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民道德建设研究:历程、热点与展望*

2023-02-12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公民道德道德建设

蔡 丽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海淀 100081)

公民道德建设是我国上层建筑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2019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作出了战略性部署。与此同时,公民道德建设也深深嵌入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现代化的国家治理需要有现代化的文明形态与之相适应,国家治理功能的发挥需要与之适应的道德环境的支撑。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还特别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因此,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亟需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深化和创新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理论。历史乃“述往以为来者师也”,新中国成立70 多年来,学术界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形成了非常丰硕的研究成果,我们需要从既有的公民道德建设研究中汲取经验,尤其是明晰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的进展以及未来研究的创新空间。本文将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的发展历程、热点议题和主要特点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在此基础上提出公民道德建设研究未来的拓展方向。

一、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的发展历程

经过70 多年的发展,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取得了重大进展,公民道德建设理论研究也成果丰硕。基于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将公民道德建设研究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共产主义道德要求下的初步研究(1949—1985 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面临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多元的文化意识形态,亟需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这个时期,共产主义道德成为国家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但还没有完全成为全社会所公认的、调节全体成员日常思想行为的规范体系,也没有完全发挥出其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消除旧制度残余的作用。因而,这个时期的公民道德建设集中表现为:确立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开展各项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道德改造活动,要求个体以国家利益为重,积极主动投入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当中,为国家发展奉献自我。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在《新华月报》创刊号上题词:“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为全体国民的公德”(简称为“五爱”),这是新中国成立之际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标准,后来被纳入到1949 年临时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进一步确立了他的合法地位。1950 年,教育部颁发《关于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方针、原则与方法的几项原则》规定了“五爱”教育的工作重点。1952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发出学习问题通知,规定各界人士进行思想改造学习,清除旧时代的遗毒,树立新社会的道德。这个时期,“五爱”国民公德在整个社会和教育战线被广泛宣传,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道德素质、社会风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研究主要围绕“五爱”国民公德展开,学者们对中国新型社会道德规范的呼吁与认可,为我国政权的巩固、经济的恢复提供了精神动力,也为加强新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其中,徐特立于1950 年在《论国民公德》一文中全面、系统地解说了“五爱”国民公德。与此同时,学者们在自己的论著中集中对“五爱”国民公德展开了研究,揭示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一是在认识层面,认为国民公德是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首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直接体现为“五爱”的内容要求①赵海琦.社会主义公德的特征[J].江淮论坛,1984(4):63-68.。而“五爱”又是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所必需的,是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的组成部分②臧乐源.论社会公德[J].齐鲁学刊,1982(2):22-24.。二是在价值层面,突出国民公德在建设社会主义并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有学者指出把“五爱”写进国家的根本大法,使其成为我国全体公民的社会公德,既是针对当前新情况、新问题而作出的新规定,又是以共产主义为长远目标的①黄双全.社会公德与精神文明[J].政治与法律丛刊,1983(1):45-47.。三是在实践层面,着重强调了学校道德教育,提出应当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正面教育和耐心说服的方针来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②何之.加强对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J].江苏教育,1955(4):13-14.。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下的探索研究(1986—2000 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公民道德建设遭到严重的冲击,人们的道德是非观念混淆、道德判断失准,道德和信仰危机加剧。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我国物质文明得到迅速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恢复后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新的道德问题。这一时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有力地促进了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1979 年,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贺词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2 年,党的十二大报告首次出现了“精神文明”概念。1986 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将“五爱”定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提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任务。1996 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科学体系,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深入推进确立了完整、明确的目标。在党中央两个《决议》精神的指导下,公民道德建设以文明创建为载体,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全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的公民道德建设研究主要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主题,通过继承、借鉴和发展,重点探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中国特色的公民道德体系,推动完成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任务。第一,在建设的内容上,提出建立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民道德体系③陈大垣,余金龙.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公民道德教育[J].孔学研究,1996(00):85-93.,包括共产主义道德理想、集体主义基本原则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伦理原则,还有职业道德规范、婚姻家庭道德规范、社会公共生活道德规范、经济道德、科技道德和生态道德等④龚海泉,万美容,梅萍.当代公民道德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90-248.。第二,在建设的问题上,重点阐述了市场经济转型和发展时期经济与道德发展的不同步性,我国的道德文化出现结构性失调、社会道德秩序发生较大混乱的现象⑤焦国成,王易.当前社会道德状况和公民道德建设[J].新视野,1996(3):30-32.,如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坑蒙拐骗等。第三,在建设的措施上,强调以史为鉴、吸收外来、实事求是,公民道德建设要吸纳传统社会礼义廉耻教育的经验,吸收借鉴国外公民道德建设的有效措施,更要立足中国实际,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实施的社会机制。这些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探索研究,为公民道德建设的独立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德法共治方略下的拓展研究(2001—2011 年)

