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多样性视域下的中国数字媒介设计1

2015-01-22田少煦深圳大学传播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5年1期
关键词:媒介色彩数字

文/ 田少煦(深圳大学 传播学院)

自20世纪末以来,计算机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渗透到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促进了新的媒介与艺术革命。传统的视觉艺术正面临着由“原子”到“比特”的过渡,面临着由物质形式向非物质形式的拓展。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这种新媒介带来的变革,不能适时地把数字媒介设计与这种变化所导致的创意产业相融合,我们就可能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中迷失方向。

一、东方哲学与中国智慧

1.1 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和思想智慧

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主要是指多样性,“同”则主要是指单一性。“要承认‘不同’,在‘不同’基础上形成的‘和’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2汤一介.“和而不同”原则的价值资源[J].学术月刊,1997,(10):32.。“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世界多样性原则的体现。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核心命题,也是中国智慧的精妙体现。 它把“天”与“人”作为对立统一的整体来考察,认为人和天犹如同一个圆环上任何相对的两点,它们由于循环运动而彼此过渡,互为因果,因而造成“天人合一”、主客相融的结果3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45.。在工业文明和现代科技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的今天,重新认识“天人合一”思想的精髓,对于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中国辩证的自然观及艺术观

中国人擅长圆道的、整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它重综合、归纳和感性的直觉与顿悟,强调有机的辩证统一和事物的普遍联系,主张矛盾的和谐。反映在自然观上,讲究整体性、连续性、无形性、化生性、直观性;物我不分,天人合一1李志林.气论与传统思维方式[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0,310-315.。它是在先秦的道家、儒家思想和气论的自然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中国人在传统的山水、人物绘画中,采用移步观景的散点透视,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追求表现自然而不是再现自然。中国人绘画从不画僵死的东西,求神似而不求形似,注重“气韵生动”。从《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到张大千的《江山万里图》,甚至民间剪纸的《猫逮老鼠》,无不表现出历时的、动态的、意象的、四维的艺术表现手法2田少煦.文化多样性视域下的中国数字艺术教育[R].深圳: 2014 Siggraph Asia 数字艺术特别会议,2014.。

1.3 中、西文化的合流趋势

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人类在历经了几百年精确思维之后,思维和科学又朝着确定和不确定、分析与综合相统一的整体思维方向发展,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哲学、思维方式,由于与现代科学在世界观方面所显示的征兆有某种相似,因而、又日益引起了现代西方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兴趣”3李志林.气论与传统思维方式[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0,317.。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中所包含的概念和思维方式,都不同于西方传统的观念,而与中国注重整体、相对、和谐的传统思维方式更相吻合。波粒二象性理论、统一场论、中西医结合及大爆炸宇宙论都证明中西两种倾向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实现结合。世界生态环境的恶变,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人与物关系的异化,也依赖一种崭新的、“全然非欧洲性格的思维模式”的介人,这就为中、西文化的互补与合流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4田少煦.民间工艺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启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41.。

二、传统艺术对数字媒介设计的启示

2.1 文化的多样性与艺术的多元化

人类文化有发展先后之差别,却无优劣高下之区分,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尊重多样性,就是尊重文化的异质性。文化的多样性如同生物的多样性一样,是世界得以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由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组成”5生物多样性概念和意义[DB/OL].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官网,http://www.zhb.gov.cn/, 2010-01-14.。遗传(基因)多样性是生命进化和物种分化的基础,一个物种所包含的基因越丰富,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上的表现形式,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它们共同构筑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每一种物种的绝迹,都预示着很多物种即将面临死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就是保护基因的多样性。

生物的多样性同样适应文化体系,文化多样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存特色各异的“文化基因”。每种文化都储存着独特的文化基因,多基因的世界才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生物基因的单一化会造成物种的退化,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领域的“文化基因”流失,将会导致人类创造力的衰竭,使文明的发展道路越走越狭窄。

数字媒介设计是以精神为主的产品,不同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决定了人们对作品内容、形式与审美的不同选择,它造就了不同的受众群,也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多样性格局。中国的数字媒介设计长期受西方的影响,但它却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我们可以从中国本土文化艺术中吸取精神和智慧营养,创造出中国风格的数字媒介设计作品,也使得这门新兴的艺术具有中国灵魂,成为世界艺术之林中多元化的重要成员。

