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俭以养德
2015-01-22潘顺安
潘顺安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逐渐被淡化,奢侈浪费的不正之风有所蔓延。学校历来被人们视为“邪风不度,世尘不染”的净土,但不知何时,社会上的奢侈浪费之风也刮进了校园,使这片净土受到污染。而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勤俭节约教育,旗帜鲜明地反对奢侈浪费。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有责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初中历史教学可从以下方面加强勤俭节约教育。
一、争做学生表率,开展节俭教育
教师和学生在一起,相处时间长,接触机会多,再加上师生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教师往往在学生健全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教师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在学生中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穿着打扮是一个人心灵思想的外在表现。我们教师的穿着打扮,应尽量做到简朴大方整洁。我们教师的言谈举止,要时刻注意正面引导,避免负面影响,不断地向学生传递正能量。这样,见贤思齐,大部分学生能逐渐形成崇尚节俭的意识和习惯。
二、创设历史情境,融入节俭教育
历史,是过去的人和事。由于时空距离,历史上的一些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遥远和陌生,而且受初中历史课时的限制,教材内容一再被压缩,所介绍的人物和事件都比较简略,学生很难体验到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历史人物的成长历程和民族命运的跌宕起伏中汲取精神力量呢?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生动逼真的历史情境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创设历史情境的方法很多,教师可以用充满感情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灵,也可以鼓励学生讲故事;可以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也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参观历史博物馆等。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徜徉历史长河,感悟史实,激发情感,培养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
在学习探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时,笔者特别重视“汉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这一部分的教学。上课前,笔者指导学生根据课本内容,并参考相关资料,编写剧本《节俭的文帝》,在课堂上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编演课本剧,充分利用课程教育资源,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同时也“润物细无声”地将汉文帝的节俭精神融入学生的心灵。在肯定了学生的表演后,笔者一边展示图片《骊山墓》一边提出问题:“提起汉文帝,让笔者想起了秦始皇,他俩修陵墓的要求有什么不同呢?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经过思考和讨论,大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秦始皇实行暴政,奢侈浪费,最终导致秦朝只延续了短短的十几年就被推翻了。汉文帝提倡节俭,恢复和发展生产,使西汉进入了经济繁荣时期——“文景之治”。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心智,让学生逐渐树立“成由勤俭败由奢”的理念。
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备和技术,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可以在浓厚的历史氛围中,认知历史,发展能力,受到感染和教育。笔者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插播视频《慈禧和天皇背后的海军博弈》,其中讲到慈禧太后打着购买军舰的旗号,花费白银3000万两筹款修复颐和园,花费白银1000万两操办大寿庆典。国难当头,慈禧仍然不知节俭,加剧了国家的危机。
三、拓展教材内容,加强节俭教育
新的历史教材同时关注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因而有更大的开放性。教师可以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可以自己“改”教材。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删教材内容,调整教学顺序,优化教学效果。
在学习探讨安徽历史“皖籍抗日英雄冯玉祥”这部分内容时,了解这位民族英雄在抗日战场上的光辉事迹后,笔者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适时对冯玉祥将军进行了补充介绍:冯将军的生活也很节俭,反对奢侈。有一次冯将军在军营里向姬副长官恭敬地行了一个军礼。姬是他的部下,对此感到非常不安。冯将军解释说:“我不是向你这个人行礼,是向你的袜子行礼。你这双进口袜值好几块银元,使我肃然起敬。”听了这番话,姬将军感到非常羞愧,在场官兵也受到了教育,再也不敢买昂贵的奢侈品了!一个人,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如果想有所作为,就必须以勤俭朴素作为自己的生活和道德准则,并且身体力行。
总之,重视勤俭节约教育,积极探索,深入挖掘,能发挥历史学科独特的教育功用,引导学生以史为鉴,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