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云院龙门寺考察记行1

2015-01-22长北东南大学艺术学院

创意与设计 2015年1期
关键词:木构建筑

文/ 长北(东南大学 艺术学院)

2014年秋,我往平顺考察大云禅院与龙门寺。大云禅院存有五代弥陀殿,龙门寺存有五代、宋、金、元、明、清六个时代土木建筑27 座百余间,其中西配殿是五代原构。

开车助我考察的霍连文先生6 点就从魏县出发,到安阳接我,10 点车开到平顺。

过收费站即见路边张挂着一张偌大的地图,清楚地标明了大云寺在平顺西北而龙门寺在平顺东北并且清楚地标明了线路,这给我们按图索骥提供了许多方便(图1)。从平顺县城直往北,左转后便再没有叉道,绕山忽东忽西再向北,车行约20 余公里,到耽车乡。太行山不知何故到此渐渐土化,有时路左是石山、路右却是土山或是土石混杂,土山居然能够尖峰矗立状若石林,传说其中有七十二个藏兵洞,可见此地雨水奇缺(图2)。终于发现了指向双峰山腰大云院的路标。登山见实会村民居,青砖墙小灰瓦古风犹存(图3)。再登山,见大云禅院坐落在山腰平地上,两棵古树掩映着山门,门前平地宽阔,气氛安静肃穆(图4)。

图1 公路边平顺地图

图2 耽车乡土峰

图3 实会村

图4 大云禅院全景

图5 大云院五代弥陀殿

图6 弥陀殿斗拱窗

图7 弥陀殿背面

图8 内梁架

图9 右首观音和背屏彩画

图10 西壁众神

图11 东壁众神

入山门,见一重三合院。正中便是五代弥陀殿,为全国现存五座五代木构之一(图5)。其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出檐极其深远,檐下转角铺作、补间铺作1铺作:屋檐下层层出挑的弓形横木称“栱”,承托栱的斗形方木称“斗”,宋代合称“铺作”,有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等,清代称为“斗栱”或“斗科”,江南合称“牌科”。斗栱将屋盖的重量层层传递到枋柱。补间铺作是柱头与柱头之间的铺作。高度占柱高三分之一以上,平梁梁头伸出在大斗之外,五铺作均出双抄,跳头上不设横栱,此即古代建筑术语所说的“偷心造”。笔者考察五台山佛光寺、南禅寺时,亦见到此种木构做法。其阑额2阑额:木构建筑明间檐柱之间承重的横材。、柱头与斗栱之间,普拍枋3普拍枋:五代以来木构建筑阑额与柱头上四周交圈的木构件,犹如一道腰箍介于柱子与斗栱之间,既起拉接木构架的作用,又与阑额共同承载补间铺作,明清称为“平板枋”。左右出头似乎快要被压弯(图6)。它是中国木构大殿现存普拍枋的最早实例,开中国木构大殿使用普拍枋的先河。其前门左右设直棂窗,后壁实墙不开窗(图7)。进殿,见柱头铺作与扶壁栱密密麻麻,并可见叉手4叉手:童柱两侧支撑脊槫的斜杆,见于唐、宋、辽、金、元建筑,明代建筑中少见,清代建筑中几乎绝迹。支撑脊檩、托脚5托脚:支撑各檩的木质斜杆中,除支撑脊檩的斜杆称“叉手”外,其余均称“托脚”。见于唐、宋、辽、金、元建筑,明代建筑中少见,清代建筑中几乎绝迹。支撑平梁并有襻间等唐宋流行的建筑大木构件(图8)。佛台上站立着彩塑一佛二菩萨,虽然衣衫经过后人重绘,泥身却一派唐五代彩塑作风,佛座布袱下的莲花瓣见得分明,菩萨体态壮硕,衣纹圆婉(图9)。殿内尚存五代佛教壁画并且未经后人染指修复:西壁绘众神较为清晰(图10);东壁绘众神文静蔼然(图11),众神上有飞天滑翔,云纹衣纹均属优美,依稀可见当年壁画的天衣飞扬满壁风动(图12);北壁画众多人物已见漫漶,边沿二方连续宝相花花型饱满,翻卷有力(图13);佛座背屏左右各画有一尊菩萨(图14、15),一些大木构架上残留有五代彩绘。总体观察,大云院壁画虽然没有永乐宫元代壁画的浩荡气势,却比永乐宫壁画更见文雅吞吐含蓄。大云院成为中国唯一现存五代壁画的寺庙。东西配殿为清人所建。弥陀殿后有清代遗构三佛殿。殿内泥塑三佛颇见俗套,三面壁画粗野实不足记。