2.2 太极图与阴阳和谐的哲学思想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的;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生相克、相互制约,处于不断地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传统图形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太极图”,太极图是以两条黑白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太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的本源。太极图形象化地表达了阴阳二极轮转和“相反相成”这一万物生成变化的哲理。太极图由大到小的互变过程,呈现出“物极必反”的状态,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与和谐美,它的阴阳和谐、平衡,与儒家提倡的“中庸”理论相吻合。太极图形以后又发展成中国民族图案所特有的美的结构6田少煦.数字色彩[DB/OL].爱课程网-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http://www.icourses.cn/,2014-09-25.。

传统图形“鸾凤和鸣”、“喜相逢”、“龙凤呈祥”等,都是由这种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组成的生动优美的吉祥图案,深受民间喜爱。凤凰卫视的标志,就采用了“鸾凤和鸣”相同的结构,两只凤凰相向对飞、相互偶合,呈现出完美的类圆形。

图1 《七豹大扁壶》(局部),漆器 西汉

图2 《猫逮老鼠》, 民间剪纸

图3 《姜太公钓鱼》,民间剪纸

图4 《姜太公钓鱼》面部表情分析

2.3 古代装饰图形和民间图形中的“平面静态四维空间”

动画是一种典型的四维空间。它的主要特点是突破了静止表现的局限,在二维或三维空间中加入了时间的维度。其实,早在动画诞生之前的许多年,还存在着一种具有时间维度的空间形态——平面静态四维空间。它主要存在中国绘画、工艺美术和中国民间美术之中。

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3年),楚人就已经熟练地应用了静态四维空间的艺术手法,用一个静态的画面表现时间延续的动作,并一直沿用于后世的民间艺术中。现藏于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的西汉漆器《七豹大扁壶》,用生动奔放的画面很好地诠释了古人的“静态四维空间”设计理念。

在《七豹大扁壶》的角隅纹样中,描绘了一幅“豹捕鹿”的场面:一只身上长着翅膀的花豹,伸长它的双爪正扑向一只鹿。它侧面张开的大口被旋转了90 度,与正面圆瞪的双目放在同一张脸上,极生动地表现了花豹扑向鹿的瞬间动作。同样的艺术观念和视觉表达,直到2000 多年后,在西方才出现在20世纪美术大师毕加索的作品里,被评论家们誉为美术史上的重要创新。可见中国工匠超前的艺术创造和智慧1田少煦.文化多样性视域下的中国数字艺术教育[R].深圳: 2014 Siggraph Asia 数字艺术特别会议,2014.。

图5 身上长出花的大鸟 蜡染,贵州丹寨

图6 长有三个头的鱼儿 蜡染,贵州丹寨

图7 鸟鱼同体 蜡染,贵州丹寨

民间剪纸《猫逮老鼠》与西汉的豹子图形采用了完全相同的处理方法。猫的两只眼睛是正面的,咬住老鼠的大口却是侧面的。这就是民间传承2000 多年后,中国老百姓的一种四维静态空间的表现方式。

用二维空间表达时间与运动,民间艺术家们有一种独辟蹊径的表现方法。它不仅表现人物和事物的多个瞬间,同时也表现出它的发展过程。在中国民间图形中,这种四维静态空间有更精彩的表现。例如:挖人参、驴拉磨、姜太公钓鱼等。

民间剪纸《驴拉磨》较好运用了二维空间里的时间表达,作者刻画了一头拉磨的驴,这头驴有两个头,它不是生物学意义的“双头驴”,而是表现了驴在拉磨行走的过程中,头部晃来晃去的情形。站在旁边的那个女孩,正往麻袋里装粮食,她有三个面:一个正面、一个左侧面、一个右侧面,生动地表达了女孩一遍装粮食、一边好喝牲口的左顾右盼的场面。

民间剪纸《姜太公钓鱼》以一人三面、一面三情的手法,继承发展了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多面兽”、“多面人”的造型。剪纸中的主人公由前侧面转向正面,再转向后侧面,表现了姜太公钓鱼时的三种不同情形。分析姜太公钓鱼时的面部表情,可以明显看出:前侧面的影像刻画的是姜太公钓鱼时聚精会神的神态;正面的影像,是鱼儿咬钩时姜太公喜悦的表情;后侧面的影像刻画的是鱼儿钓上来之后,姜太公哈哈大笑的场面。

在静态的造型上同时表现了时间流动的效果,显示了民间艺人独特的“时间——空间”观念。这些“平面静态四维空间”的表现形式,可以通过不同的艺术和技术处理,运用到数字媒介设计中去,形成和西方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受1田少煦.数字色彩[DB/OL].爱课程网-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http://www.icourses.cn/,2014-09-25.。

