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茶
2015-01-22尹江铖
尹江铖
(湘潭大学哲学系,湖南湘潭 411105)
道教与茶
尹江铖
(湘潭大学哲学系,湖南湘潭 411105)
茶在道教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究其原因,除了茶自身的植物、药物学优点和功效,人们理解茶时所具有的的解释学背景——先秦祭祀礼仪、道教教义亦起了重要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是历史将“效果历史”意义上的茶推上了神台。茶在道教中有着广泛的用途,然而道教教义、道教追求仙道境界的生存美学对神化茶的功用,深化茶的内涵,赋予茶美学意义,提升茶的品格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从一定程度上来讲,道教文化推动了饮茶文化的传播。
茶;道教;效果历史;仙道境界
中国茶叶加工2015(6):65-69
茶原本只是众多植物中的一种,从被中国先民发现其食用、药用价值,到成为全民饮品;从简单的作为食用、药用、冲饮植物,到具有特殊的神秘功用,具有灵气、仙气,并能载“道”之物,有其漫长的、内涵丰富的历史过程。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效果历史”的概念,意即历史既不是人的主观创造,也不是忠实地再现过去的客观事实,历史既是理解的前提,又是理解的产物,对历史的主观理解也是历史造就的客观效果。历史既非主观也非客观,人始终存在于处境之中,并且在处境中理解,处境是人的理解界限,处境是历史的产物。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历史包装了茶。处于历史环境中的人,看到的是“效果历史”意义上的茶。茶在道教中应用颇广,这说明茶之于道教的重要性。同时,需要思考另外两个问题,第一,茶为何在道教中受到重视,得到广泛的应用?第二,道教对于茶又有什么意义?这两个问题归结为一个问题,即效果历史意义上的茶是如何发生的?本文进行初步的探讨。
1 茶与道教,结不解缘
《茶与道教》[1]中较为详细的论述了茶在道教中的广泛应用。略述大概,茶在道教中的应用可分为四个方面。首先是茶在道教献仪、醮仪中的应用。道教凡降圣、酬神、祭祀天地山川、持诵经文必先进献茶汤。《正统道藏》记述甚多,在道教献仪和醮仪中,茶起着维系神人相通,交感万物灵应的作用;其次是茶在道教法术科仪中的应用,道教认为,“法也者,可以盗天地之机,穷鬼神之理,可以助国安民,济度生死,本出乎道,道不可离法,法不可离道,道法相符,可以济世”[2],茶在道教法术中起着“盗天地之机,穷鬼神之理,可以助国安民,济度生死”的作用;第三是茶在道教医药丹道中的应用,茶在医药方面的应用本是中医所固有,并非道家的独特发明。只是在将茶从普通的药用价值上升为“仙药”地位这一层面来讲,可以说是广义上的道教对茶的态度。道教服食丹道对茶十分重视,认为茶不仅可以单独久服以“羽化”成仙,也可以用来制作仙丹圣药;最后是在道教徒修行生活中,茶可以起到维系道境的作用。维系道境就是以茶为核心维系一个活泼泼的仙道境界,这在道教徒茶诗词中多有体现。
2 如是因缘,良有以也
茶与道教之间的不解之缘持续了数千年,从历史上来说,先有茶,后有道教,从表面上看,好像仅仅是茶本身的优点,使得后来的道教徒选择了茶。不仅如此,还容易有这样一个理解,即茶饮通行天下,所以道教徒也难免被茶的魅力“攻陷”。实际上,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就是“效果历史”的过程,有着更为深刻的发生机理。茶与道教之间不解之缘的结成,有着茶本身的优点之外的原因。中华民族在上古风俗乃至道教文化的影响下生存,这是一个解释学的处境,茶的内涵逐渐丰富的过程,就是古人站在这个解释学的处境中,对茶进行理解的产物。上古风俗和道教文化是茶的内涵逐渐丰富的理解前提。
论述茶与道教之间因缘际会的原因,可以从茶在道教中各个方面的应用入手。
2.1 茶在道教醮献仪式中的应用探因
