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求同的“复仇悲剧”
2015-01-22杨书评
杨书评
摘 要:《哈姆莱特》与《赵氏孤儿》因其共同的“四大悲剧”和“复仇悲剧”冠名,成为各类比较文学研究出镜率很高的选题,而统观学报杂志刊发的相关论述,大多在“复仇悲剧”的框架下对两剧的剧情发展、人物行动等方面进行表象化比照,缺乏对两部范式剧目进行戏剧形态、内涵、审美等方面理论性分析研究。本文将从两部戏剧的情节、主题、人物及戏剧形态、技法等方面分析其不同之处,以认识欧洲话剧与中国戏曲两种戏剧形态形、神、义的巨大差异,同时提出中西古典戏剧个案比较适宜的方法和角度。
关键词:《哈姆莱特》;《赵氏孤儿》;复仇悲剧;情节;主题;戏剧形态
中图分类号:I106;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155-03
《哈姆莱特》与《赵氏孤儿》是中西古典戏剧的经典之作,它们除了在自身文化区域获得传世影响外,均远播海外,在文化传统迥异的他文化圈获得不朽声名。比较文学建立后,作为中西古典戏剧的范本,它们自然而然被纳入学者比较研究的视野,同时也成为高校本硕学生撰写学位论的选题之一。事实上,作为中西古典戏剧不同范式的代表和中西封建社会不同阶段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两部戏剧从形式到内容、从技法到旨趣都存在巨大差异,甚至可以说差异是绝对的而共性是微弱的。人们习惯于笼统地称它们为“复仇悲剧”,“具有相同的复仇主题”,其实“复仇”在两部戏剧中既非共同的情节,亦非共同的主题,甚至称它们是共同的悲剧都是牵强的。
一、剧情梗概
情节作为事件缘起、演进、发展和结束整个过程的总和,一向被视为叙事文学的核心和根本,它被尊为小说“三要素”之首,也被当作决定戏剧性质的核心因素。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在创始性列出决定悲剧性质六要素(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的同时,屡次强调情节在其中的核心地位。他指出:“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容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①事实上,“复仇”并非两部戏剧共同的贯穿始终的“情节”,它们各有其主体内容和情节。《哈姆莱特》剧“王子复仇”作为不偏不废持续发展推进的主体事件,已然构成亚里斯多德所谓摹仿严整划一和“有一定长度行动”的规范情节;而《赵氏孤儿》剧“孤儿复仇”只出现在五折戏的后两折,之前的剧情主要表现为保他日后能够复仇而自我牺牲的亲人和义士,从而使复仇本身仅成为戏剧的局部和引线。
《哈姆莱特》第一幕开场时,克劳狄斯弑兄篡位、王后乔特鲁德改嫁新王已成事实。鬼魂显灵,告知老王被害真相并嘱托王子复仇,王子发了誓“复仇”,戏剧开门见山交代给读者(观众)应关注和把握的核心事件。第二幕、第三幕是王子持续的“复仇”行动。作为有思想有理性的王子,哈姆莱特不能轻信鬼魂冒然行事。因此,第二幕他“装疯”以查证鬼魂说的话(当然也是为了保护自己)。因对手克劳狄斯阴险狡诈、包藏之深,真相难以显现,“复仇”行动难以推进。第三幕通过“戏中戏”查证了鬼魂的话,面对弑父真凶哈姆莱特要果断复仇。他独白:“现在是一夜中最阴森的时候……我可以痛饮热腾腾的鲜血,干那白昼所不敢正视的残忍行为。”但正要动手时恰逢克劳狄斯在忏悔祷告,出于此时复仇会使仇人进天堂的顾虑,哈姆莱特放弃了唯一一次单独面对一剑复仇的良机。此后局势发生了逆转。之后哈姆莱特误杀大臣,为克劳狄斯借刀杀人提供了口实。第四幕,面对去英国必死的局面,哈姆雷特果断反击。他利用海盗突袭之机,避人耳目,改写密信,潜逃回宫。第五幕,在克劳狄斯策划的“宫中比剑”中,身中毒剑的王子果断冲向王座,铢杀了奸王,报了杀父之仇,悲剧至此结束。
