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与细化:独立学院新闻类实践课程的改革策略
2015-01-22温旭
温旭
摘 要:独立学院新闻类教学存在教育资金匮乏、科目设置雷同等问题。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打造好教育“资金运转”模块与教学“知识输出”模块,对资金投入方式、课程设置方式和教学设计的细化,以“转化与细化”的策略,走出独立学院新闻类实践课程的改革之路。
关键词:转化;细化;独立学院;新闻类实践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235-02
随着市场对新闻传媒行业用人需求进一步细分与高质量化,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独立学院,其新闻专业方向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教学都必须适时根据市场需求特征与自身办学实情做出相应改革,一顺利地与人才输出的时代链条衔接。但在“新闻传播方向课程教学改革探索”项目推进过程中,有个关于“新闻传播类课程实践教学的设置以及实施情况、意见”的调查却反映出或许阻碍课程改革的若干严峻问题,诸如:教育资金匮乏、科目设置雷同等。本文试图从一个更深的角度切入,探索独立学院如何整合教育“资金运转”与教学“知识输出”这两大基础模块,走一条“转化与细化”的改革路径,旨在转化“资金投入”思维、转化课程执行方式、细化教学设计,从而更好地完成新闻类人才培养任务。
一、转变资金投入方式
(一)资金投入的困境
独立院校教育资金匮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尤其体现在像支撑新闻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资金投入上。一方面,实践教学改革须具有与课程实践环节相配套的一系列教学用具、实验仪器以及实训基地;另一方面,独立学院整体资金来源相对单一,收入总额过少。加上独立院校办学时间短,必须首先考虑饮食、住宿、后勤等资金需求以稳定生源,导致支出规划侧重于综合基础设施的建设,而对教学领域专项专款的分配与使用采取“节省”模式。如此,新闻类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就天然成为独立院校整体转型发展的一块短板。由于很少或者没有资金投入,导致新闻类专业的既无实训室、实验工具,也无实践经费。
(二)经费由“投入”向“利用”转化
当下独立学院教育资金严重匮乏的实际,是否意味着新闻类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只能搁浅?答案是否定的。
所有具有类似现状的院校,都应认真执行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政策,努力寻求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资金筹措之路。这需要我们切实转变思路,即把等待资金“投入”这种被动模式,转化为主动“利用”模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金,并合理规划出一整套新闻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资金支持方案。根据《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已经启动,其涵盖的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是面向地方所属高校的。若独立院校能合理合法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关于该类项目资助经费的共享计划,既考虑到项目建设,又能兼顾实践教学改革,对于年轻院校来说,或许能开辟出一个既满足科研研究,又兼顾才人培养的新路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在国家“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与“高校协同创新机制”。独立学院也能培养出一部分具有创业理想与潜质的学生。对这一群体,学院应鼓励其积极创业,并为之创造良好条件。若培养出创业成功者,即可与其建立长期的产、学、研协同关系,打造一个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典范。
二、调整实验课程的方式
就实践教学而言,课程执行方式作为“知识输出”的第一环节十分重要,它是后续具体教学设计的最初依据。
以往,在新闻类实践教学中,学院皆依据教材大纲,其实验环节都依托教材中的陈旧原理进行,加之没有成规模的实验器材与实训场所,许多试验项目仅仅停留在常规的应用培养方案中。像“新闻采访与写作”,最大限度的实训,就是组成采写小组,对校内题材进行挖掘,以报道的成果展示。这种实践方式,对于新闻采写的技能训练很难到位。如果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或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课程与课题相结合
调整实践课程,将新闻传媒人才培养项目化,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基础上进行策划,选定一些与新闻专业相关的优势训练项目申报,尤其是那些真正能够走出校门的、有极强操作性的、对社会具有实际意义、能在该专业产生巨大影响的项目,以这些项目带动实践课程,其效果不言而喻。当一个项目获批之后,可转化为“课题式”教学大纲,并带入课堂,使学生有所针对性地完成项目任务,还能产生丰富训练成果,如论文、调查报告等。一个课题跨度在2至3年之间,使不同年级的学生分梯次参与进来,做到教学、科研两不误。于此同时,用申报项目获得的经费购置教学所需的实验器材、租借实训场所,也会缓解实践课程经费不足的窘境,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教学与“生产”相结合