醮献仪式是承袭先秦祭祀礼仪而来,茶被用在醮献仪式中,是承袭替代祭祀礼仪用酒的风俗而来。先有先秦祭祀礼仪和用酒的风俗,才有道教醮献仪式和用茶敬神的方式。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虽以一个“道”字统摄自己的教义学说,但其内容十分磅礴复杂,是结合五行思想、巫医方术、老庄道家思想、谶纬学说而逐渐演化而建立的。其斋醮科仪的建立,与我国原始宗教祭祀以及后来儒家对祭祀的重视是分不开的。早在红山文化时期,就有设坛祭祀之礼出现[3]。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祭祀活动已普遍被当作家国第一等大事来看待。所以《左传·成公十三年》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记·祭统》也讲:“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祀之礼与祖先崇拜一起被后世所继承下来,成为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当然之事和必然之则。道教斋醮从起源上来讲不得不说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关于这一点,张泽洪教授在其《道教斋醮科仪研究》一书中论之甚详,现则要举数条以做证明。其一,道教斋醮必设坛,其坛设三层,分为内坛、中坛、外坛,也是源于《周礼·秋官·司仪》中“为坛三成”的成例。其二,道教斋醮的祀神系统,是承袭转化先秦祭祀天、地、人、神的传统而来,只不过更加神化和丰富。比如,先秦时代模糊的昊天上帝,被演化为具体的五十四位天帝,日月星辰则被神化为太阳、太阴等众多人格神化的星君。其三,斋醮的醮字,亦是直接承袭先秦祭祀名称。宋玉《高唐赋》有“醮诸神,礼太一”的句子,后来醮礼被道教承袭发展,才逐渐转化为道教专用语。其四,斋醮发源于先秦祭祀,道教内部也是认同的。《道门通教必用集》序中就讲到“天师因经立教,而易祭祀为斋醮之科”[2]。
既然如此,有理由说斋醮所用祭物也是承袭发展先秦祭祀礼仪而来。这一点对于茶能在道教斋醮科仪中出现就非常重要了。先秦祭祀用酒,古人认为酒的香味有沟通神人的作用,所谓:“釀秬為酒,芬香條暢於上下也”,并不用茶。《周礼》中的荼字并非指茶,而是茅、苇等草之花絮,或者指诸侯所用之笏[4]。这是因为茶在当时还未发展为全民饮品,民众日常饮用酒浆。钱玄《三礼通论》中研究总结三礼所载之先秦人饮用及祭祀之酒浆,概括为“酒分两类,一类用于祭祀者,谓五斋……一类为人所饮之酒,谓三酒……行礼时,又有玄酒……浆有六……此六者,除水外,余均以粟米酿或煮而成,皆为饮料”[5]。见不到当时大范围饮茶的记载,更不用说祭祀用茶了。后来到汉魏六朝时期,茶向中原和江淮地区传播,随着茗饮之风的渐次盛行,茶作为献祭之物通行开来。究其原因,大致是因为秉承“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的精神,活着的时候饮茶,故而死后也祭奠以茶,再者,也是继承“芳香条畅于上下也”的看法,以为茶有沟通天人的作用,另外,先秦祭祀用酒与日常饮用的酒不同,祭祀用酒酒味要淡些,所以郑玄说:“至敬不尚味,而贵多品”,茶味香而淡,与酒一起用于祭祀,正是“至敬不尚味,而贵多品”。[4]可见,茶用于民间祭祀,有着深刻的社会风俗和观念原因,这都被道教所采纳。
道藏所见之醮献仪式也并非只用茶,只用酒不用茶或茶酒共用之处亦颇多,这也是来自于民间祭祀的影响。因此,道教早期并不戒酒而不用,最早的“道德尊经想尔戒”共九条戒律,并不戒酒。到了魏晋时期,因为道教徒腐化堕落,又因为佛教戒律典籍大量传入,道教出现了大量的戒律经典。但此时多数经典亦只是讲不酗酒,并非命令禁酒,如《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酒肉不可不节”,《太上大道玉清经》:“第九戒者,不得耽酒任性,两舌、恶骂”[2]。魏晋至唐、五代,道教对酒的态度从大的范围来讲都是戒贪戒嗜,直到全真道兴起,才有明确的戒酒规定,如全真道“天仙大戒”中“虚皇天尊所命初真十戒”就有“第七戒者,不得饮酒食肉,犯律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的明确戒酒条文。道教逐渐戒酒,而斋醮仪式却逐渐完善,这个过程从时间上讲,也是茶流行全国的过程,而且逐渐实现了从煮饮到泡饮的转变。正是这一个过程,使得茶代替酒,在道教醮献仪式中唱了主角。
