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下的国际贸易摩擦观
2015-01-22喻坤鹏
喻坤鹏
摘 要:本文归纳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与贸易摩擦相关的论点,并以此为基础对贸易摩擦的成因与规律进行了理论推导,以求挖掘马克思主义学说关于贸易摩擦研究的潜在理论价值。
关键词:生产过剩;贸易摩擦;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F746;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032-02
在贸易摩擦的研究中,西方“学说”和“理论”占据着主要的学术舞台,其基本逻辑就是把责任归咎于他国不遵守“科技、环境、自由贸易、市场公平”等西方主导下的各种贸易规则。相反,深刻揭露资本主义本质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其潜在的理论价值并未在贸易摩擦研究领域被关注,本文算是一次粗浅尝试。
一、经典论述中与贸易摩擦相关的基本论点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活动进行研究时,已注意到其中的矛盾,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其表现和根源。总结起来,这些与贸易摩擦相关的论述大致可以归纳为下六个方面。
第一,对外贸易的扩大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马克思认为:“由于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资本的本性就是不断追逐剩余价值最大化,当国内市场不足以满足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得以顺利实现的条件时,向国外扩展就成为必然。可见,在马克思看来,国际贸易的扩大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固有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这一观点可作为考察国际贸易摩擦产生和发展的逻辑起点。
第二,对外贸易都将经历利润率由高变低的过程。马克思认为:“对外贸易一方面……具有提高利润率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也加速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的相对减少,从而加速利润率的下降。”对外贸易对利润率有双重影响:(1)对外贸易将使作为商品出售的生产资料和转变为生活资料的可变资本变得更便宜,因此利润率将上升。(2)技术的进步将推动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从长期来看,这一过程也将伴随利润率的下降。在现实中,对外贸易最初显现的是提高利润率,随着贸易扩大和技术进步,对外贸易又逐渐表现出降低利润率的作用。换言之,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贸易都将经历利润率由高变低的过程,而利润率下降往往伴随着贸易摩擦的频发。西方一些理论认为贸易摩擦频发是因为发展中国家不守“规则”,其实“规则”正是西方国家在利润率下降的过程中维持高利润率的有力手段。当今国际贸易摩擦频发,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出现利润率下降导致的。
第三,工人和资本过剩,将使资本主义陷入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摇摆中。(1)工人和资本的过剩将导致出口贸易的必然扩张。恩格斯认为:“力学和化学方面的进步不断排斥着人的劳动,并且促使资本更加迅速地增殖和集聚,从而在每一个停滞的工业部门中都造成工人和资本的过剩……于是,从国内贸易向出口贸易过渡便成为各有关工业部门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了。”可见,在科技进步推动下,扩张出口贸易实质上成为垄断资本主义克服国内经济社会危机的救命符,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必然后果。(2)出口贸易的扩张将导致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矛盾激化。恩格斯还认为,虽然出口扩张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另外一些人的既定的权利和既得的利益却同他们发生矛盾,因为对于这些人,保护关税制度在目前比自由贸易更可靠、更有利。这样便发生了自由贸易派同保护关税派之间长期而顽强的斗争”。(3)自由贸易与关税保护贸易的对立,将转化为贸易政治的摇摆。恩格斯还认为,在自由贸易派同保护关税派的对立中,“双方对于这一斗争的领导权很快……转入职业政治家、各传统政党的头目们手中,对这些人有好处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问题永远悬而未决;在花去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以后,实行了有时是有利于这一方、有时是有利于那一方的一系列妥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被迫于必然产生的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间长期而顽强的对立,政府在政策选择上不得不在两者之中摇摆。对资本主义政府而言,问题的关键不是保护某一派的利益,而是维持各利益集团间微妙的平衡,以利于巩固资本主义统治。在国际贸易实践当中,当一国贸易政治倾向于自由贸易政策时保护措施运用就较少,贸易摩擦发生的几率就较低;相反,摩擦几率就较高。
第四,保护关税制度成为维持平衡的手段。一方面,保护关税制度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权权威、维护各利益集团间微妙平衡的一种手段。恩格斯认为:“坚持保护关税……的一派是势力最强、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事实上,资产阶级如果不采取一些硬性措施来卫护自己的工商业,……十年之内他们就会垮台。”而且,“立法机关采用了保护关税制度以后,就造成了一些同这一制度有了很大利害关系的集团,……并不是每个集团在同一时间都……同样决心面对公开的竞争。……这种处境上的差别,将引起常见的议会走廊上的阴谋”。另一方面,保护关税制度也是一种必然的应对国际垄断的自卫性手段。恩格斯认为:“目前几乎已经普遍实行的这种保护关税制度,正是对付使英国的工业垄断达到顶峰的英国贸易自由的自卫手段。……我认为,这种普遍倒退到保护关税制度不是一种简单的偶然现象,而是对英国那种不能忍受的工业垄断的一种反应。”综合上述两方面的论述,恩格斯认为“保护关税制度实行起来容易,摆脱就不那么容易了。”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范式下关于贸易摩擦的推论