从大云院出发,车行25 公里到平顺县东北石城镇源头村龙门寺。行至源头村,太行山重又露出了峥嵘之势,漳河溪流般地流淌而去。霍连文说,漳河从此地经河南流向河北魏县,没想到在这儿与家乡母亲河的源头一遇!行至汉白玉桥下,只见大山对峙,峭壁千寻,空山无人,空谷幽静,流水淙淙,垂柳摇曳(图16),山坡乱草中四块圆石各刻“龙门古刹”中一字,其后五座山峦形成天然屏障(图17)。登山觅寺,古道系乱石砌就(图18)。沿古道曲折登山,见坡地上安静伫立着古龙门寺,满心喜欢按捺不住,朝圣之情油然而生(图19)。大门紧锁,令人心为之一紧,未料守门的汉子从边门过来,笑吟吟地等候我们。此寺初建于北齐,五代扩其规模,宋代起名“龙门寺”,以后代有毁坏和扩建。

图13 北壁边缘宝相花

图14 背屏左彩画

图15 背屏右彩画

图16 龙门寺外景色

图17 龙门古刹

图18 进寺古道

图19 龙门寺

图20 五代悬山西配殿

图21 悬山悬鱼博风

图22 扶壁

图23 五代石经幢

先看建于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的西配殿。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悬山式木构佛殿。其年代早于大云院,柱头尚未设置普柏枋,承托斗栱的栌斗直接置于柱头,阑额左右不出头,见出与大云院前立面的最大区别(图20)。四面墙壁经过后世重砌,前门左右设直棂窗。侧面悬山下,明栿上有驼峰,坐斗出跳承托檩条,承托起伸出山墙之外的悬山1悬山:两山屋盖悬出于山墙之外,区别于屋盖与山墙平齐的硬山建筑。屋顶,屋盖下钉搏风板2搏风板:又称搏缝板、封山板,指沿屋面斜坡钉在檩条顶端的木板。歇山顶、悬山顶建筑的屋盖伸出山墙之外,搏风起遮挡桁(檩)头以防风雨吹打的作用。(图21),其叉手支撑童柱,平梁伸出坐斗之外,与托脚以榫卯交构(图22)。殿前有五代石经幢,造型饱满兼得挺拔,幢身刻有西配殿建筑年代,基座则是后代重补(图23)。

图24 大雄宝殿

图25 宋柱础

图26 宋殿西侧面

图27 西壁三圣

图28 北壁道画

图29 左龙

图30 右龙

图31 金山门

图32 金山门铺作

图33 明东配殿

图34 民居

图35 窗雕

再看龙门寺主体建筑——建于北宋的大雄宝殿。其建于龙门寺前院中轴的高台基上,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各三间,前檐下设四根方形抹角石柱,前门西侧石柱上方刻有“绍圣五年(1098年)”记年铭。其飞檐宽广舒展,铺作每跳头上均设横栱,此即古代建筑术语所说的“计心造”,粗壮挺拔的双昂从柱头铺作、转角铺作中斜伸而出。前后明间设格扇门,正面次间设直棂窗(图24)。副阶四角各设木柱,木柱下设石柱础(图25)。墙上钉有说明牌,写其大木构件基本为原构,建筑比例与细部构件均接近《营造法式》规定。西山墙外壁留有阶级斗争时代“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斗大红色标语(图26)。殿内东、西、北三壁各存有明清两代佛、道壁画并有墨书题记,水平良莠不齐,明显不是一个时代所绘,西壁佛画宛然有前朝风范(图27、28)。殿前两棵古柏,一棵与古刹同寿,一棵于文革中被剥皮致死。经看门人桑姓汉子指点,见前阶左右石台基各有一块浮雕游龙的长条石,游龙造型俊健,为北宋遗物(图29、30)。