《赵氏孤儿》剧由五折和一楔子组成,复仇主体赵武在第四折才正式出场,而前三折和开场楔子主要讲述20年前他家遭遇的灭门惨祸,忠臣义士为保护他所做的巨大牺牲。首先,“楔子”以简明扼要的科白曲词交代他家的灭门惨祸。赵武祖父赵盾,身为春秋时晋国灵公的宰相,被奸臣屠岸贾设计陷害,自身被“灵犬”追击不知所踪,族人三百余口被株杀殆尽。其父附马赵朔被假传圣旨赐“三般朝典”致死。母亲因贵为公主免于一死,但被囚相府,此时她已身怀有孕。附马赵朔死时遗言公主:“若是你添个女儿,更无话说;若是个小厮儿呵,我就腹中与他个小名,唤做赵氏孤儿。待他长立成人,与俺父母雪冤报仇也。”于是作为胎儿的赵武被动承担起为家族复仇的责任。正剧第一幕,以屠岸贾得报公主生下赵氏孤儿开场。屠岸贾吩咐手下死守府门,只等待孤儿满月后“削草除根”,由此护孤与株孤的较量以血腥方式开场。第一折:公主托草泽医生程婴带孤儿出相府,为绝日后牵连孤儿、程婴自缢身亡。程婴冒株连九族之险药箱藏孤出府门,被屠岸贾手下守门将军韩厥搜出。出于对忠良的同情,韩厥私放孤儿,伏剑自刎。第二折:屠岸贾察觉孤儿已出府门,为除之假传圣令诏告天下,要将晋国半岁以下一月以上男婴斩尽杀绝。为保全赵氏孤儿和天下小儿,程婴与退隐老臣公孙杵臼定下以自己幼子顶替赵氏孤儿受死的偷天换日之计。第三折:计策具体实施。由程婴告发公孙杵臼藏匿孤儿,引屠岸贾来搜出和斩杀了由程婴之子顶替的“赵氏孤儿”。公孙杵臼在忍受杖刑拷问后撞阶而死,而真正的赵氏孤儿反以程婴之子的身份被屠岸贾收为义子。第四折:赵武作为有自主意识的成人首次出场。他已改名程勃和屠成,白天跟义父习武,晚上跟养父学文,成长为“甚有机谋,熟闲弓马”的英才。屠岸贾瞩望依靠他“弑了灵公,夺了晋国”。程婴则虑及自己来日不多,遂将赵家当年灭门惨祸和忠良义士的壮举绘成手卷,说明真相,嘱咐赵武报仇。赵武听从养父教导,表示必报血海之仇。第五折,赵武把自家冤情上报主公,获得恩准,擒获了屠岸贾,处以磔刑,报了父祖之仇。
二、复仇主人公与悲剧主角
相同的复仇故事不同的位格处理,使两个复仇者在剧中的地位作用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的人物特质。哈姆雷特作为“王子复仇”行动的实施者和主干事件自始至终的推进者,无可置疑地成为悲剧的主角,即“复仇主人公=悲剧主角”。而《赵氏孤儿》剧“孤儿复仇”只是局部剧情,主体剧情是以他复仇为引线次第出现的程婴、韩厥、公孙等人。即是说,复仇主人公赵氏孤儿并非悲剧主角,主角是以生命为代价保护他生命义士们,因此“复仇主人公≠悲剧主角”。endprint
《哈姆雷特》在复仇提起、延宕、重续、实现的曲折中展现主人公哈姆雷特思想和灵魂的全部深度。第一幕幕落下场时哈姆雷特独白:“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复仇即已自主化地宣告开始。但在第五幕“宫中比剑”之前,复仇一直处于搁置状态。在此期间,剧情表现的不是王子复仇而是王子“忧郁”“犹豫”和“延宕”。“忧郁”缘于他心目中至善至尊的父王轰然而逝,原以为贤淑的母后匆促改嫁,叔父取代父亲登上王位。骤然而生的一系列变故,使他的美好憧憬倾刻全无,陷入莫名的苦闷。“犹豫”缘于他对显灵鬼魂的疑惧和对报杀父之仇信心的不足。“延宕”缘于他查证了鬼魂的话和立意报仇后还要考虑行动的方式和后果。这正如黑格尔指出:“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决,不是他应该做什么,而是他要如何去做好它。”他感叹大地是“一个不毛的荒岬”,天空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世界是“一所大的牢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监房。他追思众神都曾在上面打上印迹的“男子的典型”父王,痛恨“脸上堆着笑的万恶的奸贼”新王。他坚守与奥菲利娅真挚但不能倾诉的爱情,鄙夷母后“迫不及待地钻进乱伦的衾被”的不贞行为。在这多重情感纠葛和思想矛盾中,传达了他对人类的礼赞,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对平等真挚爱情友谊的珍视,对晦暗时局的清醒认识,对“重整乾坤”的义无反顾,使他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先进知识分子的典型,成为理想化的人文主义“巨人”。
而在《赵氏孤儿》中,赵武复仇的剧情简略而平朴。以程婴养子程勃和屠岸贾义子屠成双重身份长大成人的赵氏孤儿,20岁时始闻自己的身世和家族仇恨。对养父程婴的手卷和“剖说”,他没有疑虑,而是作为事实当即接受。对具有灭门仇人和二十年培育之恩双重身份的屠岸贾,他没有矛盾和犹豫,没有报恩还是报仇的纠结,而是以叠加的宾白和曲词一再表白必报血海深仇。对复仇的方式和时机,他没有过多的思考和谋划,只向养父提起:“爹爹放心,到明日我见过了主公,和那满朝的卿相,亲自杀那贼去。”第二天就实施复仇行动。少年英武的他得到主公允许后,“不索列兵卒,排军将,动着些阔剑长枪”,而只身前往。在闹市屠岸贾回私宅的路上,挡住其去路,说明身份、因由和报仇的意图。交锋的过程,仅屠岸贾一“走”、程勃一“拦挡”一“提”(提离了鞍鞒)一个回合就把仇人拿下。之后交由主公派为应合的上卿魏绛主持,处屠岸贾以磔刑,复仇行动大功告成。