20 世纪末到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部分领域和部分地方出现了一些道德无序甚至失控的现象,支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仍有待完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党和政府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2001 年1 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而真正把“以德治国”重要理念贯彻到实际工作中,还需要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文件来指导和推动。2001 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正是落实“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史上的一次伟大实践,预示着我国道德话语方式发生重大转变。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显然是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政治支持和政治强化。2006 年,胡锦涛同志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讨论时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并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作了阐述,这极大地推动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步伐。同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申了“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原则,提出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这一战略目标。在以德治国战略思想下,公民道德建设被认为是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性工程。

这一时期的公民道德建设研究主要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基本方略下,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公民道德的原则、要求、具体规范以及任务要求等方面展开研究,着力推动公民道德建设行之有效、落到实处。第一,在理论层面,学者们充分阐述了公民道德建设对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意义,指出公民道德具有不同于以往道德规范的新特点,包括“普遍性与多层性的统一、广泛性与平等性的统一、个体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辩证统一、道德权利与义务的统一”①许启贤.论开展“公民道德”的教育和研究[J].道德与文明,2001(1):19-22,并且从多个视角探讨了公民道德的深刻内涵和具体规范。第二,在实践层面,学者们从建设规律、建设机制等多方面探索如何将公民道德建设落到实处,认为一方面应当把外部道德控制和内部道德控制、道德灌输机制与道德接受机制、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②文艺文.个体道德的发生与公民道德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2(3):22-25.;另一方面,要找准公民道德建设的切入点、强化行为管理的关键点,把教育倡导、行为控制、行为管理有机统一起来③卫建国.公民道德建设要注重实效[J].道德与文明,2002(6):11-14.。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深化研究(2012 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巨大发展成就,但随之而来的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变化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使得公民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其表现之一就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缺失、价值体系的混乱与多元化④张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公民道德建设的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2):76-79.。因而,亟需从国家高度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主导的价值体系引领我国道德的前进方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后党把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民道德建设全过程,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也开启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2012 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提出了24 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9.。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公民道德具有多重性关系,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引领作用。因而,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文明创建的引领作用;201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引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性质、方向和精神追求,这在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上开辟了公民道德建设的新境界。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公民道德建设始终保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一致,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成效。

这一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站在历史与未来新的交汇点上,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实践要求,紧紧围绕《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形成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研究成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了强大道德合力。在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层面,学者们强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聚焦“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具体道德内容,加强党德政德和公务员道德建设、青少年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城市农民工和社会新兴阶层人士的道德建设、城市社区和农村村组道德建设②王泽应.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民道德建设的关系[J].道德与文明,2010(6):101-105.,遵循“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的辩证统一、尊重多元与一元指引的辩证统一、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辩证统一、道德基础与道德层次的辩证统一”③李丽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民道德共识培育[J].理论与改革,2015(5):176-178.的原则。此外,学者们也围绕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新机遇、新挑战展开研究,提出公民道德建设在新时代实现了创新性发展,包括纳入大国治理整体格局、统筹价值引领与制度保障、坚持党风引领政风民风、聚焦特殊群体道德④王维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与治理的创新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25-131.;但也出现了道德理念上的虚无、道德制度上的乏力和道德行为上的个人至上等建设难题⑤刘芳铭.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困境与破局之道[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29):33-35.。

二、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的热点议题

公民道德建设既是一项关键的实践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的发展历程可知,公民道德建设研究有鲜明的实践导向,公民道德的内涵、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成效和治理路径等方面是理论研究的关切重点。