2.4 蜡染图形的“异形同体”

在贵州省丹寨县的深山里,居住着一支叫“嘎闹”的苗族人,他们有一类花纹奇特的传统蜡染制品。苗族姑娘和妇女们把各种造型奇特的、“异形同体”的花、鸟、鱼、虫图形画在被面和床单上,构成了别具一格的丹寨型蜡染图形。

丹寨蜡染图形的创作思维,具有浪漫奇幻的特色。

花鸟鱼虫 在丹寨苗族姑娘和妇女的眼中 已经不是孤立分散的动物和植物,它们是一群具有灵性的生命、是一个有机关联的和谐整体。这反应了她们的原始宗教观念,即“万物有灵”,各种不同物种——包括动物、植物都有生命,而且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丹寨型蜡染的造型,具有“异形同体”的结构。

丹寨型蜡染图形 原始、古朴,不受客观现实的表象束缚,不以鸟、鱼的自然生理为描绘对象,而是采用“异形同体”的综合变形,把有意味的图形揉合于一身,随心所欲,意趣天成。显示出超乎自然的艺术魅力。于是,鱼儿身上可以长出鸟的翅膀,鸟儿头上可以开出花来,鱼儿嘴里可以长出水草,蝴蝶的触角可以是盛开的鲜花,以它们的生存环境和生物链展开联想。只求合情、不求合理2田少煦.文化多样性视域下的中国数字艺术教育[R].深圳: 2014 Siggraph Asia 数字艺术特别会议,2014.。

图8 “快乐”的热点图

图9 “快乐”对应颜色的首次进入时间

图10 “快乐”对应颜色的均值分析

艺术贵在独创,与那些司空见惯的动画造型相比,这些本土的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的造型表达尤为珍贵,它将为我们的数字媒介设计开启一扇新奇而陌生的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新媒体·新技术的融合

3.1 研发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的新媒体与新业态

站在文化的视角,一切人为创造的文化与都可以看成媒介,技术是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的语境下,媒介往往成为技术的代名词。从这个意义上讲,媒介是人的延伸(麦克卢汉)。一种媒介(技术)的产生会在社会中萌生新的行为方式和价值标准,媒介(技术)创造了新的环境而环境又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新媒介是对原有旧媒介的革命与集成,从而产生新内容、新业态,促进产业和经济的提升。

回顾人类历史特别是近现代以来,每一次大的产业革命都是由媒介(技术)领先,科学技术的前进必然会产生绵绵不绝的创新动力,并由此带来思想、方法、直至经济和文化的变革。因此,新媒体·新技术与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不是简单地把民间工艺置入一种新的媒体中,也不仅仅是换用一种新的技术来保护传统文化,这势必会坠入“技术理性”的误区。

3.2 新技术·新媒体蕴藏的可能性

图11 基于HSV 色彩模型的“数字色系五级配色表”

基于云计算和数据海的物联网技术,可以对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将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中碰撞出新的创意火花。例如,物联网信息流的五大特征,有可能在除了“三网融合”的信息传播之外,开辟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这五大特征是(1)广泛感知(人,物,环境);(2)高效流通(传感器网、下一代互联网的互通);(3)海量聚合(数据海);(4)智能处理(知识挖掘,人机交互,脑机交互);(5)及时调节(远程、快速调节、无人设备)1潘云鹤.物联网蕴藏的创新空间[R].深圳:第四届中国(深圳)国际工业设计高峰论坛.2010.。新媒体、新技术正在改变着以“原子”为媒介的传播方式、阅读方式和体验方式,它必将并且正在产生以“比特”为媒介的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和行为方式。

3.3 利用学科交叉激发创新思维

理工科的专家大多习惯在技术层面上创新,而艺术家擅长在艺术创造上下功夫,处于创新源头的创意、idea 较少有人企及,因为这种源头上的创新需要横向的综合素质。如果仅有技术创新,乔布斯和他领导的团队就不会把普通手机变成智能手机iPhone,把笔记本电脑演化为iPad。这其中除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之外,还有认知科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传播学、艺术学等学科的问题,“良好的用户体验是苹果的根基” 。

以动画科技的创新为例,我们总是跟着洋人后面转。建模、贴图比不过MAX、MAYA,我们就搞渲染,集成了20 多万个甚更多的处理核心,打造世界上规模最大、渲染速度最快的超级渲染平台,并宣布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由“中国制造”打造的“世界工厂”早已誉满全球,但至今尚未出现一个像“苹果”那样在全球有影响的品牌。我们能不能转换一下科学发展方式?能不能探索动画领域里一些外国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呢?这就需要创新思维。