将单一课程建设模式转变为“生产”、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亦能缓解实践教学的设施和资金压力。学院可在本校毕业的创业成功者和本校学生之间搭建一条“传、帮、带”的校企合作桥梁,一方面,将课堂扩展到生产线上,通过批量输送方式使本校新闻方向学生到毕业生所办企业实习,从事与新闻传媒相关的工作,解决企业用人问题;另一方面,与企业签订“互助”协议,要求毕业生创业者为本校实习生提供技术指导,传授更加实际的专业技能,帮助他们提高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好地了解、适应新闻传媒领域的社会工作环境。把企业实习作为教学任务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做”中“学”,且企业有最好的实验仪器与实训场地,这些是教学计划的重要内容,学校却无法满足。当然,这种企业提供的无形、无偿的帮助将有助于解决投资不足问题。另外,作为校方,可以以母校的名义,鼓励毕业生创业者对学校进行投资,以校友捐助的方式,组建新闻传媒人才培养专项基金,作为学院提供诸如建设新闻摄影实训基地或购买新闻采访仪器设备的资金保障。
三、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知识输出”模块的第二环节,是落实课程必不可少的,对新闻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一)当前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以珠江学院为例,在过去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实际执行过程中发现,人才培养目标所提出的“为何学”和“如何学”的问题相对清晰,但在“学什么”这一问题上,则较宽泛。究其原因,大致归为以下两点:
第一,教学设计存在不足。首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所设置的课程,阶段性缺少知识和技能目标不明确。如我院2011年,同个学期,同个课程平台上的科目,有“新闻节目策划与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尽管在培养方案论证阶段,专业教师已表明两者在教学设计上应各有侧重,但从课程名称上很难看出到底到底哪一门侧重于策划,哪一门侧重于制作,但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确实存在着交叉。如果在教学任务落实之后,实际开课之前,组织新闻类课程任课教师召开研讨会,研究两门课程的教学计划,对课程加以优化设计,就能够避免因教学内容同质化而造成的教育资源的浪费。实际上,许多学生反映所授科目雷同的原因,多出于此。
而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教材在编排及体例上也存在不足。在我国,新闻传播专业的教材不多,且大部分教材的编写者多出自公办院校,无论从理论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的角度来说,许多新闻类教程并不符合独立学院的教学实际。但另一方面,高校评估机制对国家规划教材的使用比例上的要求,也导致教学设计一开始便无法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定位靠拢。
第二,教学设计内容空泛,可操作性不高。教学设计必须以教学大纲为指导,但由于教材、教师、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教学设计内容空泛,形式化倾向明显,缺少可操作性。如珠江学院某教师2012年至2013年第二学期的《新闻编辑学》,课程章节(第九章:是实践课),但讲授课部分也几乎与实践课安排一致,且重点也落在解决“版面的功能与版面的编排思想”上,而这恰恰是按照教学大纲与教材要求进行设计的。
(二)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针对上述原因,可以根据课程与课题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原则,对新闻类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
首先,将课题项目任务书或实习方案当作人才培养计划的一部分。专业教师应先明确项目建设或实习内容分哪些阶段、分别对应哪个学期、需要做什么、需要什么理论知识、应开设什么课程、学生相关技能的掌握以及这些项目需要花多长时间,折算成实践学时,并把这些一一对应到新一年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总表之中。
其次,对课题组的指导教师进行分工,确定教学详细的教学内容。在以“课题”设置“课程”方面,应将所有参与到课题指导的教师集结起来,由教研室主任牵头,统筹分配教学任务,明确哪个老师教什么、采用什么理论知识引导,以确保每位教师接下来所设计的教学内容相互补充,又避免雷同。
再次,与企业实习指导负责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修订教学设计的细节。在以生产带动教学方面,相关的任课教师,应随时与企业实习指导负责人沟通,了解他们实习学生在工作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需要哪些理论知识加以补充或哪些实际技能需要提升,而后不断对教案进行修订,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要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新闻类专业人才,独立院校不仅要克服投入不足的问题,还要在教学上不断创新,开辟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路径。
参考文献:
〔1〕王援.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设置特点研究[J].现代交际,2012,(10):157-159.
〔2〕张萍.我国独立学院新闻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新闻世界,2013,(1):174-175.
〔3〕覃哲.试论独立学院如何加强新闻专业实践教学[J].新闻知识,2010,(2):89-91.
〔4〕詹秀华.论独立学院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今传媒,2012,(2):128-129.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