(一)“公民”还是“公共”:公民道德内涵的辨析

我国“公民道德”经历了“国民公德”“人民道德”等称谓的转换。1982 年,“公民道德”概念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被明确提出,2001 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公民道德”的具体内涵得到进一步明晰。“公民道德”概念的提出,不仅仅是话语方式的转换,还包含着道德内容上的深刻变革和创新,具体而言:从道德主体上看,他意味着不再过分强调我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阶级特殊性和对抗性,而是强化其普遍性和一致性;从道德内容上看,他标志着与革命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公民日常生活道德得到了空前的发展。⑥黄明理.由“公民道德”看当代伦理话语转换及其意义[J].道德与文明,2005(2):21-24.

学术界对于公民道德的理解主要有两种面向:一种侧重于“公民”的角度,认为公民道德是在公民社会产生之后,随着公民文化在个体层面内化而产生的,是绝大多数人对自我身份的觉醒与认识外部化的结果①班建武.试论开展“公民道德”主体的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2):57-62.,是公民在参与公共事务时所应持的适宜态度及体现出的合理行为方式②李萍.论公民道德的日常性基础[J].江苏社会科学,2003(6):90-93.;另一种侧重于“公共”的角度,认为公民道德属于社会公共道德的范畴,是公民在社会公共生活和国家事务中,用以指导其行为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原则要求③曹辉.新中国60 年公民道德教育的研究与反思[J].伦理学研究,2009(5):1-5.。另外,还有学者认为公民道德蕴含了公民性和公共性两个要义,比如李兰芬站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新的历史起点上,认为公民道德是一种嵌入公民身份与公共生活的生成性道德④李兰芬.国家认同视域下的公民道德建设[J].中国社会科学,2014(12):4-21.;范晓光等基于公民道德内涵的深层性和复杂性,以及对生活领域中公民行为的重要影响,认为公民道德具有“公民的道德”和“公共道德”双重意蕴,既包括公民个体行为意义上的规则和要求,也包括具有道德实践的显要公共特征和公共价值评价的道德规范⑤范晓光,钟明华.理解公民道德——“公民”与“道德”的对话[J].道德与文明,2016(4):98-105.。总的来说,公民道德是与公民社会同步成长起来的,是一种政治性、社会性道德,是公民在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要求,目的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二)“滑坡”还是“爬坡”:公民道德建设现状的争论

对于公民道德建设现状的认识,早在20 世纪就出现了道德是“滑坡”还是“爬坡”的争论。其中道德“滑坡”论认为,当今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盛行,整体的道德状况与之前相比呈现出滑坡的状态;道德“爬坡”论认为,道德不仅没有“滑坡”,而且在新的形势下有新的进步和发展,全国不少行业涌现出了大量的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⑥许启贤.关于当前道德“滑坡”、“爬坡”问题的辨析[J].高校理论战线,1994(6):45-48.。

时至今日,学者们针对公民道德建设现状的争论仍然热烈。大部分学者赞同我国公民道德发展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是主体“爬坡”下的部分“滑坡,不能因为部分失德现象而否定整个社会道德进步的总趋势⑦陈延斌.当前中国社会道德状况的评价与治理对策[J].中州学刊,2013(5):95-99.。他们认为当前更重要的是探究出现道德问题的主要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公民道德建设。具体而言,学术界目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围绕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探究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领域出现的道德问题,比如,社会公德突出问题表现为诚心、爱心、公心的缺失⑧刘若阳,王维国.当前社会公德突出问题分析[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2(6):67-77.,职业道德中存在师德失范现象、学术不端和官员腐败等现象,家庭美德中出现了婚姻道德观念混乱、夫妻冲突等问题⑨唐凯麟,王燕.当代婚姻家庭矛盾及其对策的实证研究[J].伦理学研究,2019(6):130-138.,个人品德失范问题表现为“知行不一”“知行对立”等。第二,聚焦公民道德建设的对象,探究青年大学生、党员干部等重点群体存在的道德问题。比如,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公民道德存在“道德意志薄弱匮乏、道德意志不坚定引发道德行为失序混乱、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脱节严重”⑩刘春玲.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4):122-127.等问题;也有学者研究了官员道德腐败的老问题和“平庸,不作为”的新问题①樊浩.中国社会大众伦理道德发展的文化共识——基于改革开放40 年持续调查的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19(8):24-44、204-205.。第三,依据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探究特定时期凸显的公民道德问题。比如,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有学者指出偷税漏税、弄虚作假、损公肥私、行贿受贿、权钱交易等道德问题严重侵蚀了社会主义制度②程立涛.转型期社会公德问题的矛盾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6(7):23-28.;在信息时代,有学者研究网络道德问题,包括不良信息被随意传播、网络隐私受到侵犯、网络道德暴力频发、网络虚假广告恶意推广等③黄明理,姜迎春,郭榛树.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经验、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3-12.。

