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2015-01-22刘晓惠

关键词:中学语文反思创新

刘晓惠

摘 要:近几年来,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教师致力于高质量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所谓语文课堂高质量,是指在常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考,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了学生发展。本文对近年来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深刻反思,以期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247-02

高质量的语文教学,不但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也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的情、趣、理的挖掘与探索。教师只有以课堂和学生为根本立足点,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就一定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和观念

(一)创设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双边活动,是在平等的对话中进行的。近几年来,广大语文教师已经改变了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观念,即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认为学生要严加管束,要树立教师的“权威”,教师不容置疑、不容挑战,广大教师积极与学生心与心链接,从而构建成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尊敬老师,尊重知识;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关爱学生,教学相长。对于个别“特殊学生”,老师要真正进入他们的内心,深入地了解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化他们,而不是一味地批评他们。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要认识到每个年龄段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同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他们那个年龄阶段的行为和需求,进而引导他们健康发展。

(二)树立教学新观念

1.树立新型教学观。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师努力打破过去传统的呆板、乏味、单调的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知识为主的模式,逐步把目光放在了学生身上,努力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了学生的实践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使课堂变得更加和谐、平等、民主。

2.树立新型职业观。教师职业观是教育观念转变的核心,教育观念的转变直接作用于教育的发展。近几年来,中学语文教师努力转变传统的教师职业观,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不是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而是担当着重大的民族和社会的责任,肩负着民族振兴、国家昌盛的光荣使命。职业观的转化,使教师更加自觉地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不断更新知识,努力把自己打造成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好老师。

3.树立新型育人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关注点不再仅仅放在学生的成绩上,而是更加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非智力因素、德育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要更加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掌握知识,更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创设一种新型的课堂形式

(一)适当应用信息技术

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影响越来越深刻。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人才的重要标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多元信息的碰撞。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学生学习的工具,也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工具。实践证明,适当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单位时间内增大知识量和信息量,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

1.课程导入,设计课件吸引学生。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应该从好的课堂导入开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新课的导入,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聚精会神地进入课堂教学。如教学《荷塘月色》,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设计一种唯美的情景:满池的荷花,在皎洁的月光下,亭亭玉立,一幅让人如痴如醉的画面,展现出来,再配上柔和的音乐,顿时让学生深深地进入到这种仙境般的课堂中,愉快地去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这种图文、声情并茂的课堂导入,无疑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2.设计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近年来,中学语文教师对课件内容设计得越来越精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教师倍感轻松,学生也深感愉悦,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教学任务也完成了。例如,在学习《田忌赛马》这篇课文,由于这则历史故事离我们年代已经久远,学生很难把握当时的历史情境,再加上这个故事抽象性、逻辑性较强,对初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确实有点难度。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努力给学生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很好地帮助学生去准确理解课文的内容,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构建创新型课堂

创新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革新。在现代社会,教育创新不仅是教育本身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教育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才能推动我国向创新型大国迈进。因此打造创新型中学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激发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发展创新型思维,首先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不断摸索规律,总结经验,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教学创新。如《雷雨》一课,首先让学生观看并欣赏这部戏剧,然后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选择其中最精彩的片段,让学生分角色去表演,真正让学生融入到这部剧里,从中体验剧中的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这样做,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体会到了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2.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承载着民族复兴、国家繁荣这一历史重任,学生只有能够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创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摒弃“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等陈旧的观念,启发学生积极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使中学语文课堂成为创新的乐园。如在作文课上,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是什么?如果在过去,老师会将雪融化了是水做为标准答案。但是,在课堂中有位学生脱口而出,雪融化了是春天。当听到学生这样回答时,这位教师不但没有训斥他,反而表扬了他,并鼓励他和全班同学要大胆创新,不要墨守成规,不要拘泥于固有的思维。课堂上有了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学生们会把学习和创新当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起来了,创新习惯也逐步养成。

(三)教学设计的创新

语文教学在注重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此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指导学生去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学习《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老师不是直接把课文中的四个人物: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的性格特点介绍给学生,而是从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出发,首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仔细品味这些人物,通过人物对话去领悟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教学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同学们在激烈的辩论中把课文中的每个人物特点都把握得十分准确,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和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胆量。通过分析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引导启发学生用客观、历史的态度去看待人和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体现人文性,教学就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别的个体,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就要“因材施教”,这也是人文性的必然要求。

(四)教学内容的创新

王荣生老师在他的《语文教学内容的重构》一书中,从语文知识教学到文章教学,从古诗文教学到写作与口语交际教学,都谈到了教学内容的创新,为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参考。语文教学应该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既要认真讲解课本知识,又不拘泥于课本知识,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创新。语文教学内容的创新,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又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

三、语文教学的反思与发展

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分析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通过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提高。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然有正确的教育观念,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真正用“心”把语文课教好。要敢于不断地否定自己,在否定中成长,在否定中进步,在否定中提高,总结经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推动中学语文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杜培栋.论中学语文教学创新[J].考试周刊,2011,(20).

〔3〕孙友林.论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研究[J].双语学习,2007,(11).

〔4〕钟小艺.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理论的研究[J] .学苑教育,2014,(6).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反思创新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