3.4 非物质文化研究的新维度

每一个品种的文化遗存都包含着不同层次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元素,这些文化特质和元素在其所属的“文化圈”空间里必然与相邻的“文化圈”空间发生联系,因此就构成了具有空间维度的立体交叉的文化网络。例如:土家织锦纹饰的格律,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菱纹罗绮酷似;其代表型的“实毕”纹与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的狩猎古丝绦如出一辙,映射出强烈的荆楚文化的影子;它的“台台花”纹样与巴人的虎图腾密切相关,是古代巴蜀文化的遗存;而它通经断纬的织法又保留着汉代古老的“经锦”遗风。土家锦的存在构织了一个具有共时性和历史性交叉的文化网络系统。这为我们从质化和量化两方面深入研究文化遗产,展示了一片新的疆域。

四、融入本土文化的数字色彩教学与研究

4.1 眼动跟踪背后的中国人色彩心理与色彩意象

一个民族的色彩情感与社会心理有着密切关系,它左右着色彩的品格、气质、风格、时尚等。我国的色彩心理研究领域相对滞后,艺术与设计领域长期依赖于日本等境外民族的色彩心理研究成果。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借助一个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研究项目,把眼动跟踪技术与色彩情感结合起来,对目标人群进行了眼动跟踪仪色彩测试。通过对被试者的视线捕捉,实现客观的数据记录分析,发现了中国不同色彩情感趋向的一些规律。这将为我国色彩情感研究探索新的路径。

4.2 基于HSV 色彩模型的色彩设计方法

如今,包括动画、新媒体艺术在内的数字媒介设计已经完全数字化,而我国高校的色彩依然采用的是20世纪初减色系统的色彩理论、颜料色彩媒介和陈旧的色彩设计方法,使色彩教学严重滞后于行业的应用。

我国现行的色彩教学,只涉及100年前的减色体系,忽略了加色体系和计算机颜色理论。对色彩“三原色”和色彩三要素的表述也只涉及到一半,即减色系统的三原色和“色彩的主观三属性”,还张冠李戴把色彩客观三属性的“纯度”误用到色彩的主观三属性的中,替换了原本的“彩度”位置,造成了半个世纪全国性的色彩概念混乱。色彩教学的媒介毫不顾及行业的数字化现状,明知行业的色彩完全实现了数字色彩应用,还是一意孤行地沿用100年前过时的颜料色彩,绝不与行业应用相接轨。

特别是现行色彩设计方法过于简单,它倾向一种抽象的色彩课堂练习,是一套学院味十足学的“花拳绣腿”,看上去让人眼花缭乱,但在实际的色彩项目设计中却用处不大。在方法论上,它只能涉及色彩域范围内的5%原色和间色,对95%的复色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向。

在10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创建了《数字色彩》课程,研究和启用了基于HSV 数字色彩模型的色彩设计方法,研制了“数字色系五级配色表”。这种方法突破了传统色彩配色方法的局限,能让90%的复合色进入有明确指向的色彩设计范围,还可以把中国人的色彩意象结合到不同的色彩系中,实现课堂练习与真实色彩设计项目的无缝对接。这门课程2008年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13年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4.3 “五方正色”的现代演绎

中国传统的色彩表述与西方的色彩科学不同,它以主观意念和人文科学为基础。先民们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把青、赤、黄、白、黑色定为“五方正色”,并与方位、季节、神灵、情态、味觉、声音等建立“整体关联”,形成生生不息的“阴阳五行秒和”。形成了与西方光学色彩为基础的色彩科学不同的体系。

“阴阳五行”与相关物象对照如下: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音:角——徵——宫——商——羽

五官:目——舌——口——鼻——耳

五情:喜——怒——哀——乐——衰

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可以通过HSV三维色彩模型的“纯色系色调”、“浊(灰)色系色调”和“暗色系色调”,把意象色彩化为具体的颜色,融入到色彩气质、情绪、性格、状态等情感类别中去,融入《数字色彩》的教学中,从而丰富了色彩表达和色彩教学的文化内涵。

猜你喜欢

媒介色彩数字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答数字
神奇的色彩(上)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数字看G20
春天的色彩
色彩当道 俘获夏日
2015春夏鞋履色彩大集结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