(三)多元主体协同: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路径

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着力点,学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释:一方面,公民道德建设是指建设公民道德的具体内容,这与上文讨论的公民道德内涵和内容相关;另一方面,公民道德建设是指公民参与到道德建设中,道德建设的主体不仅包括政府及其行政组织,而且也应该包含全体公民,公民是道德建设的实施者、道德实践的承担者和道德成果的享有者④童世骏.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现代性之间的内在关系[J].探索与争鸣,2002(4):12-14.。从具体的实践路径来看,学术界主要从国家政府、社会、学校、公民等多元主体角度探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具体路径。

第一,国家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思想政治保障。我国将公民道德建设置于大国治理的整体格局中,对公民道德建设作出了诸多新部署、新安排。因而,要科学把握党中央的系统谋划,切实巩固党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牢掌握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权、主导权与话语权,各级政府部门、群众团体以及社会各界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尽其责、相互配合⑤王维国.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战略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9(12):47-53.;要以党纪、国法、行政规章的形式对公民遵守道德情况进行具体规范与反复要求,完善公民道德建设的法律支持与制度保障;还要坚持党风引领政风民风,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发挥领导干部对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积极引领效应⑥王维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与治理的创新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25-131.。

第二,公民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主体。公民个体道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体社会的道德水平,公民要主动承担公民道德建设的责任,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道德建设良性发展。首先,要注重培育公民的道德理性意识,独立人格意识、使命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突出公民在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⑦杨明.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施思路[J].高校理论战线,2002(1):32-34.;其次,要通过学习道德文化知识,激发公民内心道德情感、锤炼道德品质,使自己的道德素养日渐精进、道德境界不断提升⑧龙静云,吴涛.多元主体共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路径[J].中州学刊,2020(11):92-99.;最后,要通过参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实现和自我评价,逐渐养成遵循道德原则的自觉性⑨杨明.公民道德建设的实施思路[J].高校理论战线,2002(1):32-34.。

第三,学校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提供重要基础。公民的道德状况很大程度上与公民道德教育情况相关,而学校承担着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使命。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各部门及党团组织要明确各自责任,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①钟东林,陈丽花.中学公民道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33):53-54.;要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把道德教育的总体目标与大中小学不同阶段的道德教育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创造与之相适应的、生动活泼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内容②袁敬伟,张军.大学德育与公民道德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04(5):60-62.;还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校风、校纪、教风、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为公民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环境等。

第四,社会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提供重要支撑。公民道德建设要在社会环境中实现,因而社会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主体,社会组织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承担协同和支持的作用。首先,可以通过发挥社会传播的作用,大力宣传基本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和必要礼仪,创造良好的道德舆论环境③郭湧.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理论探索,2002(6):16-17.;其次,通过形成社会道德激励机制,包括社会的物质奖励、精神表彰和语言鼓励,体现善恶奖惩的良好社会风尚,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向上向善;最后,通过建立适当的社会组织机构,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力度,开展公民道德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社会环境的伦理含量和道德质量④王传峰.伦理思维视域下的公民道德教育[J].教育评论,2015(3):50-52.。

三、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的主要特点

公民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同时,由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独立性,公民道德建设也有其内在变化规律。因此,公民道德建设研究在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外两种力量的作用下不断发展演变。

