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0T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

2015-01-22刘新生徐海芳李时光杨全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自发性蛛网膜动静脉

刘新生 徐海芳 李时光 杨全玉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郑州 450004

3.0T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

刘新生 徐海芳 李时光 杨全玉

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郑州 450004

3.0T磁共振血管成像;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常见的危急症,发病率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0%~15%[1],引起出血的原因有脑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动脉炎、颅内肿瘤及抗凝治疗的并发症等[2]。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AN)是造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约为50%,欧美国家为80%~90%[3],致残率、病死率较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 angiography,DSA)目前仍是SAH病因诊断的金标准,但有创伤性、风险性。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作为一项无创、安全、方便的检查技术,在SAH病因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78例自发性SAH患者的3.0T磁共振MRA表现,探讨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自发性SAH的病因诊断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3-04—2014-01经DSA或手术证实的78例自发性SAH患者,男35例,女43例;年龄19~76岁,平均51.2岁。其中12例有明确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史,27例行开颅手术,16例行动脉瘤栓塞术。

1.2 方法 78例患均者行3.0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和MRA扫描,MRI检查采用GE HDX 3.0T磁共振扫描仪。常规行SE序列轴面T1WI、T2WI及矢状面T1WI。T1WI:TR 450ms,TE 15ms;T2WI:TR 3 000ms,TE 80ms。轴面层厚7mm,矢状面层厚5 mm。MRA动脉期扫描:TR 22ms,TE 6.8ms,RF偏转角20°,层厚1mm,最后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建。

2 结果

78例患者中发现异常72例,正常6例,发现颅内动脉瘤59例(81.9%),其中单个动脉瘤49例,2个动脉瘤8例,3个动脉瘤2例。起源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21例,颈内动脉颅内段17例,大脑前动脉4例,前交通动脉15例,基底动脉末端2例。单发动静脉畸形3例,多发动脉瘤并动静脉畸形1例,血管重度硬化狭窄26例(7例多发血管闭塞并侧支循环形成)。最小的动脉瘤位于左侧前交通动脉,直径仅1.5 mm。1例与DSA不相符(将大脑中动脉起始段旁的静脉血管误诊为动脉瘤),3.0T磁共振MRA对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检出的灵敏度为100%,对动脉瘤检出的特异度为98.3%。

3 讨论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使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综合征,并非一种疾病而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

最近,全球范围的大样本前瞻性人群调查中,自发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每年发病率10.5/10万。但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存在地区、年龄、性别等差别,各组统计数据差异很大。一般认为动脉瘤破裂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年发生率(6~35.3)/10万。自发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女性多见,女∶男为1.3∶(1~1.6),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并在60岁左右达到高峰。最多见于60~69岁,但年龄进一步增大,发病率反而下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和脑(脊髓)血管畸形,约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70%,前者较后者多见。其他原因有动脉硬化、脑底异常血管网症(烟雾病)、颅内肿瘤卒中、血液病、动脉炎、脑炎、脑膜炎及抗凝治疗的并发症,但均少见。

目前,临床上用于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方法有DSA、CTA、MRA等。DSA仍是目前诊断SAH的金标准,诊断正确率可达95%以上[4]。但DSA检查可因破裂出血、血管痉挛、开口过窄、血栓形成等原因造成漏诊,其图像可能高估狭窄的程度,对偏心性狭窄或不规则的狭窄难以最佳评价[5],不能判断引起狭窄斑块的性质。同时,DSA射线辐射量大,可引起颅内栓子脱落、诱发再出血等并发症。CT血管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对直径2 ~4mm的动脉瘤敏感性、特异性与MRA相仿[6],但需注射大剂量对比剂,有电离辐射损害,对发生在颅底的动脉瘤易受骨骼、静脉影响而显示不良。3.0TMRI具有极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并可多参数多方位成像,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瘤内情况、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上均有明显优势。MRA的成像原理主要基于时间飞越法(time of flight,TOF)和相位对比法(phase contrast,PC)。TOF法又称流动相关增强,即射频脉冲反复作用于扫描层面,流动质子未经历上述射频脉冲饱合,与周围静止组织对比呈高信号。一般认为,应用MRA评价无症状或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3DTOF法比PC法更敏感。3DTOF法显示5mm以上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86%,5mm以下为63%。研究显示,动脉瘤占自发性SAH发病原因75.6%,略高低于文献报道的54%~75%[7],颈内动脉颅内段为动脉瘤好发部位。

总之,3.0TMRA与其他检查方法相比,无放射性,无创、简便,无需对比剂,能清晰显示颅内动脉瘤的瘤体及载瘤动脉,敏感性高,是明确自发性SAH病因的重要诊断方法。

[1] 冯海龙,谭海斌,序晓玲.颅内动脉瘤3D-CTA诊断效能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3,19(4):245-248.

[2] 傅信东,王丽玲.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J].实用临床医学杂志,2009,10(12):80-81.

[3] 沈天真,陈星荣,吴恩惠,等.神经影像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50.

[4] 马潞.颅内动脉瘤的影像诊断进展[J].华西医学,2006,21(2):424-425.

[5] Kuszyk BS,Beauchamp NJ,Fishman EK.Neurovascular applications of CT angiography[J].Semin US CT MRI,1998,19(5):394-404.

[6] 张洪英,李东升.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6,7(1):60-62.

[7] 李廷,范宝瑜,赵欣春,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00例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33(1):94-96.

(收稿2014-06-15)

R743.35

B

1673-5110(2015)07-0125-02

猜你喜欢

自发性蛛网膜动静脉
共享魅力
综合护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的临床干预分析
全膝置换术后自发性关节僵直的翻修效果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为什么容易再出血?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的护理体会
芒果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组织炎症损伤的保护作用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