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发展

2015-01-22王一凡

关键词:和谐社会

王一凡

摘 要: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发展到“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应有之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中,社会主义本质论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丰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

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先进生产力;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2-0019-03

本质是事物内在的、固有的、一事物区别与它事物的内在的规定性。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展到了什么阶段?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大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人类社会有两个永恒追求的主题:一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界现存的物质,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二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使每一个人都得到社会和他人的承认、尊重、理解,个人的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在充满真诚、友爱、平等的气氛中获得精神的最大满足,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就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而言,各民族在很早的时候就产生了美好的社会理想。《礼记·礼运篇》描述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由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这一社会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散发着诱人的魅力,体现了人类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但从钟相、杨幺起义时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到太平天国领袖们提出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都还存在着浓厚的平均主义色彩。在西方,从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对未来社会理想的描述,到其它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理想社会的实践,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对“人人平等”社会的向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但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只是更多在特征方面描述:未来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和人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物质前提(他们认为社会主义革命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爆发),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私有制是产生阶级差别、贫富两极分化的根源);有计划地调节社会生产(商品货币不存在、阶级消灭、国家消亡),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理想社会大体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二阶段或高级阶段。列宁把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作 “社会主义”。

二、邓小平使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由特征层次上升到本质层次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我们面对的问题是怎样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我国学习苏联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离开生产力发展实际,搞生产关系的变革,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追求“一大二公”,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结果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

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难道社会主义就是贫穷?共产党领导人民流血牺牲革命28年,究竟为了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了多年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成“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的历史教训,经过深邃的思考,创造性地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概括,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1980年邓小平讲:“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我们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不是完全清楚”,“还在摸索之中”。①1985年4月邓小平说:“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②要消灭贫穷,必须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要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分配上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因此,邓小平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目的是促进生产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③此后,他反复强调我们的目标是共同富裕。他说:“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④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⑤“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从生产力的历史发展规律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因为任何社会制度都要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之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从生产关系的层面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指出了实现目标的途经;“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从最终价值目标层面阐述社会主义本质,这就把社会主义与其它一切社会区别开来。社会主义本质论针对的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穷社会主义”,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由特征层(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次上升到本质(共同富裕)层次,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进一步推动了思想解放。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由于片面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资源浪费、牺牲环境的情况。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尽管后来邓小平也多次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但这些仍不是人类追求目标的全部。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概念,提出了政治文明目标,再次强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

“先进生产力”的概念是对邓小平生产力标准的丰富。中国先进的生产力是用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与高科技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科学的结合,产生高经济效益的生产力;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生产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在世界上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生产力;是为多数人服务、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起推动作用的生产力。它不再是一般意义的生产力。

政治文明从观念层次来说包括进步的政治思想、政治道德、思维方式,如民主、平等、自由、人权以及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政治文明还包括民主、高效、廉洁的行政观念。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质文明构成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人类文明的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在一定条件下它制约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三者互相区别互相联系、互为条件又相互影响且缺一不可,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本质要求。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⑥“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的发展和发挥它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⑦显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能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但是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现实的历史过程。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并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人民素质的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⑧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物质生活的满足、身心健康、智能发展、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能力的发展,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把“和谐社会”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丰富了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但长期以来,我国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形成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协调现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经济发展本身不和谐,浪费严重的问题:投资盲目,低水平重复;能耗高,污染大。当前社会最不和谐之处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而且很多是由不公平分配制度造成的。比如:权钱交易、偷税漏税、走私贩私等;城乡收入、行业差距拉大;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都存在严重问题;教育发展不平衡,结构不不合理,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不协调;速度与质量不协调,教育与经济发展不协调;文化建设薄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主进程加快,法制建设加强;村民直接选举;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民主监督制度。但距离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如权力集中,权钱交易严重,司法不公还很普遍,官僚主义大行其道。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为什么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更加全面地阐述,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从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到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实现翻两番,从发展生产力到发展中国先进的生产力;从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又好又快发展,从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到“两个文明”一起抓再到实现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到民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党对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执政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越来越全面。从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深化,我们可以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做出这样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在先进生产力基础上,在实现物质、精神、政治、生态文明的基础上,实现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

注 释:

①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312,364.

②⑤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116,172,373.

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⑦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373.

⑧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人民出版社,2001.43.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
向弱势群体伸出援手暖民心
社区居民生态文明意识现状及对策
空巢老人生活状况调查研究
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论管仲的利益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论“尚中贵和”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我国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几个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