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独立学院新闻专业设置现状刍议
2015-01-22田秋霞
田秋霞
摘 要:广东作为全国经济、文化的大省,传媒产业的发展也敢为人先。新闻专业作为近些年招生的"香馍馍"吸引了众多独立学院争相开设。本文试图从一个宏观视域探析广东地区独立学院新闻专业的设置现状,主要包括设置概况、设置定位、培养方式等三个方面,借此为独立学院及其他院校的新闻专业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广东;独立学院;新闻专业;设置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239-03
广东作为我国经济强省,高等教育水平也位居中国前列,2012年高校数量中国第三。①其中,新闻专业已经成为众多高校的热门设置的专业,尤其南方传媒在全国范围的重大影响力更成为一种催化剂。可以说,随着开设新闻专业的高校数量的增多以及招生数量的扩大,新闻专业的招生与就业竞争业已成为众高校的又一关注点,尤其是在一般本科院校与职业学院夹缝中求生存的独立学院。
一、广东地区独立学院新闻专业开设概况
通过从广东省教育厅网站、广东各独立学院网站的查询以及电话咨询和实地走访调查,已知目前广东地区一共有17所独立学院,9所独立学院设置有新闻相关专业或方向。其中,5所学院设置了“传媒/传播”系,仅3所学院只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下设了新闻传播方向。如图表。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广东地区绝大部分独立学院已经开设新闻专业,由于独立学院本身的特殊性,该专业的开设都相对较晚,基本都在最近10年之内。虽然部分院校已形成了一定规模,设置相应系部并最多的下设3个方向,但是与其他历史相对久远的普通本科院校而言,仍有较大的差距。
二、广东地区独立学院新闻专业的设置定位②
通过对文献资料和走访调查的定量与定性分析,笔者总结发现,目前广东地区已开设了新闻相关专业或方向的独立学院,基本上都立足于新闻学自身特点并结合本院校自身情况对新闻专业的设置进行了大致定位,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上。
(一)培养目标
1.总体定位较模糊,缺乏差异性
统观各独立学院开设新闻专业的目的,基本上都定位于培养具有新闻传播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仅开设新闻传播方向的学校因为下设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倾向于复合型培养;开设新闻专业的学校则依据下设的各类新闻传播方向,设定培养目标,但较模糊。
以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文学与传媒系的汉语言文学(新闻传播)为例,其培养目标为: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汉语言文学综合知识和现代新闻专业知识,能够适应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从事编辑、采访、新闻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这一目标与其他院校的目标设定都有一定的重合度,各独立学院之间的差异性难以体现。
同时,作为重点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的“夹心层”,大部分独立院校新闻专业的设定基本都较大程度上模仿其他本科院校,培养方案也很雷同,定位模糊。
可以说,总体上都没有全面结合时代、区域、学院等特点进行区别定位。
2.少数院校有一定的特色
(1)技术特色
就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而言,中文系只设立编辑出版专业,培养有传播能力、有编辑能力的专业人才。其艺术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则下设三个方向:影像传播方向、报刊与网络方向、媒体创意与营销方向,培养具有不同实际操作技术能力的人才。如影视传播方向专注于培养熟练掌握多媒体影响策划、编辑、制作技能的多媒体传播人才。
(2) 学院特色
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汉语言文学(新闻采编方向),立足于外语特色,培养中文基础扎实、写作能力强、英语功底深厚的外向型专门人才。另如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文学系新闻学专业着眼于有经、管、法的特色,致力于培养“一精、二懂、三会”(精新闻,懂经济、懂管理(或法律),会说、会写、会新媒体操作)的新闻传播通用人才。
(3)时代特色
以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部新闻学专业而言,着眼于信息时代的全媒体发展,下设两个方向:新闻与新媒体、新闻与时尚传媒。新闻与时尚传媒方向重点培养从事时尚媒体运作管理、品牌研发推广、形象策划与媒体策划、展示设计等方面的创新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就业领域
目前,广东地区各独立学院新闻专业的就业定位差异性过小,概括起来就是为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和通讯社等各类新闻媒介输送专业素质较好的记者、编辑,为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现代市场竞争能力的广告、公共关系策划人员和宣传人员。其中,新闻方向设置细化的学校则针对性更强。