通过上文的分析,茶在道教醮献仪式中的广泛应用,除了茶自身的优点外,有着这么一个过程:首先是道教承袭先秦祭祀仪式用酒的传统,再是道教戒酒,最后是茶取代酒,这才使得茶唱了主角。另举一反例可知,西方基督教是没有献祭仪式的,基督教认为,基督替人受难,人类的罪已经被钉在十字架上了。耶稣通过将自己作为祭品,完成了最后的献祭。所以也就谈不上祭品的运用乃至神化祭品的功用。这就是说,从醮献用茶这个方面来讲,并非首先是茶有什么神秘的功用,而是中华民族传统风俗和道教教义将茶推上了神台。2.2茶在道教医药丹道法术方面的应用探因
茶在医药方面的科学、恰当的应用当然是茶自身的药物学因素使然,除此之外,其余神秘神奇的功效,比如茶在丹道修炼、服食成仙,法术施用方面的功能,却是在文化历史的作用下被人为赋予的。
茶由植物、药物到仙药的过程,是可以摸索探知一二的。首先,中国古来就有对“长生不老药”的追寻。《山海经·海内西经》有“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的文字,说明起码在当时古人看来,世界上就存在着长生不老药了。是“长生不老药”的概念在先,然后茶才被后人归纳到这个概念之下。
道教追求长生,继承了先民巫医传统中对“长生不老药”的追寻,有着极为深远的服食养生传统,其养生理论为茶的神化也提供了理论支持。道教养生继承传统,而又将其理论化、教义神化。首先是道教的创生理论。道教秉承道家思想,结合五行家五行论、早期气本论,发展神化出自己的宇宙万物创生理论。虽然在道教内部并无统一不变的创生理论,但道为万物的根本,万物秉五行或气而生,生而有灵,其中寓道的神秘化观念却是一致的。这一点可以从道教对某些典型养生药物的态度上得到证实,如道教早期灵宝派特别看重黄精的功效。道教认为:“黄精之草,太阳之精也。结气九天,浮游八朗,逐风流化,散精六合,依山寄名,因云雨之润,附景托形而为草物……此所谓中黄之所处,积阳之所宗,其神化者也。蛇食之化为龙,鸟食之化为凤凰,人食之为仙王。大哉此草,获天地之淳精也”[2]。同样,陆羽《茶经》中所引《壶居士食忌》说“苦茶久食羽化”,《陶弘景杂录》说“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都是以同样的态度看待茶。若没有道教万物创生观念,没有道教对植物的这种神秘化看待态度,就没有茶的神化。除去茶本身的优点不谈,道教透过“道”这个有色眼镜来视万物,茶亦变的有神秘功效了。既然有神秘功效,那么不论内服外用,炼丹施法,都是当然之事了。道教这种继承先民巫医传统而来的看待事物的方式,就是古人进行理解活动不可逾越的处境,古人通过这种神秘化视角看待茶,看到的是效果历史意义上的,被披上神秘外衣,赋予神秘功效的茶。
3 道教与茶,玉汝以成
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茶在道教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应用是有茶本身之外的原因的,这就是“效果历史”的作用。一旦道教徒将茶应用于道教生活的各方面,则茶就有功于道教。《茶与道教》一文里主要是从茶有功于道教这个角度来谈茶与道教的关系[1]。但道教亦大有功于茶,这主要体现在道教神化了茶的功用,深化了茶的内涵,赋予茶美学意义,提升了茶的品格。若非道教对茶的“包装”,茶的文化内涵就会大打折扣。
3.1 重视性命双修与效法自然之美
道教依老庄哲学而立教,其成仙理论,讲求“性命双修”。性功,就是悟道;命功,就是修习长生不老之术。老子学说的重点在体道,他说:“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6],教导人要“涤除玄览”[6]、“致虚极,守静笃”[6],以达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6]的境界,观复就是观作为万物本源的道。这种虚极守静,为道日减的理论发展为以后道教性功修炼中的心斋、坐忘理论。可以说,老子学说是道教性功修炼思想之根。而庄子哲学,则是道教命功之根。择其大要而言之,首先,庄子《逍遥游》中“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7]。不假外物,乘天地之气,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正是道教仙人的写照。其次,庄子认为,自然就是美的,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悦。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7]。