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艺术设计的审美维度
2015-01-22张小路
张小路
摘 要:通过对艺术设计审美维度(即功能美、形式美、技术美、材料美和科学美)的研究,揭示了艺术设计美的价值是由审美多个维度相互作用共同体现。同时,提出新时代艺术设计应倡导传承文化和人文关怀。
关键词:功能美;形式美;技术美;材料美;科学美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218-02
艺术设计是按照功能要求和美的法则进行的,它属于审美的范畴。虽然艺术设计不以“美”作为最终目的和唯一属性,却是评价艺术设计优劣程度的标准之一。审美意识是人类天生就有的,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审美需求,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形成、完善和发展自身审美能力。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制造出一些具有实际使用功能又具有视觉美感的物品,这个时期的审美意识只关注物品的造型美。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生活在科技、工艺与美学不断发展中发生巨大的变化,渗透到生产生活方方面面艺术设计,很大程度上丰富和改变了人们对艺术设计审美的要求。艺术设计在体现物品造型制造技术手段的同时又在改变着人类生活方式,与人类的文化融合在一起。进入21世纪,随着日趋加深的工业化和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艺术设计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审美需求也越来越复杂。设计师不仅要强调设计造型形式与审美度,也要关注设计对象的功能。本文试图通过对艺术设计审美维度的研究,理清功能美、形式美、材料美、技术美和科学美的内涵,探讨艺术设计审美维度在当代设计中的作用。
一、艺术设计审美维度之功能美
功能是指器官、事物或者方法等能发挥的有利作用或功效。事物的实用功能并不等同于功能美,但实用功能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评价。早在200年前,康德就提出合乎目的性美的美学原则。工业革命时期形成的“工业美”、“有用美”的观念,清楚地表明美的现实存在与功能的关系。功能美的发现化解了审美的功利性与超功利性在近代美学史上的争论,功能美成为艺术设计美学审美概念。
功能美本质上是指使用的美,表现为反映功能表现的形式是美的。美国雕塑家霍拉修·格林诺斯在1837年首次提出“形式服从功能”的概念,随后100年,美国建筑学大师路易斯·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1]观念,明确了形式和功能的关系。随后功能主义设计对功能结构的美进行深入发掘,创立一种具有现代审美特性的现代主义新风格。德国在产品功能上推出TWM系统功能理论,设计师把产品的功能分为技术功能(T)、经济功能(W)和人机功能(M)三项。技术功能为产品理化方面的技术要求,经济功能是指产品成本与效能,人机功能是产品使用舒适性和视觉心理愉悦感等。德国TWM系统功能论把功能理解为内外兼顾、功效价值和审美价值共有的整体,这样的功能美体现了艺术设计美的全部内容,全面、深刻解释了艺术设计功能美的内涵。艺术设计的核心和目的是功能效用性,比如产品的功能是指产品的有用性和实用性,即实用价值。功能美以有利作用为价值基础来体现产品使用过程中功能作用的发挥,具有秩序、合乎规律的审美愉悦。同时,功能具有构成整体的所有部分结构共同发挥的效应的特点,功能美必须满足构成功能的各结构之间作用方式、协作关系及作用结果,才能使整体功能产生美,功能美才会表现出来。
二、艺术设计审美维度之形式美
形式美是功能美的抽象形态,是指具有自然属性的物质材料本身和组合规律构成艺术设计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艺术设计通过造型、色彩和材质等外在形式来满足审美要求,内在功能决定这些外在形式,使它们不是附属的形式。内在功能通过外在方式表现出来,并有效组合成美的载体。艺术设计的功能美和形式美反映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但形式又具独立性。艺术设计的形式美不是一般反映事物的方式,是设计内容与外观矛协调一致的结果。形式美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自己的规律性。中国古代就有关于形式美法则的论述,东晋顾恺之提出“置陈布势”的概念,强调“美丽之形”(形象)、“尺寸之制”(比例)等法则。艺术设计形式美法则可归纳为:(1)变化与统一。在同一事物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中寻求事物各部分的差异和共性。(2)对称与均衡。在视觉和心理上寻求完美、宁静、和谐感。(3)比例和尺度。体现为事物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关系的数理美。黄金矩形以8:5或1.618:1的比例分割,是经典的美之比例。(4)对比与和谐。对比的视觉元素在矛盾的统一调和中表现出美,具有醒目的效果。(5)节奏和韵律。艺术设计是物化的意识形式,它是通过视觉表现的。这种可视的物质形式包含“体现功能”和“表现审美”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在具体设计过程中依据实际条件进行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构成美感。要在功能上表现自然形态的美,就要在形式上强调审美的装饰性。也就是说,当形式符合基本功能与美的规律时,审美表现的装饰形式就会多一些。功能属于唯一性,形式可为多样化,这就是设计形式的个性差异化特点。
三、艺术设计审美维度之技术美