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未直接论述贸易摩擦这一现象,但可以推断:当今国家间的贸易摩擦,无非是各种矛盾的激化或者转化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范式,来对贸易摩擦的成因及规律进行理论推导。
第一,贸易摩擦产生的根源是生产过剩。总结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贸易摩擦的基本论点,我们可以抽象出下述推理逻辑,即:国内生产过剩——对外贸易扩张——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对立——更易陷入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贸易摩擦。我们也可以倒推回去,即:贸易摩擦的产生无非是贸易保护政策的结果;贸易保护政策在与自由贸易的对立中能占据上风,是因为对外贸易的扩张陷入了停滞甚至萎缩;而对外贸易的这种窘境,根源于生产过剩所带来的矛盾无法得到解决。简言之,贸易摩擦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如产品的大量积压、产能和资金的大量闲置、大量的失业等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但发达国家却往往把贸易摩擦归咎他国的不公平竞争,如币值操纵、补贴、倾销等,实则是为他们的贸易保护主义寻找托词,并借此获得谈判的主动权。
第二,生产过剩程度是影响国家间贸易摩擦频率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既然生产过剩是导致贸易摩擦的根源,那么进一步推论,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能解决生产过剩的矛盾,贸易摩擦就不会停止。在当今国际贸易实践中,国家间贸易摩擦的产生与发展较明显的受到生产过剩程度的影响,并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如经济危机时期,贸易摩擦的频率与规模往往较繁荣时期有明显扩大。另外,我们还能观察到不同国家间的生产过剩程度对贸易摩擦的影响,当两国生产过剩程度均较低时,贸易摩擦的可能相对较低;相反,贸易摩擦的可能性则大增。如上世纪70年代,美、日、欧之间爆发贸易摩擦的频率与规模大大超过发展中国家之间发生贸易摩擦的频率与规模。在当今,则是同样有生产过剩压力的中国成为美欧贸易保护主义针对的主要对象。
第三,贸易保护主义不会禁止国家间贸易。尽管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导致贸易量的萎缩,但它并不足以禁止国家间的相互贸易,因为对外贸易的产生和发展根源于资本的本性。因此,尽管政府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一直存在,甚至有时非常明显,但仍然不得不与他国继续维持着看似步履维艰的贸易关系。
第四,自由贸易或保护贸易都不能克服生产过剩,也不能根除贸易摩擦。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无论是自由贸易还是保护贸易都不能克服,也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最终命运。恩格斯指出:“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没有任何解救办法;你总要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总要加速资本主义财富的生产、积累和集中,同时也就要加速生产革命的工人阶级。是实行保护关税制度还是实行自由贸易,对于最终结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无论是自由贸易还是保护主义措施,都不能避免因生产过剩而导致的各方面矛盾的爆发,都不能避免资本主义经济陷入周期性危机,也无法避免贸易摩擦。试图运用保护主义转嫁或者解决危机的任何尝试,都注定是一场迷惑人心的政治表演,从长远看也注定是徒劳的。
三、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中国必将面临周期性袭来的贸易保护主义。在技术进步和高度一体化的世界市场双重作用下,当今生产过剩的矛盾被不断积累并扩散了,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世界经济,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周期性波动的危机之中。与这一过程紧密相连,资本主义国家贸易保护的倾向也将呈周期性的变动。在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今天,中国必须做好贸易摩擦周期性袭来的准备。
第二,与保护主义的斗争应坚持“斗而不破”的原则。一方面,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中国需要扩展对外贸易,需要相对自由的贸易环境。另一方面,陷入过剩危机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保护主义色彩浓厚,但资本的本性使它们都不会忽视中国这一巨大市场。因此维护“斗而不破”的局面,不但可能,也是可行的。
第三,中国须警惕自身生产过剩压力。当前,市场规律也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作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顽疾——生产过剩在中国也有体现,如产能过剩、资金闲置和失业等。一旦中国经济也深受生产过剩困扰,中国就可能由目前的贸易摩擦输入国转变为输出国,中国面临的贸易环境就会进一步恶化。因此,相对于外部摩擦,警惕并注重解决自身的生产过剩才是更有效的办法。
(责任编辑 王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