建于金代的龙门寺山门最先进入笔者眼帘,为读者顺序理解年代,笔者将其放在北宋建筑以后记录。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虽经后世重修,大木构仍是原件。从正面看,门正中普拍枋上补间铺作坐斗内伸出两根45 度角的斜栱,硕大的花朵状铺作支撑起屋盖,可见金代木构建筑延续唐宋并有自身特色(图31);往左右看,普拍枋上柱头铺作双跳出双昂(图32)。殿内彩塑四大天王明显为今人作品。桑姓汉子言,此山门并非原山门而是天王殿,其前原有山门、金刚殿与碑亭等建筑已毁。

入寺,仍进第一重院落,东配殿建于明代,硬山山墙,屋盖变得陡峭且出檐甚少,斗栱承重作用减弱因此而体量缩小,枋下檐柱左右则增加了缺少结构作用的装饰构件。殿内塑像很是鄙俗(图33)。

东配殿以东有一幢完整的清代山西民居,青砖灰瓦,窗台石雕、窗框砖雕等一一完整(图34、35),青山为屏,绿树为障,偶或传达来几声鸡鸣、几声犬吠,更显出深山的宁静。看门的桑姓汉子一家就住在这里。我说:“真静啊,真好!”桑姓汉子说:“太静了,哪 (转63 页)怕一个月有一次来人也好!”

图36 元燃灯殿

图37 元燃灯殿明伏

图38 元燃灯殿乳伏

穿过民居楼下通道,见其后有建于元代的燃灯殿(图36)。桑姓汉子打开殿门介绍,果见其平梁粗细悬殊,草栿粗细悬殊且弯曲甚为厉害(图37),叉手粗细不一,乳栿1乳栿:宋《营造法式》称谓,清代称“双步梁”。也用弯材(图38)。因料取材,不为法式所拘,正是元代建筑的特点。笔者在嵩山,见会善寺元代大雄宝殿梁架木料也是宽窄不一甚至有弯曲。

燃灯殿右侧,有建于清代的水陆殿,硬山,窄檐,檐下干脆不用斗栱,却增加了全无结构作用的镂雕角牙等装饰构件。我国唐代木构大殿雄浑凝重、刚中见柔的气格,到此荡然无存。龙门寺五代、宋、金、元、明、清六个时代的土木建筑,浓缩了一部自唐代至明清建筑木构大殿建造历史,除故宫等优秀建筑外,中国木构大殿总体情况是技术难度降低乃至每况愈下了。

龙门寺令我如醉如痴。暮色将临,依依不舍地回眸告别,我与霍连文于次日上午回到魏县。算算为考察两座五代木构大殿,车行不下500 公里,还不算从南京到南阳的车行距离。我风尘仆仆,不惜代价,于古稀之年往僻远深山考察,并非怀揣什么课题经费,凑篇论文拿去结题。只因秉性喜好远游,只因一份求知的兴趣。我看,我玩,我学,我乐。回来以所见与书本知识详加对照,心里的迷团解开了,我对问题的认识更清晰了,我又学到了新东西。我把所见、所学写出来,让读者跟随我遨游于古代艺术的经典之中,从而与我同乐。看、问、学、玩、乐、写……只是年逾古稀的方外之人从心所欲的生活方式,于自己游心,于公众有益无害,非关职称,不涉课题,褒贬由之,如是而已。

李会智《山西现存早期木结构建筑区域特征浅探(上、下),《文物世界》,2004年2 期、4 期;

贺大龙《长治五代建筑新考》,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

猜你喜欢

木构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山西发现一口2000余年前的大型木构水井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木构的味道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
山西蒙元仿木构墓葬文化特征研究
基于光环境下的木构文化传承——云南主题酒店公共区设计
听,建筑在诉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