(一)公民道德建设研究依循着公民道德内涵的变化而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界对公民道德的认知经历了“整体—分化—统一”的发展阶段。首先,新中国成立初期,公民道德整体表达了宏观国家意志,着重突出国家层面的道德内容,反映人民和国家、社会主义的统一关系。这个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研究主要围绕“五爱”国民公德,探索如何运用国家手段来保障国民公德的传播和实施。其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公共生活领域日益扩大、人们的主体性价值日益提升,公民道德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分化,形成了包含“五爱”、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因而,这个时期的公民道德建设研究从国家、主体、公共多重视角来探究公民道德的建构发展之路。最后,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引领公民道德进入了一体化的新发展阶段,明确了公民道德的内在逻辑关系。当前,公民道德建设研究将公民道德看作是一个国家、社会和个人三维统一的结构,从多元主体协同的视角来研究公民道德建设。

(二)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紧跟国家重大战略和重要政策

基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的梳理可知,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的第一次发文高峰是2002 年左右,该高峰的出现与2001 年《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发布相关。《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是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个公民道德建设纲领性文件,对公民道德建设作了丰富、详尽和科学的规定,集中反映了我国在继承中华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公民道德建设成果,标志着公民道德建设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引发了第一波研究高潮。第二次发文高峰出现在2013 年左右,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全局出发,提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明确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引发了第二次研究高潮。

(三)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牢抓时代风向标不断创新

在公民道德建设相关文献中,不同时间段集中出现了“市场经济”“网络”“共享经济”“治理”“新时代”等明显标志历史时期的关键词,这反映了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牢牢抓住时代的风向标,在各个时期不断拓展其研究方向和内容。目前,出现了新时代、道德治理、现代城市文明、乡村振兴、人工智能等具有明显新时代特征的关键词,这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的新兴问题域。同时,在公民道德建设相关文献中也出现了“德国”“日本”“儒家”“传统文化”等关键词,说明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研究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思路,从借鉴他国丰富而有效的经验,到更加注重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这凸显了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的本土特色,反映了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的时代性特点。

四、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的未来展望

公民道德建设是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保障。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道德领域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道德生活需求和社会满足这种需求的道德理论、道德制度、道德环境等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因此,公民道德建设研究应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论剖析和更加科学的实证分析,从而拓展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的创新空间。

第一,坚持“两创”方针,进一步丰富完善现代中国特色公民道德建设体系。公民道德在发展中经历了多重样态,学者们既从传统道德中寻求公民道德的发展之路,也从西方国家引进公共领域、公共精神、公民社会等构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体系。当前,要促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创新与发展,需要立足中国特色,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一方面,现代公民道德虽然不同于中国古代“以公灭私”的尚公主义传统道德价值观,但是中华传统美德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需要进一步系统性地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资源,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其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现代公民道德也不同于西方个体主义的道德价值取向,要体现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要求,就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领域中的理论融合,探索如何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涵容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中,进而彰显我国现代公民道德与西方的本质不同。

第二,聚焦青少年等重点对象和数字时代新技术新模式等特征,突出公民道德建设研究重点。一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研究要关注重点人群的道德建设,努力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公民道德建设的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但由于青年的特性和重要性,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对象历来都是青少年。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和鼓励中国青年要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要修炼良好的道德品性,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时代在变,青年也在变,要立足于当代青少年群体的新变化,引导青年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承担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二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研究要关注重点领域的道德建设。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复合应用,出现了与以往社会相比更加复杂和难以解决的道德问题,如数字平台的道德风险、人工智能的伦理道德问题、大数据的伦理问题等。因而一些新技术、新平台的应用便成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关注的重点领域,公民道德建设研究要适应时代发展,要结合互联网新技术、遵循互联网发展规律,研究阐述其中蕴含的道德风险,探索其适合的建设路径。

第三,加快开展基于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和多学科交叉研究,拓展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的创新空间。公民道德建设发展至今取得了诸多成就,要进一步发挥公民道德建设对于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就需要提升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的实效性和科学性。一方面,目前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证研究还比较少,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大数据,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因而要加快开展公民道德建设调查研究,对各类群体、各个领域、平台和区域的道德建设现状展开大量、深入和全方位的实证调查及数据分析,从而为公民道德建设研究提供真实准确的事实支持。另一方面,公民道德建设涉及众多学科,但目前多是伦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在开展相关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注意加强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如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加快提升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的创新水平。

猜你喜欢

公民道德道德建设
传统仁爱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契合关系与糅合机制的探究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论文之二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