需要在文学领域里的必然表现,也是中国作家和学者对地球以及所有地球生命之命运的深深忧虑在创作和研究领域里的必然反映。这些理论和实践都为生态批评在中国的兴起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机会。
一、西方生态批评理论的译介与传播
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些文学批评学者致力于把西方生态批评理论引入国内,系统研究和介绍西方生态批评理论和成果,把西方生态批评的发展过程以及理论成果传播到我国学术界,从而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范围和视角。2001年,清华大学王宁教授编译《新文学史》时首次将ecocriticism翻译为“生态批评”,并在《新文学史》专栏刊载了两篇英美生态批评文论:《生态批评、文学理论与生态学的真实性》、《文化与环境:从奥斯汀到哈代》。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欧美生态文学的专著是王诺教授的《欧美生态文学》一书,它系统梳理了欧美生态文学的定义、特征、思想资源和内涵,总结西方生态思想和生态文学的发展进程及其主要成就,使国内学术界更好地了解西方生态文学研究的进程。他在《欧美生态批评》中提出:“生态批评是在生态主义、特别是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文学与自然之关系的文学批评。它要揭示文学作品所蕴涵的生态思想,揭示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态危机之思想文化根源,同时也要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②韦清琦翻译美国生态批评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斯洛维克的《走出去思考:入世、出世及生态批评的职责》一书,这是国内翻译出版的第一部美国生态批评专著,对于拓展生态批评的视野和批评的实用价值具有切实的示范意义。韦清琦的《打开中美生态批评的对话窗口》一文主要阐述生态批评形成的源起、生态批评的含义和发展原因、生态批评的方法论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对促进中西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他认为:“生态批评正是以对人与自然的联系的关注使批评家进一步突破文本的社会历史语境,站在地球生物圈的高度上考察传统文学经典的构成、现存文学理论的得失,从而能够再现缺席已久的自然在文本乃至文化中的地位。”③胡志红等翻译的《实用生态批评——文学、生物学及环境》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生态批评研究的视野。胡志红在《西方生态批评研究》一书中提出:“生态批评是一种文化批评,但与其他文化批评类型相比,又超越了性别、种族、阶级、大地等单一的视角局限。”④李晓明的《美国生态批评研究》一文详细梳理和评析了美国生态批评的特点,探查其发展的社会背景、文化土壤和思想渊源,为中国生态批评的发展提供了典型个案的理论框架和资源。刘蓓翻译了美国生态批评领域的领军人物劳伦斯·布依尔的《环境批评的未来——环境危机与文学想象》。王晓华的《另一种全球化与中国文艺学的生态主义走向》和《中国的生态主义运动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从官方和民间两个层面上向国外介绍我国生态主义的现状与学者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从理论研究方法和具体的批评性实践两个方面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生态批评研究的视野,对我国的文学研究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作用,也使国内从事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学者能够及时了解国外最新的理论动向和研究成果。
二、中国生态批评理论的发展与实践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的生态批评研究开始起步,出版了一些研究著作。在《生态文化的理论阐述》一书中,余谋昌从历史、政治、经济三个角度分析了生态文化的内涵,提出建设生态文化的理论,并具体阐述了从精神、制度、物质等层面建设生态文化的策略。鲁枢元在他的著作《生态文艺学》中提出“生态学的人文转向”观点,倡导建设生态文艺学学科和关注精神生态的批评,从对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关注进一步发展到对人类精神生态的关注。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则主张“以人为本”的生态观,以生态的世界观来看文艺。这些著作丰富了我国文学批评的研究视野,促进了我国生态批评理论和生态文学的发展,对强化人们的生态意识,建构正确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模式,以便缓解人类面临的不断加重的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生态批评理论的发展endprint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生态批评理论的研究逐步深入。王先霈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绿色”观念》中认为,古代文论中存在的许多思想观念和审美传统是主张人类要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互惠互利。张皓的《中国文艺生态思想研究》剖析中国古代文论中丰富的生态思想,包括亲近自然、善待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等理念。何怀宏在著作《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思想》中提出了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剖析了儒家、道家、古代文学艺术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他认为,“支持儒家生态伦理的精神主要是一种‘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而道家生态伦理思想则主要体现在“万物平等自化”、“道法自然”、“节制物欲”。⑤在《汉字“风”的语义场与中国古代生态文化精神》一文中,鲁枢元从字源学和古代哲学的角度阐述了“‘风的语义场,认为它实际上是一个流动的、循环的、多层面的生态系统,一个浓缩了中华民族生存大智慧的生态系统”。