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研究

2015-01-22李计亮杨祥民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5年1期
关键词:南京艺术学院师资南京

文/ 李计亮 杨祥民(南京邮电大学 传媒与艺术学院)

一 江苏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的综合调查与研究

根据2014年江苏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的院校情况对专业院校、一本(211 工程)、二本、三本(民办)、高职专科进行数据对比。前16 所高校的艺术学院,其中,开设美术专业的有8 所,设计专业的有16 所。总体上艺术类院校更注重当代的实验性、跨学科的探索,特别是南京艺术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等。师范类的艺术学院更注重传统教育的改革,从输入学校教育人才转向输入社会人才并重,特别是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理工科的艺术学院更注重学校学科背景的发展,特别是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综合性的艺术学院更注重传统专业优势与现代学科发展的基础,特别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扬州大学等。

江苏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整体面临的问题有:师资配比不平衡、科研机制不完善,培养模式转型不成熟。各个高校的师资配比不平衡在于传统专业老龄化,新兴专业年轻化,这也是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结果,避免师资“断层”是当今高校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科研机制不完善在于成果认可度不够,功利化程度明显。培养模式转型不成熟在于传统培养方式与新学科、新专业的对接问题,总体处于探索阶段。根据笔者对实际情况的综合调查与研究,以其获取一些新的思路,更好地推进江苏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的发展。

美术与设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美术类课程、设计类课程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之间基于专业认识的提高也在不断调整和探索。就整体情况来看,江苏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体系的建设。20世纪以学习苏联(或西画)模式的美术教育影响较深,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20世纪80年代开始转向传统方向去吸收营养,比如陈大羽、王孟奇等人。新金陵画派和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主的新文人画的影响依然显现,这是美术教育的现状。到了21世纪初,开始建立当代绘画体系,但当代绘画的范畴还只局限于其他画种,这是一个目前仍需正视的教育现状。

表1 江苏省美术与设计专业院校基本情况

但近年来南艺的当代艺术教育现状已经有了很大改观:2012-2013年期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的开放,由李小山出任馆长,有质量的展览频出,已经在国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南艺当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也于2013年成立,由顾丞峰出任负责人,相继举办了“当代艺术与信息管理”、“当代艺术与学院美术教育”两次在国内有影响的全国论坛;南艺美术学院也历经多次论证,开办了当代实验绘画系;南艺工业设计学院理论部的文人设计馆,也举办了多次展览,由杨志麟出任负责人,对于当代水墨在基础教育中的尝试进行着努力。在不长的一两年中,有如此多的与当代艺术紧密相关的机构、教学单位出现并积极活动,不仅对南艺的当代艺术形象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也发挥出了作为华东地区最有资历、影响最广泛的艺术院校的中心凝聚作用,在外界口碑上获得了很多的评价。

设计教育的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倡导教育改革,至今没有达到改革的目的,原因是行政干预,领导意识易变,新的领导班子更替往往会建立个体的独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基本没有中国文化的底蕴,吸引对象不清晰,另外,对海外的教育模式或人才的侧重,全然接受的态度也让人生疑,并非所有的体系都适合每一个专业院校。以南京艺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为例,它在建院之初就形成了比较好的体系,对于“绿设计”的思想尤为突出,重视中国文化的培养,比如:传统造物的启迪、文人设计与健康设计、自由设计,以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形成的模式有助于设计教育的发展。

二 江苏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的师资建设与科研

以江苏高校美术与设计专业师资建设的整体来看,拥有博士学历或海外背景者成为师资建设的“统一标准”。不同的是美术与设计专业之间由于专业建设的早晚不同,却很难达到这一标准,因新学科、新专业的博士点比较少,也并未扩招,就难以与传统专业相比较。各高校对美术与设计教育的科研认定不一,校方持有的科研要求脱离专业的实际情况,比如展览获奖、论文发表、教材著作,在认定上造成了概念不清晰现象,并与教师职称挂钩,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对于科研认定的方式、范围不同,往往会造成科研的被动性。教材编写方面,各个学校情况也不尽相同,师资力量强的学校针对教学具体需要自编教材较多,师资力量弱一些的高校自编教材比较少。还有设计学科的建立,以南京艺术学院、江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的信息交互设计(新专业)教育为例,没有完整的理念与教材,只是停留在讲座与论坛等形式,自编教材的数量和质量同样也是反映一个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团队实力的重要方面。①

