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系统原理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
2015-01-22苏楠
苏楠
摘 要:系统原理是管理学众多原理之一,对管理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还可以把它应用到其他领域,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探索和研究提供可借鉴的启示。这种启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原理要求公民道德建设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原理要求公民道德建设系统要不断向前发展;系统原理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必须能动地适应外部环境。
关键词:系统原理;公民道德;公民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041-02
自200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来,我国在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在某些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台北地铁砍人事件、公交让座遭暴打事件、弃婴事件等等,虽然有些事件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道德事件,但是它们都从某些方面反映了我国在公民道德建设上存在的不足。因此本文在对管理学系统原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管理学的系统原理与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探寻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路径。
一、管理学中的系统原理概述
1.系统原理的含义。任何事物都具有系统的特征,这种系统是由各个组成部分依一定的结构而形成的动态的、关系复杂的有机整体。它通过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不断的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生存和发展。要实现科学管理,就必须对管理系统进行细致科学的分析,合理处理各部分的关系,以实现系统整体的优化,这就是现代管理的系统原理。
2.系统原理的实现原则。管理学系统原理的实现原则有四个,分别是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环境适应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从部分着手,统筹考虑,协调各方,从而使整体发挥最大的功能;动态性原则是指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整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是绝对的;开放性原则是指任何系统都要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星系的交换;环境适应性原理是指系统与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是相互的,环境可以施加作用和影响于系统,系统也可以施加反作用影响环境。
二、系统原理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
把系统原理融入公民道德建设中,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整体效应观念,既要有全局的意识,使局部服从整体,同时又不能随便牺牲所属的局部利益。清醒认识到公民道德建设系统所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能动地适应环境,不断调整自身,促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进一步发展。管理学的系统原理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原理认为,每一个系统都是由若干要素(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系统和要素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这种系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对象上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体系包括四个子系统,分别是社会公德建设系统、职业道德建设系统、家庭美德建设系统以及个人品德建设系统,这四个子系统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它们作为要素共同组成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另一方面,从结构上看,公民道德建设系统包含着公民道德建设目标的确立、公民道德规范和公民道德建设方面法律法规及制度保障、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公民道德建设结果的评估和改进等一系列过程。因此,不论是从对象上还是从结构上来看,公民道德建设都是一个以全体公民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依托,以提高公民素质为出发点和着力点,需要国家、社会组织、家庭以及公民个人共同努力的一项系统性的协调活动。
2.系统原理要求公民道德建设中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原理认为,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于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往往大于各个要素功能之和,简单地说就是整体的功能大大超过了各部分功能的总和。只有当系统要素的功能服从系统整体的功能时,整体的功能才会发挥最大效用,否则就会削弱整体的功能。因此在管理活动中要自觉树立整体效应观念,要做到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在现实情境中,我们会看到重局部、轻全局的情况,这必然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应同时重视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个方面的建设,不可只攻其一。只有各个方面的建设都取得了成效,才能使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系统原理认为,在大多数条件下局部与整体是一致的。对局部有利的对整体也有利;对整体有利的,对局部也有利。但有时候,局部有利的对整体却是有害的。这提醒我们在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时候要注意妥善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马克思曾说过:“利益是思想的基础,‘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以往公民道德建设往往是重义轻利,否定人们对正当利益的追求,然而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以满足公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才能取得显著成果。新时期的公民道德建设必须要树立起和谐的义利观,即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义利观,而不是把它们对立起来。
3.系统原理要求公民道德建设系统要不断向前发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着的,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样如此。系统原理认为,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并不是完全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的。各个子系统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变化;整个系统的变化也会影响和制约各个子系统的变化。例如,2001年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刚要》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加强社会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建设。但是,随着人们认识的进步和实践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提出了个人品德建设。个人品德建设内容的增加,使我国的道德建设由“三德”建设变为“四德”建设,这是公民道德建设系统内部发展和变化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公民道德建设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社会公德建设系统、职业道德建设系统、家庭美德建设系统以及个人品德建设系统都是公民道德建设大系统的子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系统想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都必须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的功能,这样每个子系统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也随之相应地发展了。在今后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内,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的发展以及公民道德建设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人们对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系统内部必然还会发生变化。如果我们一直以一种固定的眼光来看待公民道德建设,那么公民道德建设事业将止步不前。因此,我们必须需坚持系统原理中的动态性原则,使公民道德建设子系统之间不断协调,不断适应系统整体的要求,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让公民道德建设朝着期望的目标迈进。
4.系统原理要求公民道德建设必须能动地适应外部环境。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环境的适应性,只有那些积极适应环境的组织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系统原理认为,系统对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在管理工作中,任何试图把本系统封闭起来的做法都只会导致失败。明智的管理者应当坚持开放的原则和环境适应性原则,充分估计到外部环境对组织的种种影响,创造有利于系统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快自己的发展。在经济环境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进而带动社会其他方面的进步,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我国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但是它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人们的经济行为总是从追求利益出发,出现了明显的诚信缺失的现象,比如三鹿毒奶粉、双汇的瘦肉精事件;假冒伪劣、偷税漏税行为屡禁不止;老人摔倒不敢扶,公交车不让座或是让座还遭暴打;年轻人对婚姻的责任感很低,闪婚闪离现象普遍存在;一些老人老无所依,等等。因此,公民道德建设必须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坚持公平竞争,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净化市场经济环境,鼓励人们在追求个人正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保住自己的道德底线,向道德模范学习,树立崇高的道德信仰,发挥出自己的社会价值。公民道德建设的法律环境主要是指我国制定的关于公民道德方面法律制度。法律是道德的基础,在一个法治不健全的社会里,公民道德不可能有好的发展。道德本身就是自律和他律的统一,没有强有力的他律,就不会有全社会的自律,所以说道德建设要积极运用法律手段强化道德约束。当前我国关于公民道德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在公民道德建设的某些领域甚至缺少相应的法律支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友软件越来越多。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身边发生的网络欺诈现象,有的骗财有的骗色,正是因为在这一方面缺少相应的法律规范才使得一些人肆无忌惮。必须加强公民道德方面的法治建设,尽量使法律能够触及更多的领域,使公民道德建设有法可依。在制度环境方面,当前我国关于公民道德方面的制度还有待确立和完善。由于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和改革的关键时期,各项制度有待完善。公民道德建设不可能脱离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而独善其身。要想搞好道德建设,首先要建立有效的制度来遏制当今的不道德行为。人们是否遵守道德取决于利弊权衡的结果,而趋利避害又是人的天性。如果违反道德带来的利益大于遵守道德带来的利益,那么人们就倾向于选择不道德的行为,反之亦然。所以,公民道德建设要以适当的制度来保证。建立道德方面的奖惩制度,将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有机结合起来,对公民个人的道德行为进行激励。对符合道德要求的见义勇为行为及时的给予鼓励,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和惩罚。建立公民个人的道德档案制度,把公民个人的道德的和不道德的行为记录在案,将公民的道德档案与网络管理联系起来,实行道德档案管理的公开化,以遏制社会上的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三、结语
本文把管理学系统原理应用于解决公民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将整体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环境适应性原则与公民道德建设有机结合,拓展了人们的思路,为公民道德建设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把握公民道德建设与管理学系统原理的内在联系,从中获取公民道德建设值得借鉴的启示,让人们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公民道德建设方面的理论,推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复旦大学出班社,2008.
〔2〕鄢敦望.管理学原理与应用[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2.
〔3〕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魏雷东.和谐社会是视域下公民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
〔6〕王一多.人性与道德的思考[M].重庆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