技术美是指机械工业技术产生的美,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与造型、功能和材料工艺等相结合的产物。技术美与功能美是共生的一种审美形态。诸葛铠在《图案设计原理》一书中把它件归纳为完善转化的美和力动转化的美[2]。此外,社会审美心理也为技术美转化产生重要影响。技术美有赖于科学技术水平,现代工业的发展是技术美发展的条件。技术美有以下几个特点:(1)功能和形式的统一。在艺术设计中满足功能才能表现出技术美。同时,使用方便、操作舒适才能让人感受到美。功能与形式协调统一是技术美最本质的特性。(2)广泛性的共识美。工业化批量生产使技术美得到很大发展,符合消费者的共同期望和情感的批量化工业产品,使技术美成为一种大众的共识美。技术美同时是一种人文美学形式的体现,人性化设计是其重要表现。满足大众消费者需求的批量化生产是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方面,可以说人性化永远是技术美的灵魂。(3)技术美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审美趣味具有变异性与恒定性,变异为绝对性,恒定是相对的。在技术美的审美欣赏中存在较大的变异性,喜新厌旧是工業产品审美的一大特性,这是因为体现功能和特性的产品受科技水平的限制。如20世纪30-40年代,由于成型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流线型设计风格成为当时科技精神的象征,受到人们的青睐。故此,技术美具有时代性,是社会发展的标志。
四、艺术设计审美维度之材料美
“材料”是拉丁语“物质”的意思,是设计师设计作品的物质载体。材料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作用巨大,是现代文明的三大支柱之一,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艺术设计的材料美表现在材料强度、硬度、韧性等实用功能属性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观上与人的关系方面。材料自身结构、组合、质感等构成人们心理感受和审美的一部分。艺术设计探究材料的性能、特征、质感,感知材料的物性和科学处理材料的适用度,以便在設计和生产中满足人们真正的需要,达到纯真和美的效果。柳宗悦在《工艺文化》一书中讲:“材料是其天籁,其中凝缩了许多人工智慧难以预料的神秘。”[3]不同的材料使用不同的工艺手段处理,即所谓“材美工巧”。材料在制作工艺、加工技术、表现手法和审美价值上都有不同的特性,直接影响物品的功能与审美。艺术设计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特性来表现技术产品固有的功能特征和材料美的特征。《考工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4]说明中国古代就重视用材料的性能和特质来表现美的特征。材料美属于形式内容的范畴,但材料本身蕴藏着美的构成特性。在设计中对材料有一定的要求,根据设计的内容选用恰当的材料是表现物品的自然形态之美的重要手段,但同时要明确“本质本材”(根据规定内容选用与之相符的材料)与“本质异材”(根据功能内容,改进原有材料或采用新材料代替、模拟原有材料)问题,在遵循产品功能和实用的同时,选用新材料,表现产品的整体美。
五、艺术设计审美维度之科学美
科学美是一种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理智的美,是一种美的高级形式,是人类在探索、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中产生的成果或者形式。科学美不属于外在的、纯感官的美,而是内在的、深遽的、凭理智领会的美。西方传统造物理论根据古希腊数理概念,总结出对称、比例、和谐、黄金分割律、多样统一等规范概念;毕达哥拉斯学派解释美来自数理和宇宙结构基础形式;而科学家开普勒直接说,数学是美的原型。
科学美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感知、发现和领悟,人类的直觉和想象、逻辑思维能力和审美意识能力、智慧和理性都在科学活动中得到充分表现。科学活动产生的科学的理论、公式、发明等物化成果都具有科学美。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革命都使艺术设计产生变革,如40年代的原子和电子技术革命,8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90年代的生物技术革命等都推动了艺术设计的创新和发展。艺术设计中运用的现代技术,都是以科学为前提的,例如纳米技术的使用。当代艺术和设计大多是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产物,如影像装置艺术、多媒体艺术、数字技术等,科学技术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都反映了科学美的特征。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的结合是未来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这种相互结合不光是技术层面的融合,更是审美层面突破。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05.
〔2〕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69-70.
〔3〕柳宗悦.工艺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5.
〔4〕戴吾三.考工记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20.
(责任编辑 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