这一大方向与其他类院校的新闻专业就业领域也有很高的相似性,主要区别仅在于就业的层级。首先考虑专业对口,主要面向广东的各相关传媒机构,以地市级、县级为主;其次是各企、事业单位的宣传策划岗,以中小型及民营为主要输送对象。
总体上看与市场人才需要的契合度、明确度都不够,未能拓展独立院校的特色就业渠道,难以体现自身的就业优势。
三、新闻专业的主要培养方式
广东地区独立学院在新闻专业设置方面,基本上都参考了其他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因此这些学院在培养方式上也较为类似,特色不够鲜明。对其进行研究,应依据专业开设的情况,即已开设新闻专业的院校(以下简称“第一类院校”)以及未开设新闻专业(只有方向)的院校(以下简称“第二类院校”),进行细化的分析。
(一)培养模式
各院校总体上都从基本业务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两方面来进行相应的培养。
第一类院校普遍遵循传统的新闻学培养模式,即从大一开始除了教育部明文规定的通识基础课程,主要进行相关新闻学的基础理论学习,并在大二以后开始加入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同时,也开设一些培养其他文化素质方面的课程,但比重不大。另外,专业之下开设不同新闻方向的学院还对此进行进一步的细分,而这种细分才真正具有了一定的特色。
第二类院校主要遵循以“大中文”为本专业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新生入学后,先学习一到两年专业基础课程(汉语言文学的主干课程),第二、三学年开始向新闻传播方向分流,学习方向课程;但相比第一类院校,新闻专业课程开设的量较第一类院校要少。
(二)主要课程
广东地区各独立学院的新闻专业,基本都按照各自的培养模式开设主要课程。在此也通过对比对两类院校来进行分析。
第一类院校的主要课程都立足于传统的新闻基础课程,比如“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史”、“新闻编辑”、“新闻采访与写作”等等。未具体细分方向的院校专业课程则比较宽泛,更重基础类,各类课程都学习一到两门。只有个别院校重点安排了“新闻出版发行”课程。细分方向的院校则根据不同的新闻方向开设相关课程,比如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文学系新闻学的新闻与时尚传媒方向,以方向课程为主,开设了“时尚评论与写作”、“时尚摄影”、“新媒体与新技术”、“时尚流行与鉴赏”、“时尚品牌策划与推广”、“时尚媒体策划与选题”等。
第二类院校则立足于汉语言专业的主干课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学理论”等,在此基础上增设新闻方向的专业课程。虽新闻专业的应用课程才是该方向的重点,其设置与课时安排也最为关键,但是目前这类院校的新闻专业课程都以理论基础为主,实践类相对较少,且课时安排都过于紧凑。
(三)教学模式
目前,广东地区独立学院的新闻专业教学模式总体缺少创新,课堂教学仍是最主要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依然是主体。虽然各所院校都已明确提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教学思路仍然模糊,实践力度不够,时间教师力量薄弱,与市场的联系也不够紧密,难以打造独立学院的优势与特色。
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是离不开实践教学的,但无论是师资还是相关设施都十分匮乏。目前,各院校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实践拓展:一是校内讲座,二是校内实践(院校报纸、杂志、广播、网络电视台等),三是校内实验室实验,四是校内外竞赛,五是校外采风,六是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基地)实习。已开设新闻专业的院校,相较而言新闻教学的专业性更强、技术性更过硬,对实践应用更为重视。前四项尤其前项类已经成为各院校最主要的实践拓展方式,而实践教学却只有极少数院校开设,且实践力度小,多流于形式。
综上所述,广东地区独立学院的新闻专业建设已经开始走上正轨,并且有一部分院校在专业综合改革方面走在了其他院校前面,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是也存在着诸多难以忽略的问题,如何在各类院校新闻生扩招、传统媒体日渐紧缩的全媒体信息时代,找到突破口并拥有自己的一片蓝天,这将是今后所有独立学院新闻专业改革的方向。
注 释:
①广东〔D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340.htm?fr=aladdin.
②香港浸会大学珠海分校作为联合国际学院,由于招生分数线高、全英文教学模式、海外实践等都与其他院校有很大区别,因此在本文中未作为样本予以分析.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育厅.http://www.gdhed.edu.cn.
〔2〕张萍.我国独立学院新闻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新闻世界,2013,(1).
〔3〕王援.独立学院新闻学专业设置特点研究[J]..职教探索,2012,(10).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