这就是说,圣人、仙人只是仿效天地自然之美,达到与天地自然同寿而已。从这里,可以看到老庄一脉相承的重视自然的观点,因为老子也说“道法自然”[6]。所谓自然,即自然而然,天地万物因四时而消长,就是自然而然。进一步说,自然而然,就是承认春华秋实、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就是认可鸟语山林、风起云追的自然风光。佛教讲缘起性空,认为人的肉身乃至世界万法都是四大假合而成,故佛教重视的是内在的修行以达到觉悟佛性,成就佛果。道教效法自然,重视自然,其教义虽然也讲“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7],但其目的只是为了以“玄览”的直觉来观照自然之道,效法自然之道,而并非如佛教般观空以消解自然。也正是因为这样,道教才重视身体,强调性命双修,形神俱化!因为身体亦是自然的一部分。宋末元初全真道南宗内丹学家李道纯就这样描述成仙境界:“性命两全,形神俱妙,与道合真无变更,逍遥处,任遨游八极,自在纵横”。这就是与天地同寿,与道同妙的逍遥游境界。
这种重视自然的态度被历代道教徒一脉相承。葛洪认为,“古之道士,合作神药,必入名山。不止凡山之中,正为此也……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难,不但於中以合药也。若有道者登之,则此山神必助之为福,药必成。”唐宋以后,道教徒更是将自然风物的好坏与内丹修炼的成败紧密联系在一起了。道教认为修行应该“断情忍色,服御养身;远弃荣丽,栖憩幽林,爱山乐水,耽玩静真;淡泊守固,绝谷休粮,长斋念道,过中不餐;端坐则与师宝相对,出入则与鸟兽为群;孤旅岩穴,独景空山;思不慕归,悲不悼形;契阔林涧,怡神拟餐;面有饥容,心如怀丹;难苦备婴,玄有和颜;见试不恐,心静敬安。如之之行,上感虚皇,九生九灭,志愿不退,执固殊坚,克得变化,乘空飞行,游宴五岳”[2]。道教徒寄情山水,啸傲林泉,是对庄子“曳尾于涂中”[7]的人生态度的继承,更是性命双修,“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所要求的。
3.2 思慕仙道境界与提升茶之品格
在这种属意山林,性命双修的教义指导下,道教的仙道境界就是与天地同寿,与天地同德,自由遨游天地之间的境界。道教诗词中多有描绘神仙生活之作,如“阆苑红尘外,瑶台碧汉间。洞中仙不老,云外容常闲。赤凤吟丹穴,红猱吠药栏。青衣传诏下,白鹤送书还。宴赴琼林会,诗载羽客班。浩歌金母殿,长啸玉龟山。果结三千岁,楼高十二环。穆王何日到,方朔几时攀。姑射肌犹洁,双成儿更殷。飞琼投月窟,弄玉华鬟。命驾游三岛,博风过百蛮。周旋窥海岳,奋掷上天关。荡荡空无极,滔滔兴未闲。恢然超法界,不复恋人寰”[2],又如:“玉女骖青凤,金童献碧桃。花前弹锦琵,月下弄琼箫”[2]。道教向往的神仙生活的特点就是长生不老,寄情山林,生活高雅,无忧无虑。在道教这种生存美学观念的影响下,茶作为名山灵草之一被道教徒所喜欢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如此,再来看道教茶诗,就更觉得亲切自然。如白玉蟾《武夷》七曲:“仙掌峰前仙子家,客来活水煮新茶。主人遥指青烟裹,瀑布悬崖剪雪花”[2],姬志真《随流》:“沿流端坐泛星槎,悟彻灵源却是家。经卷诗囊闲戏具,药炉丹鼎老生涯。清溪道士邀明月,白石先生卧翠霞。相对两忘三益友,一篇秋水一盃茶”[2]。在道教的这种生存美学观念的影响下,茶就作为仙家之物,出现在道教徒的生活中了。茶圣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记录茶史相关资料48则,其中7则与道教神仙世界有关,这足以表明陆羽认可、承袭了道教对茶的看法。茶圣煮水点茶,就是道教仙家生活的真实写照。
道教赋予茶的,是仙家的品格,是灵草的招牌,是一连串与茶相宜的风物,是寄情山林,无忧无虑的韵味。这个过程是复杂的,但又是可辨的,若无道教的生存美学观念,茶不过是一株普通的植物。是道教崇尚的仙道境界给茶赋予了超凡脱俗,优雅淡然的无穷美意。所以说,茶虽有益于道教,而实是道教先给茶穿上了一见云织玉缀的仙衣。喝茶时,觉得美不可言,但到底是为什么呢?或许就是因为,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这仙道境界。古人讲:“百姓日用而不知”,中国爱茶人,或许就是不知不觉用仙道境界生存美学去观看、体验茶,但是自己未必知其所以然。道教仙道境界作为一种美学范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性格。仔细去想,日常所用的语言,如“美的像仙境一样”,“过着神仙般的日子”,都是认可、崇尚仙道境界生存美学的反应。传统艺术,国画、园林、诗词、音乐……哪一个不是深深打上了仙道境界的印记!也正因如此,传统艺术,才看起来那么的和茶相匹配。