师资建设主要涉及教师的科研情况(包括教学科研成果)、高职称教师的老年化倾向以及引进教师要求的基本情况。首先,纯学术类科研与教学类科研成果(包括专著、课题和论文),后者数量比较少,在科研的倾向上整体偏离教学目标;其次,梯队衔接问题直接反映出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老年化倾向明显,引进教师要求基本以博士及海外背景者居多,除新设专业招收少量硕士外,以高职称的学科带头人为主也是教师梯队建设的补充。可喜的变化是,不乏具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教师,可见一批中坚力量的年轻教师正在崛起。南京艺术学院、江南大学、苏州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艺术学院以博士和高级职称的教师居多,南京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艺术学院的师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另外,很多高校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较多,临时聘用了一批兼职教师,包括在校研究生。

师资建设是科研提升的基础,科研是学科发展的关键。笔者还发现,以升职称为目的带动科研的现象普遍存在,容易出现功利性的现象,这是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如何建立合理的科研机制、发挥科研的主观能动性成为科研管理机构改革的重任。

三 江苏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的专业培养与就业

20世纪90年代至今,美术与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规模化的高速发展阶段。首先是美术专业设置的热潮,同时,院校之间的合并步伐也在进一步加快;其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科系设置愈来愈多,特别是以设计专业尤为突出,以及速度惊人的招生数额和增加硕士、博士点的现状。②传统的美术教育已迈入了跨学科发展的设计教育时代,这是中国美术教育大背景的一个现象。信息时代对于社会应用型的人才剧增,各高校从被动变为主动改革,比如南京艺术学院、江南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成立了新媒体、交互设计专业或方向。由此,专业设置与培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以往精英化、有限制的和相对独立的教育机制在改变,进入了当代美术教育的一个“盲区”,这个“盲区”的出现就是信息时代的结果。

通过综合调查,各高校对于专业设置方面的特征是专业以老带新,特别是对于“跨界”的培养模式。比如:传统专业导入理工科逻辑思维培养,新开专业加入实验性实践环节。南京艺术学院的专业发展较为迅速,从较早的美术学院到设计、工业设计、传媒学院等均出现了当代性的实验工作室。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扬州大学艺术学院等高校在专业培养上各有不同。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以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性为主。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的优势学科(艺术学)也是以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性为主,设计学科则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南京师范大学则以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为主,在专业培养方面更注重美术教育的传统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以气象学科为背景,“项目拉动课程”。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以信息学科为背景,打破“工匠教工匠”的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南京理工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高校的艺术学院也在以自己的优势学科发展专业,突出特色,特别是设计类专业的培养。

江苏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虽取得了不少进步,但存在文化缺失的现象。以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理解和自由思维能力为目标,在教学中加强专业的文化底蕴、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对于美术与设计问题意识,建立一种具有创造力为核心的体系。南京艺术学院的杨志麟教授,自21世纪就开设了《设计文化》课程,十分必要。南京邮电大学的公选课《中国设计文化》的开设也十分难得,对于美术与设计教育的设计文化的能力培养具有积极意义,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怀疑精神的途径,能够对各种结论和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敢于表达自我的真实观点和想法,能够标新立异。

就业是高校教育的关键,也是专业发展的保障。“请进来,走出去”是良策,请进来,即把企业、专家与学生挂钩。走出去,即让学生、学习与社会并轨。根据教育部与各校之间的要求,就业率成为一个硬标准的同时,就业质量却显现出了问题。一个原因是大范围扩招使学生从入学选专业的被动性到对专业认识与学习态度的转变,导致了兴趣的减弱。另一个原因是工作岗位饱和度与经济转型期的问题,导致了就业的矛盾。

结语

通过此次调查与研究,基本掌握了江苏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的一些情况和一手资料,这些综合调查的资料对检验美术与设计教育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就江苏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专业调整与定位转型是培养模式不同的重要因素之一,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是学科发展不同的重要影响之一。专业设置、师资科研、教学(课程)体系以及学生培养与就业对美术与设计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至此,从问题意识为基础的创新意识变成了美术与设计教育的基调。

[1] 苏梅 刘洪宁《关于江苏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人 才培养方案的调研》美术教育研究 2012。

[2] 冯远《美术·2003年的关注与思考》原载于《美 术观察》2003年第3 期 第5 页。

猜你喜欢

南京艺术学院师资南京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成果展示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南京不会忘记”
南京艺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优秀中国画作品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近期活动掠影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南京·九间堂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南京、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