复仇故事叙述简略而大意,复仇行动一蹴而就,但同样实现了人物塑造的意义。赵氏孤儿复仇是此前诸多义士舍生忘死、前仆后继道德价值的肯定,是对“忠”、““孝”、“信”、“义”的颂扬,赵氏孤儿于是成为典范正统而优秀的封建世子。赵氏孤儿精神世界的核心是“孝”。当家族血海深仇摆在面前时,他没有思想上的矛盾和犹豫,也没有行动上的拖沓和延缓,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为亲族复仇的使命,这是“百善孝为先”的观念使然。其二是“忠”,他家当年的灭门惨祸,元凶固然是奸臣屠岸贾,但君王(主公)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身为国君,他忠奸不察,枉使忠良受株。对君王昏愦失察的责任,他没有怨恨,也没有追究,而只追讨屠岸贾一个仇人。反而是时时把王权摆在前面,报仇前首先是:“到明日我先见过了主公。”最后把奸贼交由主公派来的卿将处刑以尽显君王权威和皇恩浩荡。其三是“信”,得知程婴为他赵家牺牲了亲子,辛勤付出20年,他当即跪拜叩谢:“谁肯舍了亲儿把别姓藏?似你这恩德难忘。”擒获奸贼完成复仇大任即表示:“我等请个丹青妙手不寻常,傅着你真容相,侍奉在俺家堂……便日夕里焚香供养。”其四是“义”,纵使屠岸贾对他有栽培养育之恩,当得知他的所作所为后,舍小义而取大义,生擒了养父。“忠”、““孝”、“信”、“义”,成就了一位与先贤义士一脉相承的形象。
三、主题与母题
应该说“复仇”是两部悲剧共同的母题而非共同的主题;因为两部戏剧主体情节各异,从而形成了它们各有特色的时代性和民族化主题。
“复仇”仅是两部戏剧共同的母题。主题是作者从一定的立场观点出发,通过作品全部内容和材料表达的中心意思和主要意图,而母题仅是表现主题的较小的具体的主题单位。有学者认为“母题是情节的部分”,②“是对情节中一个或数个事件的概括”,③但它“还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情节或故事线索”。④以此衡量“复仇”在两部戏剧中的地位,显然,在《哈姆雷特》中它既是母题也是情节,但在《赵氏孤儿》中它仅是构成情节的母题,而整个情节。
“复仇”并非两部悲剧的共同主题。《哈姆雷特》“王子复仇”虽为贯穿始终的情节,但由于王子复仇过程中表现的思想矛盾性和行动复杂性,使其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封建血亲复仇范畴,展现了许多资产阶级思想元素。具体说,通过王子复仇故事,表现了文艺复兴末期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也同时表现了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化的过程,以及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内部进取与堕落、正义与邪恶两种势力的斗争。
13世纪末14世纪初文艺复兴运动,以个性解放、宣扬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这一思想对贵族社会也产生很多影响,引起贵族社会的分化。哈姆雷特“重整乾坤”是他应时代变革要求要而进行的一场变革。而克劳狄斯身份虽为国王,但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建暴君,而是集封建专制君王与资产阶级野心于一身的复杂人物。在与王子哈姆雷特的斗争中,他表现出的不是封建君王的强权和暴虐,而是资产阶级野心家阴险狡诈。他把恶深藏心里而刻意表现慈爱大度,反而使正气而率真的王子显得尖酸刻薄、幼稚脆弱。他弒君篡位、杀兄谋嫂的行为正那个时代贵族社会道德沦丧的缩影。