4 结语
道教仙道境界生存美学已化为中华民族的审美血脉。正是这种生存美学,作为一种理解背景,造就了效果历史意义上的茶。一部茶史,从一个侧面来讲,也就是这一效果历史发展、成立的过程。茶和道教是相得益彰的,不论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轻重分配比例如何,道教仙道境界对茶品格的提升和茶文化的传播,一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传统文化的教育一旦缺失,传统的生存美学如果传承不下去,所谓茶文化必然会成为一纸空文,流于一套矫揉造作的喝茶动作。
[1]尹江铖.茶与道教[J].中国茶叶加工,2013(4):51-54.
[2]施舟人.道藏[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
[3]田广林.红山文化“坛、庙、冢”与中国古代宗庙、陵寝的起源[J].史学集刊,2004(2):68-73.
[4]钱玄,钱兴奇.三礼词典[M].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5]钱玄.三礼通论[M].江苏:南京师大出版社,1996.
[6]老子[M].河上公,王弼,注.严遵,指归.刘思禾,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7]郭象,成玄英.庄子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2011.
Taoism and Tea
YIN Jiang-cheng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China)
Tea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aoism not only becasue of its plant and pharmacology efficacy but also the hermeneutic background when people tried to understand tea,which means the pre-qin sacrifice ceremonies,the Taoist doctrine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To a certain extent,it is history that pushed the effective-historical tea onto the altar.Although tea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Taoism,the Taoist doctrine,the existence aesthetics in pursuing immortality in Taoism played a decisive role in deifying the function of tea,deepening the connotation of tea,reinvesting the aesthetic meaning of tea and ascending the character of tea.To a certain extent,it is the Taoist culture that promoted the spread of tea culture.
Tea;Taoism;Effective-historical;Immortality
TS971.21
A
2095-0306(2015)06-0065-05
2015-06-14
尹江铖(1989-),男,甘肃礼县人,在读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