⑥国内学者对于古代生态资源的挖掘、阐释,对寻找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促进人类文化转型,解决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生态文学的实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来的环境破坏问题,迅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生态纪实报告文学兴起,出现了《北京失去平衡》、《伐木者,醒来!》、《淮河的警告》等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这类纪实报告呼吁人们重视生态环境,揭露局部的生态问题,但对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缺乏深入研究,没有形成整体的生态观照。90年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在物质利益的驱逐下对自然进行疯狂的掠夺和摧残,生存的环境遭到极大破坏,大自然已经危机四伏,生态危机遂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的生态文学作家开始将环境投放在世界的、科学的视野中去观照,揭露现实中的环境问题,分析环境遭到破坏的根源。这一时期生态文学的体裁和题材趋向多样化,包括小说、散文、诗歌和电影。小说有张炜的《柏慧》、张抗抗的《沙暴》、铁凝的《秀色》、阿成的《小酒馆》等。特别是鄂温克族作家乌尔热图的小说具有较高的生态批评研究价值,他的小说《七岔犄角的公鹿》、《一个猎人的恳求》、《丛林幽幽》等都具有深沉的生态思索和文化忧患。
新世纪以来,生态危机的严重局面仍在日益加剧,而且蔓延到文化领域、道德领域和精神领域。生态小说研究不再停留在揭示人对自然的破坏、自然环境的污染这样的表层,而是深入到文化层面探询和揭示造成生态灾难的社会根源,许多作家对人类中心主义、征服和统治自然观、科技发达下的工具理性、发展至上论、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等思想观念进行文化批判,并从生态整体利益的角度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国内生态小说以自然为主题,阐释自身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真实体验,抒发对自然和生命的赞美与热爱,揭示当代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以及人类的精神危机,表达了人类面临的精神失衡和价值崩溃的忧虑。
三、目前生态批评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体系不够完整
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文学研究流派正在蓬勃发展,它对世界各国的文学研究领域都产生了影响。我国生态批评的理论的基础是西方的生态批评理论体系,目前虽然已经产生部分理论成果,但由于缺乏实践的操作,尚未形成体系,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跨学科、跨文化资源薄弱。中国的生态批评在解读人与自然的关系,批判人类文明中的反生态因素时,常常不能从一个较为宽阔的多学科的视角进行观照,往往难以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仅囿于对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的简单关注。其次,批评视角和方法单一、狭窄。中国很多所谓生态视野下的文学批评文章,常常把古代天人合一理念、道法自然等都当做生态思想的“元概念”,有些作品描写的自然、田园等意象虽然显示了生态意识,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与顺从,但并不能说明这些作品蕴含着深刻的生态思想。古代文学家的创作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真正的生态自觉,他们赞美自然、留恋田园生活多数是缘于士人审美趣味和理想,创作的出发点还是人,自然和田园依旧附属于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文学家并没有进行有意识自觉的生态思考和生态文学创作。
(二)理论先行,创作后劲不足
我国生态批评缺乏经典文本。我国的生态文学创作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大量的作品,但多数作品的主题流于浅层问题,关注的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生态危机的不断加剧,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生态学的思考和探索;大多数作品描写仅限于对自然和生命的赞美,没有去探寻其存在的思想性。因此,在生态文学的创作实践中依旧缺乏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审美性和批判性的经典生态文学作品。
总之,中国生态批评理论自引入起就表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并显现出极大的潜力。在今后的发展中,中国生态批评一方面需跨越学科、文化的藩篱,加强学科整合,扩大研究的文化视野;另一方面可立足本土化的生态资源和生态智慧,消除抵触情绪,主动借鉴吸收西方生态批评的理论成果。相信随着中西交流和对话的不断加强,我国的生态批评理论将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Branch,Johnson,Patterson and Slovic(ed.):Reading the Earth;New Directions i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University of Idaho Press,1998.xiii.
〔2〕王诺.欧美生态批评[M].学林出版社,2008.
〔3〕劳伦斯.布依尔,韦清琦.打开中美生态批评的对话窗口-访劳伦斯.布依尔[J].文艺研究,2004,(1):64-70.
〔4〕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思想[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
〔6〕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纪秀明.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综述—兼论生态文学与批评在中国的演进[J].辽宁大学学报,2009,(1).
〔8〕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1〕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12〕王诺.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J].文艺研究,2002,(3).
(责任编辑 孙国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