《赵氏孤儿》宣扬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正统伦理道德主题。开场楔子家族灭门惨祸中的祖辈赵盾和父辈赵朔,是“忠”的典型。赵盾身为宰相,因忠良正直引奸人忌恨而招致飞天横祸。其子附马赵朔对此冤屈没有怨愤和反抗,而是驯顺于假圣旨自伏“朝典”而死。正戏第一到第三折孤儿出生后,在株孤与护孤的较量中上场的公主和义士是贤妇烈女和忠良侠义的典型。公主谨尊丈夫遗训,牺牲自我保全赵家遗孤,体现了封建社会妇女“三从”和“节烈”的美德。草泽医生程婴、守门将军韩厥、退隐老臣公孙杵臼拼了自家性命保护忠良之后,以及触槐而死的鉏麑、劈灵獒的提弥明、单臂扶轮的灵辄,皆为“义”的形象。第四第五折赵氏孤儿复仇行为,如前所述展现“孝”和“忠”。显见《赵氏孤儿》以孤儿复仇为引线,绘制了自觉遵守封建传统道德的忠臣义士烈女群英谱,宣扬的是以“忠”“孝”“礼”“义”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主题。endprint
四、戏剧形态与技法
在戏剧形态上,两部戏剧并非同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哈姆雷特》表现的是悲剧主角因某种过失而遭到毁灭的悲剧,而《赵氏孤儿》是喜忧参半的悲喜剧。王子哈姆雷特历经磨难,杀了奸王,报了父仇,但最终未能完成“重整乾坤”的大业,是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剧。而《赵氏孤儿》虽表现了忠良之家的灭门惨祸、诸义士前仆后继的牺牲,但最终的结局并非“引起怜悯与恐惧”的悲剧主角的毁灭,而是多年冤仇终得雪报和“死丧给封葬”、“生存受爵赏”的大团圆结局。由此形成的美学特征,《哈姆雷特》庄严肃穆悲壮典雅,而《赵氏孤儿》惨烈中掺杂华彩,悲壮中点缀着欢快。
戏剧形态与审美的差异与它们所属剧种各自产生的时代及文化渊源有关。《哈姆雷特》创作年代是古希腊奴隶制全盛时期,欧洲社会刚刚迈进文明的门槛。虽然人们的社会能力和信心有所增强,但仍然敬畏自然和作为自然化身的神灵。古希腊悲剧和喜剧的产生都与祭神有关,因此台词严谨、动作规范、舞台气氛庄重严肃。作为欧洲古典戏剧,莎士比亚在其代表作中保持了这一传统。而《赵氏孤儿》这部戏曲成熟于蒙古入主中原、社会经济和城市文化飞速发展的元代。由民间书会才人和郁悒不得志的汉文人创作的元杂剧,也有祭神的成份,但真正目的是娱乐,为应和受众善恶果报和好喜不好悲的朴素心理,大都是先悲后喜和正必压邪的悲喜剧,如与《赵氏孤儿》中列“四大悲剧”的《窦娥冤》、《梧桐雨》等,都很难说是纯粹的悲剧。
作为来自于不同文体渊源的欧洲话剧与中国戏曲典范,在剧情构制上,《哈姆雷特》承袭了自《荷马史诗》以来欧洲叙事文学纵式线性叙事模式,而《赵氏孤儿》承袭宋话本以来中国叙事文学横式延展性叙事模式;《哈姆雷特》始终表现“王子复仇”这一中心事件,在整一性、逻辑性、完整性的故事叙述中呈现“一条绳索”的结构形态,而《赵氏孤儿》以赵氏家仇为引子,在众人攒聚一事、多点组成一面的故事叙述中呈现延展式“画廊”结构形态。在构戏手法上,《哈姆雷特》多用西方戏剧“悬念”、“发现”、“突变”的技巧,而《赵氏孤儿》多用中国戏曲“告白”、“回环”和“具结”的方式。《哈姆雷特》开场时老王暴死、新王登基、王后改嫁等突发事件是剧首“悬疑”。其后鬼魂显灵、“戏中戏”是“发现”,误杀大臣、遭遇海盗是“突变”。而这“发现”和“突变”又是“悬疑”之后的释疑,从而在悬疑和释疑的过程中完成戏剧故事的叙述。《赵氏孤儿》正戏前的开场楔子即为“告白”,是以剧中人提纲挈领的旁白陈述事件的前因,以使观众迅速进入剧情。“回环”,是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回述前情,形成语言的多次重复。回环的作用不是推进故事,而是以重复讲述来增强表达效果,目的是煽情。“具结”是每折正戏结束时,要下场的人物以曲词唱段点化某种意图或哲理,目的是教化。在表达方式上,《哈姆雷特》主要以散句式的道白交代境况推进故事,以写实叙事为本;而《赵氏孤儿》宾白较少也较为简单,更多的是在交代剧情基础上以辞彩华丽、韵律严整的曲词唱段流露意图诉说心曲,渲染气氛。
两部戏剧诸多方面差异,立足于“悲剧”还是“共同的复仇悲剧”观点下的个案比较,会陷入求同难求异亦难的窘境。
注 释:
①亚里士多德.诗学[M].商务印书馆,2003.11,64.
②③④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94,195,194.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王文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